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胡辩 朝代:后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后秦凉州人。河西大儒。前秦建元末,东徙洛阳,随行弟子千余人,关中后进之士多赴之请业。姚兴令关尉许诸生出入,勿拘常限。于是儒风大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9—422 【介绍】: 北魏河东汾阴人,字允白。薛强子。后秦姚兴时,袭父职统其所部,后为姚兴尚书郎、河北太守。刘裕平姚泓,辩举营降裕,拜为宁朔将军、平阳太守。裕失长安,辩奔魏,立功于河际。明元帝时授平西将军,雍州刺史,赐爵汾阴侯。卒于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博陵安平人,字神通。学涉经史,献文帝征为中书博士、散骑侍郎、平远将军、武邑太守。政事之余,专以劝学。卒年六十二。
僧道辩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北朝时北魏僧人。范阳人,俗姓田。天性疏朗,才术高超。初住北台,后随南迁。孝文帝尝召见之。时有《大法尊王经》盛行于世,辩执读知伪,集而焚之。有《维摩经注释》等。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道辩。姓田氏。范阳人。有别记云。著纳擎锡入于母胎。因而生焉。天性疏朗才术高世。虽曰耳聋。及对孝文不爽帝旨。由是荣观显美远近钦兹。剖定邪正开释封滞。是所长也。初住北台后随南迁道光河洛。魏国有经。号大法尊王。八十馀卷。盛行于世辩执读知伪。集而焚之。将欲广注众经用通释典。笔置听架鸟遂衔飞。见此异徵便寝斯作。但注维摩胜鬘金刚般若。小乘义章六卷大乘义五十章及申玄照等行世。有弟子昙永亡名二人。永潜遁自守隐黄龙山。撰搜神论。隐士仪式。名文笔雄健负才傲俗。辩杖之而徙于黄龙。初无恨想而晨夕遥礼云。
释法辩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法辩。丹阳人也。少出家为景福寺慧果弟子。忠谨清慎雅有素检。弊衣蔬饭不食薰辛。高简之誉早盛京邑。杨州刺史琅琊王郁甚相敬礼。后从道林寺外国沙门畺良耶舍咨禀禅观。如法修行通极精解。每预众席恒如睡寐。尝在斋堂众散不起。维那惊触如木石焉。驰以相告。皆来就视。须臾出定言语寻常。众咸钦服倍加崇重。大明七年而卒。年六十馀。先是二日上定林寺超法师梦一宫城庄严显丽。服玩光赫非世所有。男女装饰充满其中。唯不见有主。即问其故。答曰。景福法辩当来生此。明日应到。辩其日唯觉肉战。即遣告众。大小皆集。自云。有异人来我左右。乍显乍晦如影如云。言讫坐绝。其后复有道照僧辩。亦以精进知名。道照本姓杨。北地徐人也饭蔬诵经为临贺王之所供养。
释超辩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二 诵经
释超辩。姓张。燉煌人。幼而神悟孤发履操深沈。诵法华金刚波若。闻京师盛于佛法。乃越自西河。路由巴楚。达于建业。顷之东适吴越观瞩山水。停山阴城傍寺少时。后还都止定林上寺。闲居养素毕命山门。诵法华日限一遍。心敏口从。恒有馀力礼千佛凡一百五十馀万拜。足不出门三十馀载。以齐永明十年终于山寺。春秋七十有三。葬于寺南。沙门僧祐为造碑墓所。东苋刘协制文。时有灵根释法明。祇洹释僧志。益州释法定。并诵经十馀万言。蔬苦有至德。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十九
辩,永弟。泰始中,历尚书吏部郎、广州刺史、大司农,有集十六卷。
释僧辩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三 经师
释僧辩。姓吴。建康人。出家止安乐寺。少好读经。受业于迁畅二师。初虽祖述其风。晚更措意斟酌。哀婉折衷独步齐初。尝在新亭刘绍宅斋。辩初夜读经始得一契。忽有群鹤下集阶前。及辩度卷一时飞去。由是声振天下远近知名。后来学者莫不宗事。永明七年二月十九日司徒竟陵文宣王。梦于佛前咏维摩一契。同声发而觉。即起至佛堂中。还如梦中法。更咏古维摩一契。便觉韵声流好著工恒日。明旦即集京师善声沙门龙光普智新安道兴多宝慧忍天保超胜及僧辩等。集第作声。辩传古维摩一契瑞应七言偈一契。最是命家之作。后人时有传者。并讹漏失其大体。辩以齐永明十一年卒。中兴有释僧恭。当时与辩齐名。后遂退道。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5 【介绍】: 南朝梁太原祁县人,字君才。王神念子。父仕北魏,梁武帝天监中随父归梁,为湘东王萧绎中兵参军。侯景之乱,任大都督,从绎讨景。简文帝大宝三年,率军与陈霸先克建康,侯景东逃,僧辩纵兵烧掠,甚于侯景。萧绎即位称元帝,封永宁郡公,以太尉、车骑大将军出镇石头城。元帝死,与陈霸先共立萧方智为梁王,后为北齐主高洋所胁,迎立萧渊明,终为陈霸先袭杀。
全梁文·卷六十三
僧辩字君才,太原祁人。天监中随父神念归国,为湘东王国左常侍,随府转丹阳尹参军,会稽中兵,荆州中兵、武宁平二郡太守,还为王府中录事,随府入为护军司马,除江州司马,临安陆,历新蔡太守。又随府除荆州咨议参军,历竟陵太守。太清末进领军将军,以平河东王誉及守巴陵功进征东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封长宁县公,以复郧州功加侍中尚书令征东大将军。承圣初,以平侯景功进镇卫将军司徒扬州刺史,改封永宁郡公,以平陆破武陆王纪及齐寇功加太尉车骑大将军,寻为大都督荆州刺史。敬帝即位,进骠骑大将军、中书监、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寻纳贞阳侯,为陈霸先所袭,遇害。(案僧辩劝进梁元帝三表,《艺文类聚》《文苑英华》以为沈炯作,《英华》别有《僧辩答贞阳侯》二书,误以为徐陵作,既改列梁阙名中,而以《梁书》所载二启及陈书彻览所载,姑编入僧辩文,俟改定。)
卢辩 朝代:北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周范阳涿人,字景宣。博通经籍,举秀才,为太学博士,注《大戴礼》。单骑从魏孝武帝入关,累除少师,魏太子及诸王皆从受业。进爵范阳郡公。宇文泰为相,命辩继苏绰依《周礼》,撰次朝章礼度,改订官制。周明帝时迁小宗伯,进位大将军卒。
全后周文·卷六
辩字景宣,范阳涿人,魏骠骑将军同兄子,举秀才,为太学博士。从孝武西迁,授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大统中除太常卿、太子少傅,封范阳公,转少师。孝闵受禅,迁尚书右仆射明帝即位,进大将军,出为宜州刺史。有《大戴礼记解诂》若干卷,《坟典》三十卷。

人物简介

简介
宇文寔,字乾辩,北周宋王。周明帝宇文毓第三子,建德三年(574年),进爵为宋王。周静帝大象年间,为大前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徐州人。久以慧学游讲。无所归宿。间于齐都专攻大论。及阿毗昙心。而名始振。武平之季。国亡。乃南适江阴理旧业。开皇混一。杖策西入关。宿硕诸德咸在。意气复张。仁寿置塔。诏送舍利于流沟寺。以光乡壤。后不知所终。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辩寂。徐州人。少以慧学播名汛浪人世游讲为业。末在齐都。专攻大论及阿毗昙心。未越周年粗得通解。会武平末岁。国破道亡。南适江阴复师三论。神气所属镜其新理。开皇更始复返旧乡。桑梓仍存友朋殂落。西入京室。复寻昔论龙树之风。复由光远仁寿置塔。敕召送于本州流沟寺。及初达也舍利塔所忽见异光。照寺北岭及以南山。朗同朝日。又于石佛山内采石为函。磨饰才了彩文间发。彪炳光现。山海禽狩仙人等像备出其中。虽复图取。十不呈一。晚综前业演散京华。福利所兼俱充寺府。不测其终。
释辩义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具州清河马氏子。小年辞俗。即学杂心。甫登弱冠。已就讲说。有昙散者。方以材解自名。意以为义易摧挫。遂与往反十番。散不能继。义曰。理势未穷。何不更进。散曰。予素所拟如此。虽欲更进可得耶。属周虐煽腾。遂南达金陵。旋臻中土。炀帝在蕃邸。招聘名德。命住日严寺。后入京。若昙恭道抚赜净等。一时俊彦。皆执文座下。咨议深隐。仁寿二年。汉王谅入朝。志念法师五所礼敬。乃于禅林寺建法集。使三辅之士。咸废其本习。而同趣向焉。义亦始预其列。心不平之。因质所封滞。周旋三日。念率杜辞莫对。献后崩。炀帝居春坊。召日严大德四十人。对扬玄理。而义为允。沙门道岳。宗禀俱舍。而无所师授。就取决焉。洽闻之美。见称于时。智矩吉藏慧乘。三十馀人。同止日严。每谈及杂心。则众推让焉。大业二年。以疾卒于寺。春秋六十又六。葬京郊之南。东宫舍人郑颋制文立碑。先是仁寿二年。诏送舍利于乡州之宝融寺置塔。四年又送庐州独山梁静寺。其所见徵祥。虽不同而俱盛。具载别传。
姚辩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6—611 【介绍】: 隋凉州武威人,字思辩。北周武帝时,从平晋、相二州,以功授大都督。隋文帝开皇元年,进封安养县公。三年,为行军总管,御突厥于凉州。六年,为河州刺史。十年,改叠州刺史。十二年,转凉州总管。十六年,迁灵州总管。开皇末,为原、环二道行军总管。炀帝大业二年,进左武侯大将军,封蔡阳郡公。五年,从讨吐谷浑,以功进左屯卫大将军。卒谥恭。
僧净辩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僧。齐州人,俗姓韦。少习儒术,遍览典籍,谙诸家言。后出家。文帝开皇中入京依止远公住净影寺。又从迁尚受大乘,精研大乘法以终。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净辩。姓韦。齐州人。少涉儒门备闻丘索。孔墨庄老是所询谋。忽厌浮假屏迹出家。经律具尝薄通幽极。复缠名教避世山林。受习禅门息缘静虑。开皇隆法入住京师。依止远公住净影寺。更学定境。又从迁尚受摄大乘。积岁研求遂终此业。曾与故友因事相乖。彼加言谤。辩终不雪。及委由问答曰。吾思其初结交也情欣若弦岂以后离复陈其失。时以此高之。后敕召送舍利于衡州岳寺。本号大明。即陈宣帝为思禅师之所立也。行达江陵。风浪重阻三日停浦。波犹未静。又迫严程。忧遑无计。乃一心念佛。衡波直去。即蒙风止安流沿下。既入湘水沂流极难。又依前念举帆利涉。不盈半月便达衡州。及至岳寺附水不堪。巡行山亭平正可搆。正当寺南而有伏石。辩乃执炉发愿。必堪起塔愿降祥感。便见岳顶。白云从上而下。广可一匹长四十里。至所迀基三转旋回。久久自歇。又感异香形如削沈。收获数斤气烟倍世。道俗称庆。因即搆成。初此山僧顗禅师者。通鉴僧也。曾有一粒舍利。欲建大塔。在寺十年都无异相。及今送至乃扬瑞迹。黄白大小聚散不定。当下之日。衡山县治显明寺塔。放大光明遍照城邑。道俗同见。古老传云。此寺立来三百馀年。但有善事必放光明。经今三度。将非帝王弘福思与众同。感见之来诚有由矣。辩欣斯瑞迹。合集前后见闻之事。为感应传一部十卷。后兴禅定复请住之。大业末年终于此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