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22,分75页显示  上一页  58  59  60  61  62  64  65  66  67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示转法轮
本觉下转
本觉流转
有待转变
有为转变
延年转寿
定业亦能转
法身流转
前世三转经
展转
退转
俱品一分转不定
俱发意转轮菩萨
流转
流转门
示转法轮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三转法轮)
本觉下转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释摩诃衍论有本觉下转始觉上转之义,本觉有性净本觉与随染本觉之二,本觉下转者,随染本觉之相也,随染之本觉,随众生之染缘,顺众生之相,现为种种利益也。始觉上转者,依本觉之内熏习,如实修行,发究竟智也。论三曰:「始觉背凡向圣,上上去去为次第转,随染本觉背圣向凡,下下来来为次第转。(中略)證说经言,谛听诸佛子。我从具缚凡,具一切地,圆满行因海庄严大觉果。我从清净地,具经一切地,将一切万行,得第一信位,入无明藏海。如是二大事,一时非前后。」
本觉流转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法身)附录「法身流转。」
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有待转变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待之身可以转变也。
有为转变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有为法生住异灭,常转变也。华严演义钞二十一曰:「杂集论云:若法有生住异灭,可名有为。」生住异灭即转变之相也。
延年转寿
【佛学大辞典】
(杂语)赖自己之定力,或佛力等,延长宿业所感之寿命也。据发智论十二并俱舍论三等,谓成就神通心得自在阿罗汉,对僧众或别人,以诸命缘之衣钵等物,随分布施,施已发愿,即入定,由定起已,心念口言,我能感富之异熟果之业,愿皆转招寿之异熟果云云。是说依自己之定力,转富之异熟果,而感命之异熟果,以得延年转寿者也。又造塔延命功德经,说由造塔之修福而得延命之法。并(参见:前)
定业亦能转
【佛学大辞典】
(杂语)文句记十曰:「若其机感厚,定业亦能转。」恶之定业,虽必受苦果,若众生之机,感佛菩萨为厚,则以佛菩萨之力转其定业,不使受苦果也。理趣释下曰:「心不犹豫能发净信修行,则现世恶报及来生能转定业,疾證无上菩提也。」
法身流转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如为法身之体,真如有不变随缘二义,依随缘之义者,击于染净之缘,而变生十界之依正,其所变之十界,即不变之真如,即法身也。谓之为法身流转五道。经曰:「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流转于五道,此法身系指随缘真如而言。经说:「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
前世三转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西晋法炬译。说佛前世三转生行檀波罗蜜之事。
展转
【佛学大辞典】
(杂语)身体展张而移于他也。四卷楞伽一曰:「展转相因。」无量寿经下曰:「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唯识论八曰:「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退转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既退失所修證而转变其位地也。法事赞曰:「五浊修行多退转,不如念佛往西方。」法华经序品曰:「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
【佛学常见辞汇】
修持不坚,工夫退步。
【俗语佛源】
佛教原有「不退转」或「退转」之说。「不退转」谓精进佛法,不断地增长功德善根,不再退失、转变。如《无量寿经》卷上:「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不退转」亦指经一大劫修行所达到的菩萨阶位。反之「退转」则指退失道心,减失道行。如南朝陈·徐陵《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法师今若退转,未必有一称心,交失现前十种大利。」后俗语中指退回、转头。如鲁迅《华盖集·这个与那个》:「如果偶有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 (李明权)
俱品一分转不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中属于因之过,六不定之一。又略名俱分不定。即于因用宗同品并宗异品有一分关系之法之过失也。例如声论师对于胜论师谓「声为常(宗),无质碍故(因),如虚空,如极微(同喻),如瓶,如苦乐感情(异喻)。」此时无质碍之因,其义于同喻一分之虚空虽有,而其一分之极微则无。又异喻一分之苦乐感念等虽有,而其一分之瓶则无。因而谓为分转。此中异喻一分之苦乐感念等,以因之义存在,使宗不定也。见因明入正理论,因明大疏中末,瑞源记五,三十三过本作法中。
俱发意转轮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在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坐于虚空藏菩萨之右。密号曰法轮金刚。与才发心转法轮菩萨同本誓。肉色,左手持莲,上安轮,右手仰掌,立独股,坐于赤莲。
流转
【佛学大辞典】
(术语)Sam%sa%ra,流者相续之义,转者起之义,谓有为法之因果相续而生起也。盖一切凡夫作善恶之业,感苦乐之果,轮回于六趣也。瑜伽论五十二曰:「诸行因果相续不断性,是谓流转。」唯识述记四末曰:「流是相续义,转是起义。」圆觉经曰:「有妄业故有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唐华严经三曰:「一切众生界,流转生死海。」唯识论三曰:「令诸有情流转生死。」俱舍颂疏三曰:「言流转者,以识为体,于生死中流转故也。」
【佛学常见辞汇】
流落辗转于生死。
流转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还灭门之语。无始以来,无明烦恼,作善恶之业,感苦乐之果,即惑业苦次第缘起之迷之因果也。四谛中苦集二谛为流转门。灭道二谛为还灭门。
【佛学常见辞汇】
流转于生死之门。在四圣谛中,苦集二谛是流转门,灭道二谛是还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