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95,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问辨
辨等
分辨
辨白
辨惑
辨物
辨章
辨人
辨理
辨疑
辨异
辨博
微辨
力辨
争辨
《漢語大詞典》:问辨(問辨)
询问辨识。 宋 朱熹 《白鹿洞书院揭示》:“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考诸古训,自下许多问辨思索存省克治工夫。”
分類:询问辨识
《分类字锦》:辨等
周礼大司徒以仪辨等则民不越贾疏仪谓以卑事尊上下之仪有度以辨贵贱之等故云以仪辨等也民知上下之节不敢踰越故云则民不越也
分类:制礼
《國語辭典》:分辨  拼音:fēn biàn
辨别、说明。《刘知远诸宫调。第一》:「欲待说,难言,……短叹长吁,义定手前来分辨。」《文明小史》第二八回:「济川听了他一派胡言,也不同他分辨,自去收拾不提。」
《國語辭典》:辨白  拼音:biàn bái
说明事情的误会过程来消除已受的冤枉。如:「他的冤枉已经辨白了。」《初刻拍案惊奇》卷六:「慧澄道:『是一个少年官人,因仇家诬枉,失了官职,只求一情,即到吏部辨白是非,求得复职,情愿送此珠子。』」也作「辩白」。
《國語辭典》:辨惑  拼音:biàn huò
辨别疑惑,使混淆迷惑的问题清楚地显现出真面目。《论语。颜渊》:「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明。宋廉〈笔记序〉:「其为来学寤疑辨惑之助,而功不既多矣乎!」
《漢語大詞典》:辨物
(1).分辨事物的种类,辨别事物的情况。《易·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孔颖达 疏:“辨物谓分辨事物各同其党,使自相同不间杂也。” 高亨 注:“君子观此卦象及卦名,从而运用其明察,分析事物之种类,辨别事物之情况。” 清 曾国藩 《〈朱慎甫遗书〉序》:“ 嘉 道 之际,学者承 乾隆 季年之流风,袭为一种破碎之学,辨物析名,梳文櫛字,刺经典一二字解説,或至数千万言,繁称杂引,游衍而不得所归。”
(2).将货物分门别类。周礼·地官·司市:“以陈肆辨物而平市。” 孙诒让 正义:“﹝辨物﹞盖别异众物,使以类相从。”
治理万物。荀子·礼论:“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
《國語辭典》:辨章  拼音:biàn zhāng
辨别明白。也作「平章」。
分類:昭然显明
《漢語大詞典》:辨人
即辩人。辨,通“ 辩 ”。《淮南子·人间训》:“人或问 孔子 曰:‘ 颜回 何如人也?’曰:‘仁人也, 丘 弗如也。’‘ 子贡 何如人也?’曰:‘辨人也, 丘 弗如也。’”一本作“ 辩人 ”。参见“ 辩人 ”。
《國語辭典》:辩人(辯人)  拼音:biàn rén
能说善道的人。《淮南子。人间》:「『子贡何如人也?』曰:『辩人也,丘弗如也。』」也称为「辩士」。
分類:能言善辩
《漢語大詞典》:辨理
(1).辨析义理,说明道理。孔丛子·公孙龙:“ 公孙龙 又与 子高 泛论於 平原君 所,辨理至於臧三耳。”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宗经:“春秋辨理,一字见义。” 詹鍈 义证引春秋繁露·实性:“春秋别物之理。”
(2).辨别是非。 清 端方 《请平满汉畛域密折》:“若其附和者流,虽甘心从逆,未始无人,然大率皆年少气盛,辨理不真。”
(3).申辩。辨,通“ 辩 ”。三国志·魏志·邓哀王冲传:“凡应罪戮,而为 冲 微所辨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
《分类字锦》:辨疑
潘岳于贾谧坐讲汉书诗茟下摛藻席上敷珍前疑惟辨旧史惟新惟新尔史既辨尔疑延我僚友讲此微辞
分类:讲论
《漢語大詞典》:辨异(辨異)
分别,区别。周礼·秋官·小行人:“凡此五物者,每国辨异之,以反命于王,以周知天下之故。” 郑玄 注:“辨异,谓殊其文书也。”礼记·乐记:“乐统同,礼辨异。” 郑玄 注:“辨异,异尊卑也。”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 杨倞 注:“上下同等,则其中不容分别而县隔君臣也。”
分類:分别区别
《漢語大詞典》:辨博
指学识广博。辨,通“ 辩 ”。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八·名媛诗:“ 周婴 、 方叔 极称辨博。”
《漢語大詞典》:微辨
亦作“ 微辩 ”。 隐约而委婉地讽喻。礼记·儒行:“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孔子家语·儒行》作“微辩”。
《漢語大詞典》:力辨
努力争辩或辩白。辨,通“ 辩 ”。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二:“ 苏东坡 作《志林》,力辨此一段事。”金史·刘仲洙传:“ 田瑴 等以党罪废錮者三十餘家, 仲洙 知其寃,上书力辨,帝从之。”
《漢語大詞典》:争辨
争论辩驳。 宋 叶适 《徐德操墓志铭》:“在 邵武 ,危与守争辨,数轧其不义,几得罪。”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 赵昇 也不争辨。”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棘闱志异》:“僕大惊,争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