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陆辩惠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辩慧。南朝陈吴郡吴人,字敬仁。陆缮子。年数岁,诏引入殿内,应对进止有父风,宣帝因赐名辩惠。
王辩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3—618 【介绍】: 隋冯翊蒲城人,字警略。少习兵书,擅骑射,有大志。在北周以军功授都督。入隋,参与镇压各地起事。恭帝义宁二年与王世充共攻李密,胜之,寻为世充所误,反胜为败,溺死于洛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7 【介绍】: 隋唐时僧。瀛州人,俗姓史。初以业综经术,有声齐赵间。后至洛下,住少林寺,习大小三藏,尤精《涅槃经》。寻南投徐部,复专研《摄论》及律典。隋文帝开皇七年,入长安住净影寺。仁寿中,送舍利于越州。炀帝大业初,入东都内道场。唐高祖武德中,归长安,住胜光寺。后以疾病缠身,自缢于寺,年七十余。
续高僧传·卷第十二 义解篇八
释辩相。姓史。瀛州人也。性爱虚静。游听有声业综经术。齐赵之方备闻芳绩。后旋洛下涉诸法席。又往少林依止远公。学于十地大小三藏。遍窥其隩隅。而于涅槃一部详覈有闻。末南投徐部。更采摄论及以毗昙。皆披尽精诣。传名东壤。光问师资众所归向。开皇七年。随远入辅。创住净影对讲弘通。仁孝居心崇仰师辙。仁寿置塔。敕令送舍利于越州大禹寺。民庶欢跃欣见遗身。未及出间光自涌现。青黄赤白四色。昭彰流溢于外。七众嗟庆胜心屡动。又于山侧获紫芝一枚。长二尺三寸。四支三盖。光色鲜绮。还返京都大弘法席。常听学士一百馀人。并得领袖当时。亲承音诰。大业之始召入东都。于内道场敷散如故。为郑拥逼同固洛滨。武德初年。蒙敕延劳还归京室。重弘经论更启蒙心。今上昔在弘义。钦崇相德延入宫中。通宵法论亟动天顾。䞋锡丰美。乃令住胜光。此寺即秦国之供养也。故以居焉。晚以素业所资慧门初辟。追崇净影仍就讲说。又舍所遗图远形相。常存敬礼用光先范。以贞观初年。因疾缠身无由取逝。乃隐避侍人自缢而卒。在于住寺。春秋七十馀矣。相为人敦素。形色鲜白眉目浓朗仪止闲泰。商搉名理接顿词义有神采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8—642 【介绍】: 隋唐时僧。邓州南阳人,俗姓张。年七岁,日诵千言,时人以为奇。后出家,专寻经论。隋炀帝大业初召入禅定道场。唐太宗贞观中召居宏福寺,以善讲博通誉满天下。有《中论》、《唯识》等章疏行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俗姓张。世居渚宫之南阳。自梁氏失守。遂入关为冯翊人。七岁。读书日诵千言。十岁虽未薙落而数以升座。覆述维摩仁王二经。获誉于时。隋开皇初。诏苏威度僧三千人。且先试所业辩年最小而所习淹稔主司善之。遂获免众试类得出家。受具后。从智凝法师寻讨经论。累阅寒暑。大业间。居禅定道场。武德之元。出关弘化蒲虞陕虢间。尝于芮城开摄论。听者骈拥。檀越使帐幔其上以容空露。已而道士致问。辩曰。正法自明。邪风故翳。道士益欲进。忽风起。帐幔缠结。冠褐。尘盆塞口鼻。馀人皆莫觉。卒大笑散去。贞观间。置翻经馆。诏徙弘福寺。證义道岳法师阐俱舍论因辍己讲而听之。随出钞三百馀纸。十三年六月十三日。卒于所住寺。时方亢旱。炎曦隆赫。停龛二旬颜貌明润。逮葬而雨率土。欢抃。寿七十五。著摄论中边唯识思尘佛性无性等。章疏并行世。
续高僧传·卷第十五 义解篇十一
释僧辩。俗姓张。南阳人也。渚宫陷没入关住于冯翊焉。年甫七岁日诵千言。时以奇之。声于乡壤。十岁欣仰道法思欲出家。局以公宪。未蒙剃落。乃听维摩仁王二经。文义俱收。升座覆述。宣吐教理有称于时。先学大德相顾曰。吾等没后不足忧也。此人出家绍隆遗法矣。开皇初年。敕遣苏威。简取三千人用充度限。辩年幼小最在末行。轻其行业召令口诵。言词清啭章句契断。神明朗正。见者属目。由是大蒙嗟赏。馀并不试。同得出家。受具已后专寻经论。时有智凝法师。学望京华德隆岳表。辩从问知津乃经累载。承席覆述允合同伦。遂使旁疏异解曲有正量。识者佥悟击其大节。大业初岁。召入大禅定道场。众复屯之欣其开解。武德之始。步出关东蒲虞陕虢。大弘法化。四远驰造倍胜初闻。尝处芮城将开摄论。露缦而听。李释同奔序王将了。黄巾致问酬答乃竟。终诵前关。辩曰。正法自明邪风致翳。虽重广诵不异前通。黄巾高问转增愚叟谓其义壮。忽旋风勃起径趣李宗。缦倒掩抑身首烦扰。冠帻交横衣发紊乱。风至僧伦怗然自灭。大众笑异其相。一时便散。明旦入文。𧹞然莫集。辩虽乘此胜。而言色不改。时共服其异度也。贞观翻经被徵證义。弘福寺立又召居之。虽屡处以英华而情不存得丧。约时讲说不替寒温。异学名宾皆欣预席。故使海之内外僧杂华夷不远万里承风参谒。俱舍一论振古未开。道岳法师命章搆释。辩正讲论废而听之。随闻出钞三百馀纸。或闻初开法肆或中途少闲。但有法坐无论胜负。咸预位席横经而听。斯渴法之。深良未俦矣。而谦让知。足不重荣势。名满天下。公卿咸委。而不识其形也。皆来觅之。辩如常威仪不变其节。任其来去曾无迎送。时侪伦诸德。以此怀尚而不能行也。以贞观十六年六月十三日卒于弘福寺。春秋七十有五。于时炎曦赫盛停尸二旬。而相等生存形色不变。迄至于葬日亦不腐朽。于时亢旱积久埃尘涨天。明当将送夜降微雨。故得幢盖引列。俱得升济。七众导从不疲形苦。殡于郊西龙首之原。凿土为龛处之。于内门通行路。道俗同观。至今四年鲜明如在。自辩置怀慈济。爱法为功。路见贫苦不简人畜。皆尽其身命济其危厄。讲听之务惟其恒习。其摄论中边唯识思尘佛性无论。并具出章疏在世流布。
释道辩 朝代: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道辩。齐人。住泰山灵岩寺。居无常所。游行为任。经史洞达偏解数术。以大业年中来游襄部。年过七十。又与同邑僧神辩。相随杖策。登临眺望山水。多所表诣如曾闻见。行至禅居寺南岭望云。此寺达者所营。极尽山势。众侣繁盛清肃有馀。如何后锐于前起阁。寺僧非唯寡少。更增諠诤。相接曾未经涉。恰如其言。于是盘游诸寺。备陈胜负。莫不幽通前识鉴彻精灵。又至诸墓亦陈休咎。有士俗忘姓名。去者请为图其坟茔。巡历岘原示其一所曰。此中安墓足食丰财。入地三尺获粟一升。又深一丈获石二片五彩交映。斯曰财缘。依言掘凿果获粟石。遂行卜葬。至今殷有。襄州有袁山松者。博览经诰。时号儒宗。闻辩学广故来寻造。以杨子太玄王弼易道。用相探瞋。辩曰。杨王道术未足研寻。可赐愚徒无闻智者。松勃然变色。笑辩抑扬。辩曰。公学未周。信其前述。可除我固。当为指归。便引太玄经云。又于玄象偏所留心。曾不寝卧夜便露视。审宿度之所次。察孛彗之光景。便告人云。吾昔于裕法师所。学观七曜。告余云。晋朝道安。妙于此术。人虽化往遗文在焉。其所注素女之经。最为要举。恨失其本。如何得之。时有一僧偶然获本。请为披决。辩得欣然。即为销摘。此僧茫味情犹梦海。遂以惠之。辩曰。安目弥天。诚非虚称。学统弥纶数术穷尽。此虽四纸文综无遗。要约包富灵台所尽。于时月临井宿。便云。事在西楚。可告道俗。宜营水备。不盈两夕汉江大涨。汛溢襄邑城隍将没。预见之明其类若此。所得财物并用市金。将事合丹拟延其寿。人告来盗不可行之。便云。盗假遁甲六丁。吾明此术。常以月朔加气。何得相欺。吾不畏也。以义宁年。与神辩南游岭表。不知所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2 【介绍】: 唐僧。太宗贞观间住长安会昌寺。为玄奘门人。贞观十九年,诏与诸僧同助玄奘译经。寻据玄奘口述西行始末,笔录为《大唐西域记》十二卷。高宗永徽三年,因涉房遗爱谋反事而被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713 【介绍】: 唐京兆三原人,字辩机。于立政子。高宗永徽元年补弘文生。累迁岐州岐山令。丁忧后,授魏州贵乡令。入为夏官郎中。出为许州司马,历蒲、晋、润三州长史。武周长寿二年,授鄂州刺史。改道、利、果三州刺史。神功年间,为恒、阆二州刺史。久视元年,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长安年中,历常州刺史、雍州司马、绛州刺史,入为太子左庶子,迁太仆少卿,出为兖州都督。睿宗景云二年,封东海郡公,检校鸿胪少卿。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七
知微字辨机。太仆少卿立政子。永徽元年以门荫补宏文生。三年擢进士第。释褐授太子内坊丞。迁秘书郎。累官太子左庶子太仆少卿。封东海郡侯。除兖州都督。景云二年进封公。检校鸿胪少卿。太极二年卒。
僧瑗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0—690 【介绍】: 唐僧。高平昌邑人,字辩空。俗姓郁。年十三,依虎丘寺慧严法师为弟子,高宗龙朔二年奉敕剃剪。勤行精进,知名于时。有《武丘名僧苑》,《郁子注》及文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辨空。姓郁氏。高平昌邑人也。母赵氏梦。侧侍圣贤。浮空游乐。而娠。六岁随母礼舍利塔。见圣僧像于塔旁。欣然抃跃抱持。状若旧识者。因白母。愿出家。母以尚幼未之许。年十三。乃使为虎丘寺慧严法师弟子。龙朔二年。试所习薙剪。依慧诩禅师受具。足戒。听常乐寺聪法师三论诣江宁融禅师。学心法。永昌二年。十二月二十日。疾革。谓弟子曰。尸之所在。不胜秽恶。吾欲出就他方耳。弟子等迎。止于通彼亭之靖志庄。忽闻异香充塞。瑗正观不乱。遗训勤切。合掌而终。春秋五十有一。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僧瑗。字辩空。姓郁氏高平昌邑人也。姬水疏源狼亭袭庆。鲁相继昌侯之业。历载弥光。少傅纂尚书之风。清尘不昧。瑗夙殖奇颖。早擅嘉祥。母赵氏娠孕之日。侧侍圣贤浮空游乐。及年六岁随母入舍利塔见圣僧像。欣然跳跃状若旧交。因启母出家。母以其尚幼抑而未许。至年十三方遂其志。依虎丘寺慧严法师为弟子。谦揖之操出自生知。辩慧之能业称上首。以龙朔二年奉敕剃剪。冥符所应还隶此山。暨严公长往。乃依慧诩禅师受具足戒。听常乐寺聪法师三论。甚深无相。疑滞豁除。方便解脱。怡然独悟。因智从心證。遂诣江宁融禅师求学心法。摄念坐禅众魔斯伏。勤行精进猛兽恒驯。是以名称普闻声光八绝。旗亭趋利削迹无践。冬夏不易常披一纳。或滴水以充于夕渴。或数粒将济于朝饥。或风雪凛凛礼诵无替于六时。或炎暑爞爞经行不亏于少选。称扬叹羡容色湛如。毁辱诃骂欢喜而受。每荫以长松。属思鸿远。清泉独坐映定水以彫文。虚室高栖蔼禅枝而荡虑。撰武丘名僧苑一卷注郁子两卷文集三卷。盖道俗之仪表。人物之师范焉。永昌元年十二月二十日。见身有疾谓弟子曰。吾闻尸所到处便为秽恶。出就别方乃称离罪尔。门弟子等迎止于通波亭北静志庄。忽闻异香从空而下。瑗遗训勤切正观叮咛。灭后可依外国法。言讫合掌而终。春秋五十有一。缁素奔恸咸悲眼灭。弟子僧义立及雉山县尉檀信等。同遵师旨如法阇维。收其舍利。于寺建塔。勒铭于所。
康玄辩 朝代:盛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5前 【介绍】: 唐人,字通理。玄宗开元间为泸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4—780 【介绍】: 唐僧。俗姓刘。幼出家,事灵隐谋禅师。玄宗天宝四载,受戒于东海览真,传律于会稽昙一。肃宗至德中,举高行,隶名苏州开元寺。乾元中,诏天下二十五寺,各定大德七人,长讲戒律,秀为其一。擅场十六番,律枢正持,为湖南北宗仰。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辩秀。俗姓刘氏。汉楚王交三十一代孙也。秀幼孤。诸父哀字。礼如教立孝自天生。而宿植缘深心田欲稔。因请伯氏出家长行。哀而舍旃。事灵隐谋禅师便能问津。图入道之意。所闻指训。如凉风入怀。醒然清悟。天宝四年受戒于东海鉴真大师。传律于会稽昙一。至德中举高行隶名于吴郡开元寺。乾元中下诏天下二十五寺。各定大德七人长讲戒律秀应其数也。顷年于净土一门不愆于念。尝谓人曰。昔闻西方之行是有相大乘。此乃蓬心不直非达观之说。何邪夫出言即性发意皆如。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况我正念乎。秀坛场一十六番度人孤制。律枢正持僧纲自肯。湖南北皆宗仰焉。以建中元年六月十五日寝疾而终。春秋六十七。法腊三十五。当其逝日。有庭树一本。枝叶扶疏朝华正敷。而遽萎瘁。其年七月五日。迁灵龛于武丘西寺松门之右。门人道亮道该清会。偕绕旃檀之香树也。故观察使韦元甫李栖筠虢州刺史李纾。御史中丞李道昌。尽钦慕往德。亦林下之交。霅昼为碑颂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4—779 【介绍】: 唐僧。襄阳人,俗姓李。年十六削发。初居本州大云寺,后周游列郡。玄宗天宝十四载诏以辩才为教诫,临坛度人。代宗大历三年充章信寺大德。卒谥能觉大师。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辨才俗姓李氏。襄阳人。七岁依岘山寂禅师受经法。年十六出家本郡寺。复就荆州玉泉寺纳具。就长安安国寺怀威律师报恩寺义颁律师请业。至德初。宰臣杜鸿渐奏住龙兴寺。加朔方管内教授大德。大历三年诏充章信寺。大历十三年卒。年五十六。谥能觉。仍赐紫。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辩才。姓李氏。襄阳人也。母氏妊之倏恶荤血。冥然一食虚淡终辰。及其诞弥异香盈室。宗党怪焉。七岁依岘山寂禅师出家。厥长者明记每受经法必以等身为限。字不重问义不再思。师甚器之。年十六遂削发隶本州大云寺。次乃周游列郡登陟名山。就荆州玉泉寺纳具戒。闻长安安国寺怀威律师报恩寺义颁律师法门具瞻师资表率。遂伏膺请业。有疑必决。无义不通。厕于二宗推为上首。天宝十四载。玄宗以北方人也。禀刚气多讹风。列刹之中馀习骑射有教无类。何可止息。诏以才为教诫。临坛度人。至德初肃宗即位。是邦也宰臣杜鸿渐奏才住龙兴寺。诏加朔方管内教授大德俾其训励。革猃狁之风。循毗尼之道。复命为国建法华道场。及驾回既复两京。累降玺书。末涂尤于大乘顿教留心。永泰二年贼臣仆固怀恩。外招诱蕃戎内赑金革才劝勉毳裘不诛华族。大历三载追入充章信寺大德。时府帅虢国常公素仰才名。与护戎任公时亲道论。十三年冬现身有疾。至暮冬八日。垂诫门徒已。安坐绳床默然归灭。春秋五十六。越己未岁二月迁神于寺内西北隅。先是有邑子石颙从役于城上。其夜未渠闻管弦之声自西至。乃天乐也。异香从空散下。则生净方之兆也。才自长安而旋于塞上。既受虢公知遇。大营福业成此精庐。皆才之敦劝矣敕谥大师曰能觉。仍赐紫衣一副。追远之荣声闻塞外。天复中廷尉评王儋为碑颂德云。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李氏。襄阳人。七岁依岘山寂禅师出家。稍长善记忆。每受经。必以等身为限。事不重问。义不再思。师甚器之。年十六遂落发。隶乡里之大云寺。遍游列郡名山。俄纳戒于荆州玉泉寺。久闻京师安国寺怀威律师。报恩寺义颁律师名。即造而请业焉。二师皆推为上首。天宝十四载。上以北方习骑射。嗜杀戮。刚犷之气。黩武玩兵。宜必以善导柔服之。诏才临坛度人。以致其教诫。至德初。宰臣杜鸿渐奏。住龙兴寺。诏加朔方管内教授大德。庶令猃狁之乡。粗识毗尼之道。仍命为国建法华道场。及复两京回鸾。累降玺书褒美。晚年尤留心于顿教大乘。永泰二年。仆固怀恩叛。招诱吐蕃犯边。才以因果祸福之语晓之。屠杀之惨为戢。大历三载。诏充章信大德。时府帅虢国常公。与护戎任公。数过从讲道。十三年十二月八日。安坐绳床而寂。寿五十六。未几卜窆寺之西北隅。先是邑子石显。执役于城上。夜闻管弦声。异香散空中。由是以知才之所往生者。必安养矣。谥曰能觉。襚以紫衣。其恩荣闻于塞外云。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51 五代后晋至后周间,任左街僧录。赐号圆鉴大师。敦煌遗书中收其所撰《赞普满偈》10首、《修建寺殿募捐疏头辞》10首、《十慈悲偈》10首,皆为七律体。《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程承辩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眉州彭山人。善画人物鬼神,兼善雕刻。后蜀孟昶广政中与蒲师训、蒲延昌、赵才递相较敌,皆推妙手。机巧人物,鬼神怪异,禽兽之类,奇绝当时。
僧贞辩 朝代:后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少刻苦修学。负笈至太原听习,宿古冢中,为李克用所获,遂命入府供养,以久在宫中不乐,乃归中山讲训。撰《上生经钞》,时号“辩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中山人也。蚤岁力学。其尅苦坚忍。盖出天性。听习之暇。则复刺指。血书众经。画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像施以结缘。 尝负笈客太原。时庄宗方居潜邸。壤与王氏接。城郭之禁。至不相容纳。遂夜宿废冢中。会出猎。见之问其故。且验冢中。笔研钞疏良是。因𮞅入供养。曹太后尤敬仰之。辨乘间。诉于太后曰。贫道诚以佛法为怀。久居王宫。不乐如桎梏然。由是听其出入。无所禁。迨王氏平。遂获归。讲训乡里。人有布发掩地者。其德化之所服如此。尝因行道次。有二天女来挠。辨被之神祝。不得去。则其操守可见。撰上生经钞。葺治废伽蓝。其平生能不自豫逸如此。鲜矣。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贞辩。中山人也。少知出尘长誓修学。剋苦之性人不堪其忧。一志听寻暇则刺血书经。又针血画立观自在像慈氏像等。尝因行道困息。有二天女来相挠恼。辩誓之曰。我心匪石吾以神咒被汝。彼众不容去。自此道胜魔亦无踪。辩负笈抵太原城听习。时中山王氏与后唐李氏封境相接。虞其觇间者。并州城内不容外僧。辩由此驱出遂于野外古冢间宿。会武皇帝畋游。冢在围场中。辩固不知方。将入城赴讲见旌旗骑卒。缩身还入穴中。武皇疑令擒见问其故。遂验冢中敷草座案砚疏钞罗布。遂命入府供养。时曹太后深加仰重。辩诉于太后曰。止以学法为怀。久在王宫不乐如梏械耳。武皇纵其自由乃成其业。洎王处直平乃归中山。讲训补故伽蓝无不谐愿。有妇人陈氏。布发掩地请辩蹈之撰上生经钞。为学者所贵。时号辩钞者是。后终于此寺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中山人。少知出尘。长誓修学。暇则刺血书经。又针血画立观自在像。慈氏像等。尝因行道困息。有二天女来相挠恼。辩誓之曰。我心匪石。以神咒却之。自此道胜。魔亦无踪。辩负笈抵太原城听习。时中山王氏。与后唐李氏。封境相接。虞其觇间者。并州城内。不容外僧。辩由此驱出。遂于野外古冢间宿。会武皇帝畋游。冢在围场中。辩固不知。方将入城赴讲。见旌旗骑卒缩身。还入穴中。武皇疑。令擒见。问其故。遂验冢中敷草座案砚。疏钞罗布。遂命入府供养。时曹太后深加仰重。辩诉于太后曰。止以学法为怀。久在王宫。不乐如梏械耳。武皇纵其自由。乃成其业。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一
刚惠,太平兴国间为都僧统,号辩正大师,赐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