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辨对(辨對)
辩论答对。辨,通“ 辩 ”。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述:“琐言者,多载当时辨对,流俗嘲謔,俾夫枢机者藉为舌端,谈话者将为口实。”
分類:辩论答对
《漢語大詞典》:辨舌
能言善辩的口才。辨,通“ 辩 ”。
《漢語大詞典》:辨释(辨釋)
分辩解释。辨,通“ 辩 ”。 明 李贽 《与城老书》:“再为我谢 东里公 肯念我,为我辨释,生非木石,岂能忘恩哉!”
《漢語大詞典》:辨诉(辨訴)
亦作“ 辨愬 ”。 申辩上诉。辨,通“ 辩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 玄玄子 ﹞又是个无根蒂的,没个亲戚朋友与他辨诉一纸状纸,活活的顶罪罢了。”明史·顾佐传:“ 居正 等六人辨愬。帝怒,并诸为吏者悉戍之。”
分類:申辩上诉
《分类字锦》:辨种(辨种)
见上注
分类:禾稼
《漢語大詞典》:治辨
亦作“ 治辩 ”。亦作“ 治办 ”。
(1).谓处理事务合宜。韩非子·孤愤:“人臣之欲得官者,其修士且以精絜固身,其智士且以治辩进业。”史记·酷吏列传:“居官数年,一切郡中为小治辨。”
(2).治理。荀子·王霸:“万乘之国可谓广大富厚矣,加有治辨彊固之道焉,若是则恬愉无患难矣,然后养五綦之具具也。” 宋 苏辙 《李周陕西运使制》:“尔忠厚之性见纪於时,治办之才屡试以事。”
(3).备办。红楼梦第五三回:“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 王夫人 和 凤姐儿 治办年事。”
《漢語大詞典》:辨疏
辩白的奏疏。辨,通“ 辩 ”。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台省·房心宇侍御:“ 海 之再出也,年力已惫,渐不及抚南畿时,诸辨疏亦稍馁荏,次年遂卒於位。”
分類:辩白奏疏
《漢語大詞典》:口辨
见“ 口辩 ”。
《國語辭典》:口辩(口辯)  拼音:kǒu biàn
能言善辩的口才。《史记。卷一一八。淮南王传》:「淮南王有女陵,慧,有口辩。」《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漢語大詞典》:考辨
查考辨正。 清 毛岳生 《〈后汉书公卿表〉序》:“﹝ 练伯颖 ﹞性喜考辨,尤达官制。” 鲁迅 《华盖集续编·关于〈三藏取经记〉等》:“然而在考辨的文字中杂入一点滑稽轻薄的论调,每容易迷眩一般读者,使之失去冷静,坠入彀中。”
《漢語大詞典》:舌辨
亦作“ 舌辩 ”。
(1). 唐 宋 时称说书者为舌辨。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小说讲经史:“説话者谓之舌辨。虽有四家数,各有门庭。”
(2).口才敏捷。《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松 知 修 是个舌辨之士,有心难之。”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兵部·金丹说客:“ 金丹 者,吾邑诸生也。素以舌辨见称,微有拳勇。”《近十年之怪现状》第九回:“况且 伊紫旒 这个人能言舌辩。在 上海 若干年,上下人等,三教九流,他没有不认得的。”
《漢語大詞典》:审辨(審辨)
审慎辨别。 汉 蔡邕 《贞定直父碑》:“其接友也,审辨真伪,明于知人。”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自天下不官,文书专司於卜祝,取天下之私著,审辨而淘汰之,有不合於法宪,足以乱政者,皆屏除之。”
分類:审慎辨别
《漢語大詞典》:敏辨
见“ 敏辩 ”。
《漢語大詞典》:敏辩(敏辯)
亦作“ 敏辨 ”。 机敏善辩。 唐 元稹 《莺莺传》:“言则敏辩,而寡於酬对。”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韦知微:“谈论笑謔,敏辩无双。” 唐 高彦休 唐阙史·李仆射方正:“有 王处士 者,知书善棋,加之敏辨, 李公 寅夕与之同处。”
分類:机敏善辩
《韵府拾遗 沃韵》:辨狱(辨狱)
张凤翼喜雨赋随车彰百里之贤辨狱表真卿之亮
《漢語大詞典》:辨严(辨嚴)
置办行装。后汉书·陈纪传:“时议欲以为司徒, 纪 见祸乱方作,不復辨严,即时之郡。”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始,有司辨严,用 绍兴 七年故事。”
《國語辭典》:辨给(辨給)  拼音:biàn jǐ
口才敏捷。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诔碑》:「孔融所创,有慕伯喈;张陈两文,辨给足采:亦其亚也。」《三国演义》第四七回:「口才辨给,少有胆气。」
《國語辭典》:辩给(辯給)  拼音:biàn jǐ
有口才、善辩论。《韩非子。难言》:「捷敏辩给,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太叔广甚辩给,而挚仲治长于翰墨,俱为列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