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辨折  拼音:biàn zhé
对质、驳辩。《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六:「后来冥司追去,要治他谤讪之罪,被令狐撰是长是短,辨折一番。」也作「折辨」。
分類:辩驳驳斥
《韵府拾遗 支韵》:辨诗(辨诗)
江淹诗辨诗测京国
《漢語大詞典》:辨学(辨學)
即辩学。逻辑学的旧称。辨,通“ 辩 ”。 严复 《论沪上创兴女学堂事》:“故以辨学之理言之,则此义不能立也。”
《漢語大詞典》:辨言
(1).巧伪之言,美丽动听而奸诈虚伪的言词。辨,通“ 辩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辨言而不固行,有道而先困,自慎而不让,当如强之,曰始妒诬者也。” 王聘珍 解诂:“辨言者,言伪而辨也。”
(2).申辩,说辩解的话。辨,通“ 辩 ”。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如宰执本进士,或士大夫得罪,知其无辜,不敢辨言,恐人疑其为党也。” 清 管同 《楚昭王论》:“继又不知愧耻,而辨言以求復位。”
《漢語大詞典》:辨慧
聪明而富于辩才。辨,通“ 辩 ”。《商君书·垦令》:“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辨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今本“辨”多作“辩”。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法云寺:“﹝ 临淮王 元彧 ﹞博通典籍,辨慧清恬,风仪详审,容止可观。” 唐 裴铏 《传奇·孙恪》:“岂有 袁氏 海内无瓜葛之亲哉!又辨慧多能,足为可异也。”
分類:聪明辩才
《漢語大詞典》:辨告
颁布。辨,通“ 班 ”。汉书·高帝纪下:“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 王念孙 读书杂志·汉书一:“辨读为班。班告,布告也。谓以文法教训,布告众民也。”
分類:颁布
《漢語大詞典》:伏辨
见“ 伏辩 ”。
《國語辭典》:伏辩(伏辯)  拼音:fú biàn
悔过书。《文明小史》第三回:「不要伤他性命,只要叫他写张伏辩与我们。」也作「服辩」。
《漢語大詞典》:曲辨
(1).周详地治理。荀子·王霸:“儒者为之不然,必将曲辨。” 梁启雄 释:“曲,周也……説文:‘辨,治也。’”一说,谓尽量辨明是非。 郝懿行 曰:辨,古“辩”字。 王先谦 曰: 虞 王 本作“辩”。见 杨柳桥 《荀子诂释》
(2).同“ 曲辩 ”。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上》:“古人本分之事,而强以权术处之,是故恶夫曲辨之士也。”
《漢語大詞典》:辨晰
(1).辨析,分析。 明 沈德符 野获编·释道·紫柏评晦庵:“今 锡山 诸公,又祖 杨龟山 ,特于 朱 陆 异同,辨晰精核,则二 程 渊源,又将显著于中天矣。” 杨朔 《木棉花》:“我不过是说这次民族自卫战争很像一块试金石,一个人品格的高低可以立刻辨晰清楚。”
(2).分辩明白。辨,通“ 辩 ”。明史·丁元荐传:“ 元荐 復再疏辨晰,竟不安其身而去。”
《國語辭典》:辨味  拼音:biàn wèi
辨认味道。如:「品酒师是辨味高手,只要一尝,就能知酒出厂的年分。」《荀子。天论》:「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唐。杨倞。注:「耳辨声,目辨色,鼻辨臭,口辨味。」
分類:辨味体味
《漢語大詞典》:辨诘(辨詰)
(1).查问,查办。后汉书·党锢传·范滂:“ 桓帝 使中常侍 王甫 以次辨詰, 滂 等皆三木囊头,暴於阶下。” 明 沈榜 《宛署杂记·养济院孤老》:“而流弊觴滥,至使会头作奸,势难辨詰。”
(2).辩难诘问。辨,通“ 辩 ”。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五年:“ 元璹 见 頡利 ,责以负约,与相辨詰, 頡利 颇惭。”明史·曾鲁传:“ 鲁 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説则是,从某説则非。’有辨詰者,必歷举传记以告。”
《漢語大詞典》:讲辨(講辨)
讲议论辨。 元 戴良 《吴原伯哀辞序》:“有疑则进而质之父师,退而与其弟 沈 私相讲辨。”
《漢語大詞典》:辨眼
敏锐的眼力。 唐 杜甫 《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 顾 於 韩 蔡 内,辨眼工小字。”一本作“ 辩眼 ”。
分類:敏锐眼力
《漢語大詞典》:词辨(詞辨)
见“ 词辩 ”。
《漢語大詞典》:词辩(詞辯)
亦作“ 词辨 ”。 能言善辩;能言善辩之才。宋书·范晔传:“ 熙先 素有词辩,尽心事之, 曄 遂相与异常,申莫逆之好。” 唐 李德裕 《幽州镇魏使状》:“性甚精敏,虽无词辨,言亦分明。”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此狐实大有词辩,君言之未详。”
分類:能言善辩
《漢語大詞典》:识辨(識辨)
识别辨认。 柳杞 《好年胜景》四:“对于自己的母亲,孩子们有特别尖锐的识辨能力。”
分類:识别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