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86,分140页显示 上一页 118 119 120 121 122 124 125 126 127 下一页
转轮王为半偈剜身燃千灯
药珠二身
药树王身
犊牛前身
證得法身
识身
识身足论
愿身
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
严身真言
献身
护身
护身法
护身符
佛类词典(续上)
转女身经转轮王为半偈剜身燃千灯
药珠二身
药树王身
犊牛前身
證得法身
识身
识身足论
愿身
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
严身真言
献身
护身
护身法
护身符
转女身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刘宋昙摩蜜多译。佛为无垢光女说转女成男之法。由一法增至十法。兼明女身种种之苦恼。
(经名)一卷,刘宋昙摩蜜多译。佛为无垢光女说转女成男之法。由一法增至十法。兼明女身种种之苦恼。
转轮王为半偈剜身燃千灯
【佛学大辞典】
(传说)昔有转轮圣王为婆罗门剜身燃千灯,以供养之,闻半偈曰:夫生辄死,此灭为寂。见大方便佛报恩经三,经律异相二十四。
(传说)昔有转轮圣王为婆罗门剜身燃千灯,以供养之,闻半偈曰:夫生辄死,此灭为寂。见大方便佛报恩经三,经律异相二十四。
药珠二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药树王身如与如意珠王身也。佛为拔众生苦化现之身,谓之药树王身((参见:药树王身)),为与众生以乐化现之身,谓之如意珠王身。法华玄义六曰:「示身轮者,即是示药树王身如意珠王身。」法华嘉祥疏二曰:「菩萨有二种身:一如意珠王身,能与一切乐。二药树王身,见闻之者无不苦灭。」
【佛学常见辞汇】
药树王身和如意珠王身。佛为了拔除众生的苦难而化现之身叫做药树王身;为了给众生安乐而化现之身叫做如意珠王身。
(名数)药树王身如与如意珠王身也。佛为拔众生苦化现之身,谓之药树王身((参见:药树王身)),为与众生以乐化现之身,谓之如意珠王身。法华玄义六曰:「示身轮者,即是示药树王身如意珠王身。」法华嘉祥疏二曰:「菩萨有二种身:一如意珠王身,能与一切乐。二药树王身,见闻之者无不苦灭。」
【佛学常见辞汇】
药树王身和如意珠王身。佛为了拔除众生的苦难而化现之身叫做药树王身;为了给众生安乐而化现之身叫做如意珠王身。
药树王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应现于六道,救众生苦难之身也。观音玄义上曰:「如华严云:有上药树,其根深入,枝叶四布,根茎枝叶,皆能愈病。闻香触身,无不得益。菩萨亦如是,大悲熏身形声利物,名大药王身。又如如意珠,能雨大千珍宝,随意而不穷不尽。菩萨大慈熏身与众生乐,名如意药王身。」法华玄义六曰:「示身轮者,即是示药树王身如意珠王身。」法华入疏七曰:「五约药树珠王明,观世音譬药树王遍体愈病,普门者譬如意珠王随意所与。」
【佛学常见辞汇】
佛菩萨为了拔除众生的苦难而在六道之中化现的身。
(术语)菩萨应现于六道,救众生苦难之身也。观音玄义上曰:「如华严云:有上药树,其根深入,枝叶四布,根茎枝叶,皆能愈病。闻香触身,无不得益。菩萨亦如是,大悲熏身形声利物,名大药王身。又如如意珠,能雨大千珍宝,随意而不穷不尽。菩萨大慈熏身与众生乐,名如意药王身。」法华玄义六曰:「示身轮者,即是示药树王身如意珠王身。」法华入疏七曰:「五约药树珠王明,观世音譬药树王遍体愈病,普门者譬如意珠王随意所与。」
【佛学常见辞汇】
佛菩萨为了拔除众生的苦难而在六道之中化现的身。
犊牛前身
【佛学大辞典】
(杂语)南泉沩山之宗匠,皆言老僧百年后,成了一头水牯牛。牯牛为牝牛,可以生犊。然则今之诸禅师是犊牛之前身而已,假以骂禅宗也。
(杂语)南泉沩山之宗匠,皆言老僧百年后,成了一头水牯牛。牯牛为牝牛,可以生犊。然则今之诸禅师是犊牛之前身而已,假以骂禅宗也。
證得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法身之一。(参见:法身)
【三藏法数】
谓法身体遍,物物皆具,但以迷故,不能究显,若不造修,何由證得。故以始觉之心,契于本觉之理,始本不二,即究竟觉;是名證得法身。
(术语)二法身之一。(参见:法身)
【三藏法数】
谓法身体遍,物物皆具,但以迷故,不能究显,若不造修,何由證得。故以始觉之心,契于本觉之理,始本不二,即究竟觉;是名證得法身。
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识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犹言身心。
【佛学常见辞汇】
心身。
(术语)犹言身心。
【佛学常见辞汇】
心身。
识身足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阿毗达磨识身足论之略名。
(书名)阿毗达磨识身足论之略名。
愿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具十身之一。(参见:佛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佛十身之一。(参见:十身)
【三藏法数】
谓如来本愿,遍周法界,誓度一切众生,故从兜率降生人间,说法利生,酬宿因愿,是名愿身。(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术语)佛具十身之一。(参见:佛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佛十身之一。(参见:十身)
【三藏法数】
谓如来本愿,遍周法界,誓度一切众生,故从兜率降生人间,说法利生,酬宿因愿,是名愿身。(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佛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Buddhaka%ya,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身体,有法身、报身、化身等的分别。
【佛学次第统编】
佛身者,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术语)Buddhaka%ya,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身体,有法身、报身、化身等的分别。
【佛学次第统编】
佛身者,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十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佛身)
【佛学常见辞汇】
1。华严经所说融三世间的十身,即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一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此十身中的第二国土身,即国土世间,第一的众生身与第三业报身乃至第六菩萨身,即众生世间,后四身即智正觉世间,因此十身融摄三世间之诸法而为毗卢正觉之体,故名融三世间之十身。2。华严经所说佛具之十身,乃从前面十身中第七如来身上立此十身,不过经中三处所说的名字略有不同,一说是:菩提身、愿身、化身、住持身、相好庄严身、势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一说是: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一说是:无著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
(名数)(参见:佛身)
【佛学常见辞汇】
1。华严经所说融三世间的十身,即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一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此十身中的第二国土身,即国土世间,第一的众生身与第三业报身乃至第六菩萨身,即众生世间,后四身即智正觉世间,因此十身融摄三世间之诸法而为毗卢正觉之体,故名融三世间之十身。2。华严经所说佛具之十身,乃从前面十身中第七如来身上立此十身,不过经中三处所说的名字略有不同,一说是:菩提身、愿身、化身、住持身、相好庄严身、势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一说是: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一说是:无著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
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佛入宝积三昧,自三昧起,与文殊问答法身不生不灭之深义,后舍利弗与文殊应答。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佛入宝积三昧,自三昧起,与文殊问答法身不生不灭之深义,后舍利弗与文殊应答。
严身真言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如来顶相,如来甲,如来圆光,如来舌相之四种真言。作阿阇梨事业之法,必同于佛身,是故以如来顶等真言,加持自身,即忽同佛之庄严也。如来会三十二个真言中,此四真言以严身之功德殊胜,故特出之。大疏九曰:「次下有四真言,亦是曼荼罗阿阇梨庄严之相。」
(术语)称如来顶相,如来甲,如来圆光,如来舌相之四种真言。作阿阇梨事业之法,必同于佛身,是故以如来顶等真言,加持自身,即忽同佛之庄严也。如来会三十二个真言中,此四真言以严身之功德殊胜,故特出之。大疏九曰:「次下有四真言,亦是曼荼罗阿阇梨庄严之相。」
献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献身于佛也。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说行者以身献阿閦等之四佛曰:「为欲承事诸如来,舍身奉献阿閦佛。全身委地以心礼,金刚合掌舒顶上。(中略)由此献身方便故,便能示现种种身。」
(术语)献身于佛也。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说行者以身献阿閦等之四佛曰:「为欲承事诸如来,舍身奉献阿閦佛。全身委地以心礼,金刚合掌舒顶上。(中略)由此献身方便故,便能示现种种身。」
护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密教加持之法护持其身。故有护身加持等名。加持之力,与被金刚之甲冑等,故云被甲护身。无量寿轨及十八道轨有护身法之印明。
(术语)以密教加持之法护持其身。故有护身加持等名。加持之力,与被金刚之甲冑等,故云被甲护身。无量寿轨及十八道轨有护身法之印明。
护身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又名护身加持。即为避内魔外魔障难,守护自己身心,结通五种印言之作法也。五种印言者,净三业印,佛部三昧耶印,莲华部三昧耶印,金刚部三昧耶印,被甲护身印也。见如意轮念诵法等。
(修法)又名护身加持。即为避内魔外魔障难,守护自己身心,结通五种印言之作法也。五种印言者,净三业印,佛部三昧耶印,莲华部三昧耶印,金刚部三昧耶印,被甲护身印也。见如意轮念诵法等。
护身符
【佛学大辞典】
(杂名)传灯录曰:「耽原为惠忠国师侍者,云须要觅个护身符子。异日携篮入方丈。国师曰:篮里有甚么物?曰青梅。曰何用?曰供养。」陆游诗曰:「求僧疏搭袈裟展,钵盂却要护身符。」谓度牒也。今谓恃势藐法者所托庇之人。曰护身符。又西藏新志中曰:「藏民均带护符于身,以丝束经典一页,或置之金属小匣,藏之怀中。旅人以马及金刚系犬两种画品为护符。遇猛犬时,携金刚系犬图,可免,或遇暴风雨时,飞散画马之纸可免。另有咒语,又民家中更藏有护符。以佛像之衣服,或所持孔雀羽,包以魔纸,缠以毛线(以狗毛山羊毛或羊毛捻成),更以鼷鼠皮包其全部,谓可祈家兴隆云。」
(杂名)传灯录曰:「耽原为惠忠国师侍者,云须要觅个护身符子。异日携篮入方丈。国师曰:篮里有甚么物?曰青梅。曰何用?曰供养。」陆游诗曰:「求僧疏搭袈裟展,钵盂却要护身符。」谓度牒也。今谓恃势藐法者所托庇之人。曰护身符。又西藏新志中曰:「藏民均带护符于身,以丝束经典一页,或置之金属小匣,藏之怀中。旅人以马及金刚系犬两种画品为护符。遇猛犬时,携金刚系犬图,可免,或遇暴风雨时,飞散画马之纸可免。另有咒语,又民家中更藏有护符。以佛像之衣服,或所持孔雀羽,包以魔纸,缠以毛线(以狗毛山羊毛或羊毛捻成),更以鼷鼠皮包其全部,谓可祈家兴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