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86,分140页显示 上一页 121 122 123 124 125 127 128 129 130 下一页
十个等量身
四身(二)
正报与佛身
佛身(二)
安身立命
舍身
舍身求法
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
粉身碎骨
一月喻三身
二化身──大小二化身
二种十身──佛二种十身
二种身土
二不相离──身土二不相离
佛类词典(续上)
三身(三)十个等量身
四身(二)
正报与佛身
佛身(二)
安身立命
舍身
舍身求法
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
粉身碎骨
一月喻三身
二化身──大小二化身
二种十身──佛二种十身
二种身土
二不相离──身土二不相离
三身(三)
【佛学次第统编】
三身有四种:
一、法报应之三身。
二、法应化之三身。
三、法报化之三身。
「法化等三身」
一、法化生身 由法性化现之化身佛也。
二、五分法身 戒定等之五分功德也。
三、实相法身 空性之诸法实相也。
「但空等三身」
一、但空法身 小乘之法身也。
二、即假法身 大乘别教之法身也。
三、即中法身 大乘圆教之法身也。
三身有四种:
一、法报应之三身。
二、法应化之三身。
三、法报化之三身。
「法化等三身」
一、法化生身 由法性化现之化身佛也。
二、五分法身 戒定等之五分功德也。
三、实相法身 空性之诸法实相也。
「但空等三身」
一、但空法身 小乘之法身也。
二、即假法身 大乘别教之法身也。
三、即中法身 大乘圆教之法身也。
十个等量身
【佛学次第统编】
佛之法身,其量等于一切有为无为之诸法,今统收之为十三,但存大数,以显无应,故云十也。
一、一切众生量等身 八、法界量等身
二、一切法量等身 九、虚空界量等身
三、一切刹界量等身 十、无等界量等身
四、一切三世量等身 十一、一切愿量等身
五、一切佛量等身 十二、一切行者量等身
六、一切语言量等身 十三、寂灭涅槃槃界量等身
七、真如量等身
佛之法身,其量等于一切有为无为之诸法,今统收之为十三,但存大数,以显无应,故云十也。
一、一切众生量等身 八、法界量等身
二、一切法量等身 九、虚空界量等身
三、一切刹界量等身 十、无等界量等身
四、一切三世量等身 十一、一切愿量等身
五、一切佛量等身 十二、一切行者量等身
六、一切语言量等身 十三、寂灭涅槃槃界量等身
七、真如量等身
四身(二)
【佛学次第统编】
四身者,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流身也。
一、自性身 十法界万有诸法自然体性之身,云自性身,即理法身也。
二、受用身 有自受用,他受用之二:
一、自受用身 自受用身,虽不离大悲,而本大智,而自受用,过恒沙之万德,自受法乐之身也。
二、他受用身 他受用身,虽不离大智,而本大悲,为初地之菩萨以上,俯同色究竟天,现最高大身,而说法之身也,以为他之机类受用,故云他受用身。
三、变化身 为地前菩萨二乘等,或于净土,或于分段同居土,变现丈六等之小身,而摄取之,曰变化身。
四、等流身 现同菩萨二乘天龙八部等九界等同流类之身,应机摄物而无障碍,曰等流身。
四身者,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流身也。
一、自性身 十法界万有诸法自然体性之身,云自性身,即理法身也。
二、受用身 有自受用,他受用之二:
一、自受用身 自受用身,虽不离大悲,而本大智,而自受用,过恒沙之万德,自受法乐之身也。
二、他受用身 他受用身,虽不离大智,而本大悲,为初地之菩萨以上,俯同色究竟天,现最高大身,而说法之身也,以为他之机类受用,故云他受用身。
三、变化身 为地前菩萨二乘等,或于净土,或于分段同居土,变现丈六等之小身,而摄取之,曰变化身。
四、等流身 现同菩萨二乘天龙八部等九界等同流类之身,应机摄物而无障碍,曰等流身。
正报与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有受报之正报,佛具果證之佛身。
凡夫有受报之正报,佛具果證之佛身。
佛身(二)
【佛学次第统编】
生法二身 生、法。
真应二身 真、应。
实相为物二身 实相、为物。
真化二身 真、化。
常无常二身 常、无常。
实化二身 实、化。
理智二法身 理、智。
果极应化二法身 果极、应化。
自性应化二法身 自性、应化。
法性方便二法身 法性、方便。
理事二法身 理、事。
言说證得二法身 言说、證得。
自性等三佛身 自性、受用、(自、他)变化。
法报应三身 法、报、应。
法报化三身 法、报、化。
法应化三身 法、应、化。
法化等三身 法化、五分、实相。
但空等三身 但空、即假、即中。
化身等四身 化身、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
自性等四身 自性、自受用、他受用、变化。
法报等四身 法、报、应、化。
如如智等五法身 如如智、功德、自变化、虚空。
理智等六身 理法乃至劣应。
菩提等十身 菩提乃至法。
融三世间十身 众生、乃至虚空。
十个等量身 一切众生、乃至寂灭涅槃界。
四身 自性、受用、(自、他)变化,等流。
三种轮身 自性、正法、教令。
生法二身 生、法。
真应二身 真、应。
实相为物二身 实相、为物。
真化二身 真、化。
常无常二身 常、无常。
实化二身 实、化。
理智二法身 理、智。
果极应化二法身 果极、应化。
自性应化二法身 自性、应化。
法性方便二法身 法性、方便。
理事二法身 理、事。
言说證得二法身 言说、證得。
自性等三佛身 自性、受用、(自、他)变化。
法报应三身 法、报、应。
法报化三身 法、报、化。
法应化三身 法、应、化。
法化等三身 法化、五分、实相。
但空等三身 但空、即假、即中。
化身等四身 化身、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
自性等四身 自性、自受用、他受用、变化。
法报等四身 法、报、应、化。
如如智等五法身 如如智、功德、自变化、虚空。
理智等六身 理法乃至劣应。
菩提等十身 菩提乃至法。
融三世间十身 众生、乃至虚空。
十个等量身 一切众生、乃至寂灭涅槃界。
四身 自性、受用、(自、他)变化,等流。
三种轮身 自性、正法、教令。
安身立命
【俗语佛源】
见《五灯会元·长沙景岑禅师》:「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曰: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曰:却据地时如何?师曰:拖出死尸著。」「安身立命」与下文「著身处」意同。「问:如何是学人心?师曰:尽十方世界是 你心。曰:恁么,则学人无著身处也。师曰:是你著身处。曰:如何是著身处?师曰:大海水,深又深。曰:学人不会。师曰:鱼龙出入任升沉。」可见在禅语中,安身立命指悟心而言。后以安身立命指生活有著落,精神有所寄托。如言「安身立命之所」。《水浒传》卷二:「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镇守边庭……那里是用人去处,足可安身立命。」茅盾《创造》:「他老了,少壮时奔走衣食,不曾定下安身立命的大方针。」(禹振声)
见《五灯会元·长沙景岑禅师》:「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曰: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曰:却据地时如何?师曰:拖出死尸著。」「安身立命」与下文「著身处」意同。「问:如何是学人心?师曰:尽十方世界是 你心。曰:恁么,则学人无著身处也。师曰:是你著身处。曰:如何是著身处?师曰:大海水,深又深。曰:学人不会。师曰:鱼龙出入任升沉。」可见在禅语中,安身立命指悟心而言。后以安身立命指生活有著落,精神有所寄托。如言「安身立命之所」。《水浒传》卷二:「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镇守边庭……那里是用人去处,足可安身立命。」茅盾《创造》:「他老了,少壮时奔走衣食,不曾定下安身立命的大方针。」(禹振声)
舍身
【俗语佛源】
佛教认为,身体不过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有的,无常、不净,是众苦之本。佛教徒为了行菩萨道,舍己为人、普渡众生,不惜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舍身是释迦牟尼「本身」故事之一。过去世中,释迦牟尼曾是萨陲王子。一日,王子人山,见一母虎生下七子,饥饿将死。王子生大悲心,走进竹林,脱衣卧地,饿虎惊呆不动。王子再从高山跳下,以竹尖刺颈出血。饿虎见状,遂舐血啖肉。当时,诸天雨花,大地震动。(见《金光明经·舍身品》等。)禅宗也有为法舍身的传说:《五灯会元》卷一载:慧可为了向达摩祖师求法,彻夜立于雪地之中,斩断左臂,表示义无反顾。入寺院服劳役、作苦行,也称为舍身。六朝时盛行此风,如梁武帝曾三度舍身入同泰寺。又如宋·陶《清异录·圆通居士》:「比丘海光住庐山石虎庵,夜梦长人清瘦而斑衣,言舍身为庵中供养具。」佛教所说的舍身,是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一种大无畏的菩萨精神。佛教并不赞同无义苦行。后世有些人误解了舍身的意义,而仅在形式上摹仿,从而产生了许多流弊。如泰山有舍身崖,旧时常有人投身崖下,以为可得解脱。还有人燃肉身灯,以为可以消除罪业。这些都是无义苦行,是愚昧无知的表现。后亦用舍身泛指献身、牺牲自己。如明·叶宪祖《鸾记·秉操》:「我鱼惠兰,只为姊妹情深,舍身相代。「(李明权)
佛教认为,身体不过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有的,无常、不净,是众苦之本。佛教徒为了行菩萨道,舍己为人、普渡众生,不惜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舍身是释迦牟尼「本身」故事之一。过去世中,释迦牟尼曾是萨陲王子。一日,王子人山,见一母虎生下七子,饥饿将死。王子生大悲心,走进竹林,脱衣卧地,饿虎惊呆不动。王子再从高山跳下,以竹尖刺颈出血。饿虎见状,遂舐血啖肉。当时,诸天雨花,大地震动。(见《金光明经·舍身品》等。)禅宗也有为法舍身的传说:《五灯会元》卷一载:慧可为了向达摩祖师求法,彻夜立于雪地之中,斩断左臂,表示义无反顾。入寺院服劳役、作苦行,也称为舍身。六朝时盛行此风,如梁武帝曾三度舍身入同泰寺。又如宋·陶《清异录·圆通居士》:「比丘海光住庐山石虎庵,夜梦长人清瘦而斑衣,言舍身为庵中供养具。」佛教所说的舍身,是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一种大无畏的菩萨精神。佛教并不赞同无义苦行。后世有些人误解了舍身的意义,而仅在形式上摹仿,从而产生了许多流弊。如泰山有舍身崖,旧时常有人投身崖下,以为可得解脱。还有人燃肉身灯,以为可以消除罪业。这些都是无义苦行,是愚昧无知的表现。后亦用舍身泛指献身、牺牲自己。如明·叶宪祖《鸾记·秉操》:「我鱼惠兰,只为姊妹情深,舍身相代。「(李明权)
舍身求法
【俗语佛源】
典出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相传释迦牟尼过去世曾在雪山修苦行,称「雪山大士」。天地释见大士苦修,化作罗刹,试探其心,读了过去诸佛所说的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大士闻半偈而心喜,为求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毅然舍身投崖。如《心地观经·序品》偈谓:「时佛往昔在凡夫,入于雪山求佛道;摄身勇猛勤精进,为求半偈舍全身。」又《五灯会元》卷一载,慧可为向禅宗初祖达摩求法,彻夜立在雪地中,并砍去左臂以示至诚。这也是舍身求法著名的一例。后用舍身求法泛指奋不顾身地追求真理。如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李明权)
典出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相传释迦牟尼过去世曾在雪山修苦行,称「雪山大士」。天地释见大士苦修,化作罗刹,试探其心,读了过去诸佛所说的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大士闻半偈而心喜,为求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毅然舍身投崖。如《心地观经·序品》偈谓:「时佛往昔在凡夫,入于雪山求佛道;摄身勇猛勤精进,为求半偈舍全身。」又《五灯会元》卷一载,慧可为向禅宗初祖达摩求法,彻夜立在雪地中,并砍去左臂以示至诚。这也是舍身求法著名的一例。后用舍身求法泛指奋不顾身地追求真理。如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李明权)
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
【俗语佛源】
泥菩萨,泥塑的菩萨像,民间多泛指泥塑的神像等。「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比喻连自己也保不住,怎么顾得上别人。如《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我想江西不沉却好,若沉了时节,正是『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还保得别人?」这句俗语还有几种变式。如于逢《金沙洲》三部十七:「郭有辉病了,看来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又如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十三章四:「他们心里很踌躇,答应带路吗?在这兵荒时候,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李明权)
泥菩萨,泥塑的菩萨像,民间多泛指泥塑的神像等。「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比喻连自己也保不住,怎么顾得上别人。如《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我想江西不沉却好,若沉了时节,正是『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还保得别人?」这句俗语还有几种变式。如于逢《金沙洲》三部十七:「郭有辉病了,看来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又如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十三章四:「他们心里很踌躇,答应带路吗?在这兵荒时候,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李明权)
粉身碎骨
【俗语佛源】
其意原指为求佛法而不惜生命,《大品般若经·菩萨陀波仑品》说,有一菩萨在求法时,「自恨无供世尊者,忽遇城中豪富长者不安,欲人骨髓合药,即时敲骨出髓,卖与长者,以所得金,买种种花香供养于佛。」唐·玄觉《證道歌》亦说:「粉身碎骨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后转变为忠贞于某一事业或某一人物。唐·颜真卿《冯翊太守上表谢》有「誓当粉身碎骨,少酬万一」;北宋·苏《为兄轼下狱上书》有「洗心改过,粉骨报效」句;明·于谦《石灰诗》:「千锤百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脍炙人口。(纯一)
其意原指为求佛法而不惜生命,《大品般若经·菩萨陀波仑品》说,有一菩萨在求法时,「自恨无供世尊者,忽遇城中豪富长者不安,欲人骨髓合药,即时敲骨出髓,卖与长者,以所得金,买种种花香供养于佛。」唐·玄觉《證道歌》亦说:「粉身碎骨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后转变为忠贞于某一事业或某一人物。唐·颜真卿《冯翊太守上表谢》有「誓当粉身碎骨,少酬万一」;北宋·苏《为兄轼下狱上书》有「洗心改过,粉骨报效」句;明·于谦《石灰诗》:「千锤百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脍炙人口。(纯一)
一月喻三身
【三藏法数】
(出宝王论)
一月喻三身者,以月体喻法身,月光喻报身,月影喻应身也。盖由法身即是常住之理,理体惟一,不迁不变,而能出生诸法,统摄万事,犹如月体,一轮在天,影含众水。报身即是寂照之智,智无自体,依理而发,明了一切无有差谬,犹如月光,照临万像,无有隐形。应身即是变化之用,用无自性,从体而起,有感则通,无感不应,犹如月影,有水则现,无水不显。然此三身,本是一体。从用立名,故有多种。论云:法身如月之体,报身如月之光,应身如月之影。是也。
(出宝王论)
一月喻三身者,以月体喻法身,月光喻报身,月影喻应身也。盖由法身即是常住之理,理体惟一,不迁不变,而能出生诸法,统摄万事,犹如月体,一轮在天,影含众水。报身即是寂照之智,智无自体,依理而发,明了一切无有差谬,犹如月光,照临万像,无有隐形。应身即是变化之用,用无自性,从体而起,有感则通,无感不应,犹如月影,有水则现,无水不显。然此三身,本是一体。从用立名,故有多种。论云:法身如月之体,报身如月之光,应身如月之影。是也。
二化身──大小二化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大化身〕,谓佛被大乘菩萨之机,或现八万四千相好之身,或现微尘数相好之身,满虚空中,是名大化身。
〔二、小化身〕,谓佛被小乘及人天等机,或现三十二相,一丈六尺之身,是名小化身。(三十二相者:足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狮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也。)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大化身〕,谓佛被大乘菩萨之机,或现八万四千相好之身,或现微尘数相好之身,满虚空中,是名大化身。
〔二、小化身〕,谓佛被小乘及人天等机,或现三十二相,一丈六尺之身,是名小化身。(三十二相者:足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狮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也。)
二种十身──佛二种十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融三世间为十身〕,融即融会之义。隔别名世,间差名间。即众生、国土、智正觉之三世间也。言融三世间为十身者,众生身、业报身即众生世间,国土身即国土世间,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即智正觉世间也。
〔二、佛自具十身〕,佛自具十身者,一菩提身、二愿身、三化身、四力持身、五相好庄严身、六威势身、七意生身、八福德身、九法身、十智身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出华严经疏)
〔一、融三世间为十身〕,融即融会之义。隔别名世,间差名间。即众生、国土、智正觉之三世间也。言融三世间为十身者,众生身、业报身即众生世间,国土身即国土世间,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即智正觉世间也。
〔二、佛自具十身〕,佛自具十身者,一菩提身、二愿身、三化身、四力持身、五相好庄严身、六威势身、七意生身、八福德身、九法身、十智身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种身土
【三藏法数】
(出佛地经论)
身即能依之色身,土即所依之国土。既有能依之身,必有所依之土;故名二种身土。
〔一、自受用身土〕,自受用身土者,谓自己修因之所感,称性受用种种法乐,自在无碍,故身名自受用身,亦名圆满报身。土名自受用土,亦名实报庄严土。盖诸佛如来,历无数劫修习无量善根所感,周遍法界,身土为自受用,诸大菩萨但可得闻,而不能见也。
〔二、他受用身土〕,他受用身土者,谓他机之所感见也。盖诸佛如来为令诸菩萨众受大法乐,进修胜行,随宜而现,或胜或劣,或大或小,转变不定,令他受用也。
(出佛地经论)
身即能依之色身,土即所依之国土。既有能依之身,必有所依之土;故名二种身土。
〔一、自受用身土〕,自受用身土者,谓自己修因之所感,称性受用种种法乐,自在无碍,故身名自受用身,亦名圆满报身。土名自受用土,亦名实报庄严土。盖诸佛如来,历无数劫修习无量善根所感,周遍法界,身土为自受用,诸大菩萨但可得闻,而不能见也。
〔二、他受用身土〕,他受用身土者,谓他机之所感见也。盖诸佛如来为令诸菩萨众受大法乐,进修胜行,随宜而现,或胜或劣,或大或小,转变不定,令他受用也。
二不相离──身土二不相离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二不相离者,谓身土二法,皆不离法性也。
〔一、法性属佛为法性身〕,谓佛了悟真如法性,复以法性为身,故名法性属佛为法性身。
〔二、法性属法为法性土〕,谓真如法性之理,譬如虚空,遍一切处,乃是法身所證之体,即为所依之土,故名法性属法,为法性土。
(出宗镜录)
二不相离者,谓身土二法,皆不离法性也。
〔一、法性属佛为法性身〕,谓佛了悟真如法性,复以法性为身,故名法性属佛为法性身。
〔二、法性属法为法性土〕,谓真如法性之理,譬如虚空,遍一切处,乃是法身所證之体,即为所依之土,故名法性属法,为法性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