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4—779 【介绍】: 唐僧。襄阳人,俗姓李。年十六削发。初居本州大云寺,后周游列郡。玄宗天宝十四载诏以辩才为教诫,临坛度人。代宗大历三年充章信寺大德。卒谥能觉大师。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辨才俗姓李氏。襄阳人。七岁依岘山寂禅师受经法。年十六出家本郡寺。复就荆州玉泉寺纳具。就长安安国寺怀威律师报恩寺义颁律师请业。至德初。宰臣杜鸿渐奏住龙兴寺。加朔方管内教授大德。大历三年诏充章信寺。大历十三年卒。年五十六。谥能觉。仍赐紫。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辩才。姓李氏。襄阳人也。母氏妊之倏恶荤血。冥然一食虚淡终辰。及其诞弥异香盈室。宗党怪焉。七岁依岘山寂禅师出家。厥长者明记每受经法必以等身为限。字不重问义不再思。师甚器之。年十六遂削发隶本州大云寺。次乃周游列郡登陟名山。就荆州玉泉寺纳具戒。闻长安安国寺怀威律师报恩寺义颁律师法门具瞻师资表率。遂伏膺请业。有疑必决。无义不通。厕于二宗推为上首。天宝十四载。玄宗以北方人也。禀刚气多讹风。列刹之中馀习骑射有教无类。何可止息。诏以才为教诫。临坛度人。至德初肃宗即位。是邦也宰臣杜鸿渐奏才住龙兴寺。诏加朔方管内教授大德俾其训励。革猃狁之风。循毗尼之道。复命为国建法华道场。及驾回既复两京。累降玺书。末涂尤于大乘顿教留心。永泰二年贼臣仆固怀恩。外招诱蕃戎内赑金革才劝勉毳裘不诛华族。大历三载追入充章信寺大德。时府帅虢国常公素仰才名。与护戎任公时亲道论。十三年冬现身有疾。至暮冬八日。垂诫门徒已。安坐绳床默然归灭。春秋五十六。越己未岁二月迁神于寺内西北隅。先是有邑子石颙从役于城上。其夜未渠闻管弦之声自西至。乃天乐也。异香从空散下。则生净方之兆也。才自长安而旋于塞上。既受虢公知遇。大营福业成此精庐。皆才之敦劝矣敕谥大师曰能觉。仍赐紫衣一副。追远之荣声闻塞外。天复中廷尉评王儋为碑颂德云。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李氏。襄阳人。七岁依岘山寂禅师出家。稍长善记忆。每受经。必以等身为限。事不重问。义不再思。师甚器之。年十六遂落发。隶乡里之大云寺。遍游列郡名山。俄纳戒于荆州玉泉寺。久闻京师安国寺怀威律师。报恩寺义颁律师名。即造而请业焉。二师皆推为上首。天宝十四载。上以北方习骑射。嗜杀戮。刚犷之气。黩武玩兵。宜必以善导柔服之。诏才临坛度人。以致其教诫。至德初。宰臣杜鸿渐奏。住龙兴寺。诏加朔方管内教授大德。庶令猃狁之乡。粗识毗尼之道。仍命为国建法华道场。及复两京回鸾。累降玺书褒美。晚年尤留心于顿教大乘。永泰二年。仆固怀恩叛。招诱吐蕃犯边。才以因果祸福之语晓之。屠杀之惨为戢。大历三载。诏充章信大德。时府帅虢国常公。与护戎任公。数过从讲道。十三年十二月八日。安坐绳床而寂。寿五十六。未几卜窆寺之西北隅。先是邑子石显。执役于城上。夜闻管弦声。异香散空中。由是以知才之所往生者。必安养矣。谥曰能觉。襚以紫衣。其恩荣闻于塞外云。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51 五代后晋至后周间,任左街僧录。赐号圆鉴大师。敦煌遗书中收其所撰《赞普满偈》10首、《修建寺殿募捐疏头辞》10首、《十慈悲偈》10首,皆为七律体。《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程承辩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眉州彭山人。善画人物鬼神,兼善雕刻。后蜀孟昶广政中与蒲师训、蒲延昌、赵才递相较敌,皆推妙手。机巧人物,鬼神怪异,禽兽之类,奇绝当时。
僧贞辩 朝代:后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少刻苦修学。负笈至太原听习,宿古冢中,为李克用所获,遂命入府供养,以久在宫中不乐,乃归中山讲训。撰《上生经钞》,时号“辩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中山人也。蚤岁力学。其尅苦坚忍。盖出天性。听习之暇。则复刺指。血书众经。画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像施以结缘。 尝负笈客太原。时庄宗方居潜邸。壤与王氏接。城郭之禁。至不相容纳。遂夜宿废冢中。会出猎。见之问其故。且验冢中。笔研钞疏良是。因𮞅入供养。曹太后尤敬仰之。辨乘间。诉于太后曰。贫道诚以佛法为怀。久居王宫。不乐如桎梏然。由是听其出入。无所禁。迨王氏平。遂获归。讲训乡里。人有布发掩地者。其德化之所服如此。尝因行道次。有二天女来挠。辨被之神祝。不得去。则其操守可见。撰上生经钞。葺治废伽蓝。其平生能不自豫逸如此。鲜矣。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贞辩。中山人也。少知出尘长誓修学。剋苦之性人不堪其忧。一志听寻暇则刺血书经。又针血画立观自在像慈氏像等。尝因行道困息。有二天女来相挠恼。辩誓之曰。我心匪石吾以神咒被汝。彼众不容去。自此道胜魔亦无踪。辩负笈抵太原城听习。时中山王氏与后唐李氏封境相接。虞其觇间者。并州城内不容外僧。辩由此驱出遂于野外古冢间宿。会武皇帝畋游。冢在围场中。辩固不知方。将入城赴讲见旌旗骑卒。缩身还入穴中。武皇疑令擒见问其故。遂验冢中敷草座案砚疏钞罗布。遂命入府供养。时曹太后深加仰重。辩诉于太后曰。止以学法为怀。久在王宫不乐如梏械耳。武皇纵其自由乃成其业。洎王处直平乃归中山。讲训补故伽蓝无不谐愿。有妇人陈氏。布发掩地请辩蹈之撰上生经钞。为学者所贵。时号辩钞者是。后终于此寺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中山人。少知出尘。长誓修学。暇则刺血书经。又针血画立观自在像。慈氏像等。尝因行道困息。有二天女来相挠恼。辩誓之曰。我心匪石。以神咒却之。自此道胜。魔亦无踪。辩负笈抵太原城听习。时中山王氏。与后唐李氏。封境相接。虞其觇间者。并州城内。不容外僧。辩由此驱出。遂于野外古冢间宿。会武皇帝畋游。冢在围场中。辩固不知。方将入城赴讲。见旌旗骑卒缩身。还入穴中。武皇疑。令擒见。问其故。遂验冢中敷草座案砚。疏钞罗布。遂命入府供养。时曹太后深加仰重。辩诉于太后曰。止以学法为怀。久在王宫。不乐如梏械耳。武皇纵其自由。乃成其业。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一
刚惠,太平兴国间为都僧统,号辩正大师,赐紫。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天息灾。北天竺迦湿弥罗国人也。太平兴国中。与乌填曩国三藏施护。至京师。时梵德前后叠来。各献梵筴。集置甚富。上。方锐意翻传。思欲得西来华梵淹贯器业隆善者。为译主。诏于太平兴国寺西。建译经传法院。以须之。先是。有梵德法天者。中天竺国人。妙解五明。深入三藏。初至蒲津。与通梵学沙门法进。译无量经七佛赞。守臣表上之。上览之大悦曰。胜事成矣。与天息灾施护同召见。问佛法大意。对扬称旨。赐紫方袍。并居传法院。赐师号天息灾明教大师。法天传教大师。施护显教大师。令先以所将梵本。各译一经。诏梵学僧法进常谨清沼。笔受缀文。光禄卿杨说。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殿直刘素监护。所须受用。悉从官给。三师述译经仪式上之。且请。译文有与御名庙讳同者。前代不避。若变文回护。恐妨经旨。诏答。佛经用字。宜从正文。庙讳御名。不须回避。未一月新译经成。天息灾上圣佛母经。法天上吉祥持世经。施护上如来庄严经各一卷。诏两街。选义学沙门百人。详定经义。时左街僧录神曜等言。译场久废。传译至艰。三师。即持梵文先翻梵义。以华文證之。曜众乃服。上览新经。示宰臣曰。佛氏之教。有裨政理。普利群生。达者自悟渊源。愚者妄生诬谤。朕于此道。微识其宗。凡为君正心无私。即自利行。行一善以安天下。即利他行。如梁武舍身为奴。此小乘偏见。非后代所宜法也。车驾幸译经院。赐坐慰劳。增什物给童子。悉出禁中所藏梵本。令其翻译。复选梵学沙门。为笔受。义学沙门十人。为證义。自是每岁诞节。必献新经。皆召坐赐斋。以经付藏颁行。适西国有进大乘祝藏经。诏法天详定。天奏。此经是于阗书体。非是梵文。况其中无请问人。及听法众。前后六十五处。文义不正。帝召天谕曰。使邪伪得行。非所以崇佛教也。宜焚弃此本。以绝后惑。下诏曰。朕方隆教法。用福邦家。其内外诸郡童行并与剃度。时新经陆续以进上如次披览。谓宰臣曰。天息灾等。妙得翻译之体。诏除天息灾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法天施护朝奉大夫试鸿胪卿。法天改名法贤。并月给酥酪钱有差。上亲制三藏圣教序以赐之。用冠新译之首。中云。法师天息灾等。常持四忍。早悟三空。翻贝叶之真诠。续人天之圣教。芳猷重启。偶运当时。润五声于文章。畅四始于风律。堂堂容止。穆穆辉华。旷劫而昏蛰重明。玄门昭显。轨范而宏光妙法。净界腾音。及真宗即位。礼部侍郎陈恕。以译院久费供亿为言。上不听。且制序文。命置先帝序后。从法贤请也。咸平三年八月。天息灾示寂。谥慧辩。敕有司具礼祭葬。次年法贤亡。谥玄觉。礼视慧辩。施护先逝。三师遭逢圣世。首隆译场。续狮弦之响。发空谷之音。阐宣之功。无忝前哲矣。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天息灾者,中天竺惹兰陀难国密林寺僧也。宋太平兴国五年二月,与施护西来,止于汴京,时法天蚤至,方译《大乘庄严宝王经》,太宗为制《大宋新译三藏圣教序》,诏普度天下童男为僧,使习梵书,复敕设译经传法院于东京太平兴国之西,如唐故事,以宰辅为译经润文使。息灾译经十馀部,中有《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二十卷,二十有八品,又《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四卷:佛在舍卫国,有无量菩萨及八部男女集,从大地狱出大光明遍照园中,见大庄严,除盖障菩萨请问因缘,佛为说圣观自在菩萨历劫救苦之事,及说所住种种三昧之名,又说身毛诸孔希有功德,普贤菩萨十二年不得边际云云。词义明晓。施护译《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语意简括,皆依次呈览。宋自太宗尊崇梵典,译经设官,前后所翻新来一切经律都九十馀部。真宗为制《继圣教序》,护与息灾皆承锡三藏朝奉大夫光禄卿,并号传法大师。而息灾更得紫方袍之赐。咸平三年八月,息灾示寂,谥曰慧辨法师,敕有司具礼送终。宠恤并优。施护者,乌埙曩国人,其国属北印度,故称北印度僧也。
僧法天 朝代: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1 【介绍】: 宋僧。天竺摩伽陀国人。宋初至鄜州,与河中梵学僧法进共译经义,始出《无量寿经》、《尊胜经》、《七佛赞》。太祖建隆六年召见,赐紫衣师号,入译经传法院。太宗雍熙二年改名法贤。真宗咸平元年复进所译新经,真宗为之制序。卒谥玄觉法师。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天息灾。北天竺迦湿弥罗国人也。太平兴国中。与乌填曩国三藏施护。至京师。时梵德前后叠来。各献梵筴。集置甚富。上。方锐意翻传。思欲得西来华梵淹贯器业隆善者。为译主。诏于太平兴国寺西。建译经传法院。以须之。先是。有梵德法天者。中天竺国人。妙解五明。深入三藏。初至蒲津。与通梵学沙门法进。译无量经七佛赞。守臣表上之。上览之大悦曰。胜事成矣。与天息灾施护同召见。问佛法大意。对扬称旨。赐紫方袍。并居传法院。赐师号天息灾明教大师。法天传教大师。施护显教大师。令先以所将梵本。各译一经。诏梵学僧法进常谨清沼。笔受缀文。光禄卿杨说。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殿直刘素监护。所须受用。悉从官给。三师述译经仪式上之。且请。译文有与御名庙讳同者。前代不避。若变文回护。恐妨经旨。诏答。佛经用字。宜从正文。庙讳御名。不须回避。未一月新译经成。天息灾上圣佛母经。法天上吉祥持世经。施护上如来庄严经各一卷。诏两街。选义学沙门百人。详定经义。时左街僧录神曜等言。译场久废。传译至艰。三师。即持梵文先翻梵义。以华文證之。曜众乃服。上览新经。示宰臣曰。佛氏之教。有裨政理。普利群生。达者自悟渊源。愚者妄生诬谤。朕于此道。微识其宗。凡为君正心无私。即自利行。行一善以安天下。即利他行。如梁武舍身为奴。此小乘偏见。非后代所宜法也。车驾幸译经院。赐坐慰劳。增什物给童子。悉出禁中所藏梵本。令其翻译。复选梵学沙门。为笔受。义学沙门十人。为證义。自是每岁诞节。必献新经。皆召坐赐斋。以经付藏颁行。适西国有进大乘祝藏经。诏法天详定。天奏。此经是于阗书体。非是梵文。况其中无请问人。及听法众。前后六十五处。文义不正。帝召天谕曰。使邪伪得行。非所以崇佛教也。宜焚弃此本。以绝后惑。下诏曰。朕方隆教法。用福邦家。其内外诸郡童行并与剃度。时新经陆续以进上如次披览。谓宰臣曰。天息灾等。妙得翻译之体。诏除天息灾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法天施护朝奉大夫试鸿胪卿。法天改名法贤。并月给酥酪钱有差。上亲制三藏圣教序以赐之。用冠新译之首。中云。法师天息灾等。常持四忍。早悟三空。翻贝叶之真诠。续人天之圣教。芳猷重启。偶运当时。润五声于文章。畅四始于风律。堂堂容止。穆穆辉华。旷劫而昏蛰重明。玄门昭显。轨范而宏光妙法。净界腾音。及真宗即位。礼部侍郎陈恕。以译院久费供亿为言。上不听。且制序文。命置先帝序后。从法贤请也。咸平三年八月。天息灾示寂。谥慧辩。敕有司具礼祭葬。次年法贤亡。谥玄觉。礼视慧辩。施护先逝。三师遭逢圣世。首隆译场。续狮弦之响。发空谷之音。阐宣之功。无忝前哲矣。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法天,一曰法贤,中天竺摩伽陀国人。宋初,至鄜州,与河中梵学僧法进共译经义,始出《无量寿经》、《尊胜经》、《七佛赞》。州牧王龟从润色之,献阙下。太祖建隆六年八月,召见赐紫。初兴译事,诏童子五十人习梵书。法天所译,《大方等总持宝光明经》五卷,《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六卷、《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二纸馀,《佛说一切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七纸馀,《佛说圣曜母陀罗经》三纸半,《圣无能胜金刚大陀罗尼经》三纸半,《佛说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五纸,《毗俱胝菩萨一百八名经》三纸馀,《诸佛心印陀罗尼经》一纸半,《圣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六纸馀,《佛说慈氏菩萨誓愿陀罗尼经》一纸弱,《佛说大护明大陀罗尼经》五纸,《佛说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七纸,《佛说普贤菩萨陀罗尼经》二纸强,《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二卷,《妙臂菩萨所问经》四卷,《佛说金刚菩萨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经》三卷,《圣多罗菩萨一百八名陀罗尼经》六纸馀,《佛说宝藏神大明曼拿罗仪轨经》二卷,《大寒林圣拿罗陀罗尼经》四纸馀,《最胜佛顶陀罗尼经》二纸强,《无能胜大明陀罗尼经》七纸半,《无能胜大明心陀罗尼经》一纸半,《佛说圣宝藏神仪轨经》二卷,《七佛赞呗伽陀》二纸强,《佛说文殊师利一百八名梵赞》三纸半,《佛说圣观自在菩萨梵赞》二纸弱,《犍椎梵赞》七纸半,《佛说长者施报经》六纸馀,《佛说七佛经》一卷,《毗婆尼佛经》二卷,《佛说大三摩惹经》四纸半,《妙法圣念处经》八卷,《佛说分别缘生经》一纸馀,《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三纸馀,《佛说诸形有为经》一纸强,《佛说目莲所问经》二纸弱,《佛说苾刍五法经》四纸馀,《佛说苾刍迦尸迦十法经》二纸半,《菩提心观释》二纸馀,《佛一百八名赞》二纸馀,《胜军化世百喻伽陀经》七纸弱,《六道伽陀经》五纸。综上所译,都四十四种,大小百一十九纸,成帙者三十五卷,其所敷者博,而功亦勤矣。自太祖以来,迄于真宗,四十馀年中,累承恩锡,赐天竺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号曰“传教大师”。太宗雍熙二年,帝览新译经已,改其名曰法贤。盖天、贤皆译音,本叠韵也。咸平元年,复进所译新经,真宗为之制序。今大藏载法贤所译经共六十馀部,中有《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卷,共二十五品,首列圣教序。以咸平四年五月示寂。谥玄觉法师,敕送终,如慧辨礼。
释辩端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六四
辩端,太宗时僧人。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冯去辩,字可讷,与岳珂有唱和。事见《浩然斋雅谈》。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辩,住筠州洞山寺。为南岳下十四世,法云杲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释辩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辩,住成都府昭觉寺,为南岳下十六世,大沩佛性法泰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九、《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有慧绰者。山阴陆氏子。当以荫得官辞之。从师(别峰印禅师传)祝发。得记莂。遁迹岩岫。终身不出。师既示寂。上为敕有司。定谥曰慈辩。塔曰智光。庵曰别峰。极方外之宠。师说法数十年。所至门人。集为语录。晚际遇寿皇。被宸翰咨询法要。皆对使者具奏。别具行世。此不悉著。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云辩姑苏人。初依瑞峰章公得度。旋谒穹窿圆和尚忽有所得遂通所见。圆曰。子虽得入未至当也。切宜著鞭。乃辞扣圆悟。值入室才踵门。悟遽曰。看脚下。辩打露柱一下。悟曰。何不著实道取一句。辩曰。师若摇头某便摆尾。悟曰。尔试摆尾看。辩翻筋斗而出。悟大笑。由是知名。住后僧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曰霸王到乌江。僧曰。如何是夺境不夺人。曰筑坛拜将。僧曰。如何是人境两俱夺。曰万里山河获太平。僧曰。如何是人境俱不夺。曰龙吟雾起虎啸风生。僧曰。向上还有事也无。曰当面蹉过。僧曰。真个作家。曰白日鬼迷人。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云辩,姑苏人。初依瑞峰章公得度,旋谒穹窿圆,忽有所得,遂通所见。圆曰:“子虽得入,未至当也,切宜著鞭。”乃辞,扣圆悟,值入室,才踵门,悟遽曰:“看脚下。”辩打露柱一下。悟曰:“何不著实道取一句?”辩曰:“师若摇头,某便摆尾。”悟曰:“你试摆尾看?”辩翻身而出,悟大笑。由是知名住后。僧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曰:“霸王到乌江。”僧曰:“如何是夺境不夺人?”曰:“筑坛拜将。”僧曰:“如何是人境俱夺?”曰:“万里山河获太平。”僧曰:“如何是人境俱不夺?”曰:“龙吟雾起,虎啸风生。”僧曰:“向上还有事也无?”曰:“当面蹉过。”僧曰:“真个作家。”曰:“白日鬼迷人。”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八
禅师名绍铣。泉州人也。住潭州兴化禅寺。开法嗣北禅贤禅师。铣有度量。牧千众。如数一二三四。长沙俗朴质。初未知饭僧供佛之利。铣作大会以诱之。恣道俗赴。谓之结缘斋。其后效而作者。月月有之。殆今不绝。荆湖之民。向仰之笃。波及蛮俗。章丞相惇。奉使荆湖。开梅山。与铣偕往。蛮父老闻铣名。钦重爱恋。人人合爪。听其约束。不敢违。梅山平。铣有力焉。湘南八州之境。岁度僧数百。开坛俱集。以未为大僧。禅林皆推挤。铣榜其门曰。应沙弥皆得赴饭。自其始至。以及其终。三十馀年不易。人以为难。时南禅师道价。方增荆湖。衲子奔趋。入江南者。出长沙百里。无托宿所。多为盗劫掠。路因不通。铣半五十为馆。请僧主之以接纳。使得宿食而去。诸方高其为人。晚得风痹疾。左手不仁。然犹领住持事。日同僧众。会粥食不懈。铣以精进为佛事。公卿礼敬。以为古佛。元丰三年辛酉九月二十一日。右胁累足。以手屈枕而化。阇维收舍利。两目睛不坏。肠二亦不坏。益以油火焚之。如铁带屈折。色鲜明。并塔之。阅世七十二。坐六十四夏。号崇辩大师。 赞曰。云门临济两宗。特盛于天下。而湖湘尤多。云门之裔。皆以宗旨自封。互相诋訾。北禅贤公。铣之师也。贤于云门为四世孙。而铣独能以公为心。中涂设馆。以待求道。他宗之辈。非特瞩理甚明。亦抑其中。有异于人。故其火化之日。二肠双睛。皆不坏。此其验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1—1091 【介绍】: 宋僧。于潜人,俗姓徐,字无象。博通诸典,精于止观。曾主持杭州上下二天竺,学徒逾万人。神宗元丰中,赐紫衣及辨才大师之号。赵抃、苏轼、秦观等皆与唱和。后退居龙井圣寿院。
全宋诗
释元净(一○一一~一○九一),字无象,于潜(今浙江临安西)人,俗姓徐。年十岁出家,十八学于天竺慈云师,二十五岁赐紫衣及辩才号,后退居龙井寿圣院。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一。事见《咸淳临安志》卷七○、《栾城后集》卷二四《龙井辩才法师塔铭》。今录诗十八首。
全宋文·卷九八八
元净(一○一一——一○九一),字无象,俗姓徐,杭州于潜(今属浙江临安)人。年十岁出家,十八就学于天竺慈云遵式。年二十五赐紫衣,法号辩才。与吕溱、赵抃、苏轼等为方外友。祖无择起制狱,元净预逮焉,居其间泰然,拟《金刚篦》撰《圆事理说》。后归龙井圣寿院,以天台教传生徒。元祐六年九月卒,年八十一。见苏辙《龙井辩才法师塔碑》(《栾城后集》卷二四),《补续高僧传》卷二。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元净。字无象。于潜徐氏。生而左肩肉起如袈裟条。八十一日乃灭。父叹曰。是宿世沙门也。自幼出家。受业于慈云。日夜精勤。慈云没后。复事明智。年二十五。赐紫衣及辨才号。太守沈公遘谓上天竺观音道场以音声忏悔为佛事。非禅那居。请师以教易之。师至。吴越竞来。凿山增室。几至万础。学者数倍。十七年。有利而夺之者。逾年夺者败。复以𢌿师。赵清献公赞之云。师去天竺。山空鬼哭。天竺师归。道场光辉。越二年谢去。老于南山龙井之上。平生精修净业。行成力具。著应非一。尝与僧熙仲同食。仲视师眉间有光如萤。揽之得舍利。后常有于卧起处得舍利者。元祐八年示寂。寿八十一。果符初生肩痕之徵。塔成。东坡志其行事。颍滨为铭。 赞曰。 法苑将兴  栋梁攸属  挥麈白云  雨花飘馥 维赵及苏  式是高躅  龙井风清  过者必肃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元净。字无象。杭州于潜徐氏子。生而左肩肉起。如袈裟绦。八十一日乃没。十岁出家。十八就学于慈云。不数年而齿高第。嗣谒明智。尝于讲次。闻法感悟。泣下如雨。代述。十五年。杭守吕溱。请住大悲阁。奏赐紫衣辨才之号。嘉祐中。中翰沈遘抚杭。以上竺宜讲宣奉师居之。学徒大集。凿山增室。几至万础。熙宁三年。杭守祖无择。坐狱于𭬥李。师以铸钟例被追辩。既而得释还山。又有利山门。施资之厚者。倚权以夺之。众亦随散。逾年其人以败。闻朝廷复𢌿师。众复集。赵清献公。与师为方外友。为之赞曰。师去天竺。山空鬼哭。天竺师归。道场重辉。未几。谢居南山之龙井。其后间一出。应南屏与灵山祖场。俯就众诚耳。皆坐席未暖而还。元祐四年。东坡治杭。尝问师曰。北山如师道行者几人。师曰。沙门多密行。非可尽识。坡子迨生四岁。不能行。请师落发。摩顶数日即善步。嘉兴令陶彖有子。得魅疾。师适至秀。彖袖香虔请。因杖策随至其家。儿病方剧。师趺坐。引而问曰。汝居何地。而来至此。答曰。会稽之东。卞山之阳。是吾之宅。古木苍苍。曰。汝姓谁氏。答曰。吴王山上无人处。几度临风学舞腰。曰。汝柳姓乎。乃冁然而笑。师良久呵曰。汝无始以来。迷己逐物。为物所转。溺于淫邪。流浪千劫。不自解脱。入魔趣中。横生灾害。延及无辜。汝今当知魔即非魔。魔即法界。我今为汝。宣说首楞严秘密神咒。汝当谛听。痛自悔恨。讼既往过愆。返本来清净。示讫。遂号泣不复有云。自是儿帖然。凡人病患魔祟。师咒水洒之。无不立愈。是皆道德淳厚所致也。将示寂。乃入方圆庵宴坐。谢宾客止言语饮食。至七日。出偈告众。即右胁吉祥卧。奄然而逝。时元祐六年九月晦日也。寿八十一。适符绦没之数。塔于本山。东坡。命子由为之铭。师讲说不间昼夜。尝曰。鬼神。威德不具者。昼不得至。夜中人静。庶几能听。焚指供佛。左三右二。有欲效之者。师止之曰。如我乃可修西方净业。未尝须臾废。或祷大士求放光。光随现。沙门熙仲对食。视师眉间有光。遽起揽之。得舍利数粒。后人常于师卧处得之。有李生辩而无行。欲从师出家。东坡为之请。未言其名。力拒不许。若先知然。秀州狂僧号回头。以左道惑众。宣言欲建大塔。为吴人植福。施者云委。以师不可欺。惮于入杭。先遣使愿以钱十万供僧。师答曰。承以建塔净财欲饭僧。教有明文。不许互用。狂人大惭。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