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86,分140页显示 上一页 112 113 114 115 116 118 119 120 121 下一页
理法身
理具即身成佛
理智无碍法身
野狐身
教令轮身
乾闼婆身
带劣胜应身
虚空身
虚空法身
虚无身
森罗万象即法身
普门法界身
普现色身
普现色身三昧
佛类词典(续上)
理身理土理法身
理具即身成佛
理智无碍法身
野狐身
教令轮身
乾闼婆身
带劣胜应身
虚空身
虚空法身
虚无身
森罗万象即法身
普门法界身
普现色身
普现色身三昧
理身理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身中之法身,谓之理身,法身所住之土谓之理土。普贤观经名之为毗卢遮那(理身),常寂光(理土)。唯识论十名之为自性身(理身),法性土(理土)。立此身土之别,或以寂(理土)照(理身)或以理(理土)智(理身)或以性(理土)相(理身)要之为一法性上之义立也。见西方合论五、观经疏传通记一等。
(术语)三身中之法身,谓之理身,法身所住之土谓之理土。普贤观经名之为毗卢遮那(理身),常寂光(理土)。唯识论十名之为自性身(理身),法性土(理土)。立此身土之别,或以寂(理土)照(理身)或以理(理土)智(理身)或以性(理土)相(理身)要之为一法性上之义立也。见西方合论五、观经疏传通记一等。
理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法身之一。就三身中之法身而分理智之二,所證之理体为理法身,能證之智慧为智法身。依新译家则理法身者无为而本有,智法身者有为而新成。依旧译家则理智皆为无为,法性本有寂照之二用,以寂之义为理法身,取照之义为智法身。最胜王经二曰:「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
【佛学常见辞汇】
二法身之一。(参见:二法身)
【三藏法数】
理即性德也。谓性净明体,本来离念,等虚空界,无所不遍。诸佛众生皆同一相,是名理法身。
(术语)二法身之一。就三身中之法身而分理智之二,所證之理体为理法身,能證之智慧为智法身。依新译家则理法身者无为而本有,智法身者有为而新成。依旧译家则理智皆为无为,法性本有寂照之二用,以寂之义为理法身,取照之义为智法身。最胜王经二曰:「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
【佛学常见辞汇】
二法身之一。(参见:二法身)
【三藏法数】
理即性德也。谓性净明体,本来离念,等虚空界,无所不遍。诸佛众生皆同一相,是名理法身。
二法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种种。(参见:法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五种(一)金光明经所说。一理法身,本觉之理性,诸佛众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众生,为无明隐没,在诸佛为始觉之智显现者,名之为理法身。二智法身,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觉之智究满,与本觉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金光明经曰:「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如如者平等之义)。(二)菩萨璎珞经所说。一果极法身,即法性法身也。二应化法身,即方便法身也。璎珞经下曰:「有二法身:一果极法身,二应化法身。其应化法身如影随形,以果身常故应身亦常。」(三)璎珞经所说。一自性法身,即前之真身也。二应化法身,即前之应身也,以应化而名法身者,全揽法身为应化也。是依理事不二之大乘实相。璎珞经上曰:「从初地至后一地,有果报神变二种法身:一法性身,二应化法身。」(四)昙鸾所立。一法性法身,證得法性理体之佛之真身也,摄于三身中之法身报身中。二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示现众生化益方便之佛之应化身也。此二法身即真应之二身,法性生身之二身也。论注下曰:「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五)元照所立。一理法身,如来所證之真理也。二事法身,戒定慧等五分之功德法也,是大小二乘相对之二法身也。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法身亦二:一理法身,即所證理显。二事法身,即五分德圆。」
【佛学常见辞汇】
1。金光明经所说的理法身和智法身。理法身者,诸佛与众生同具的本觉理性,在众生为无明所隐没,在诸佛则为始觉之智而显现;智法身者,始觉之智究竟,与本觉之理契合。2。菩萨璎珞经所说的果极法身和应化法身。果极法身就是法性法身;应化法身就是方便法身。3。璎珞经所说的自性法身与应化法身。自性法身就是真身;应化法身就是应身。4。昙鸾所立的法性法身和方便法身。法性法身是證得法性理体之佛的真身,摄在三身中之法身与报身中;方便法身即是由法性法身而示现的种种方便化益众生的应化身。5。元照所立的理法身和事法身。理法身就是如来所證的真理;事法身就是戒定慧等五分功德法。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理法身〕,理即性德也。谓性净明体,本来离念,等虚空界,无所不遍。诸佛众生皆同一相,是名理法身。
〔二、智法身〕,智即修德也。谓究竟始觉之智,契合清净本觉之理。理智互融,色心不二,智所现故,是名智法身。
【三藏法数】
(出无著论)
〔一、智相法身〕,谓具足智慧,方能演说诸法,是则说法为智慧之相,由此智相,得至法身住处,故名智相法身。
〔二、福相法身〕,谓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如受持一四句偈,故金刚经云: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人演说,其福胜彼。由此福相,得至法身住处,故名福相法身。(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疏)
〔一、言说法身〕,谓法身无相,本离言说,虽离言说,非言莫显,故名言说法身。
〔二、證得法身〕,谓法身体遍,物物皆具,但以迷故,不能究显,若不造修,何由證得。故以始觉之心,契于本觉之理,始本不二,即究竟觉;是名證得法身。
(名数)有种种。(参见:法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五种(一)金光明经所说。一理法身,本觉之理性,诸佛众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众生,为无明隐没,在诸佛为始觉之智显现者,名之为理法身。二智法身,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觉之智究满,与本觉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金光明经曰:「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如如者平等之义)。(二)菩萨璎珞经所说。一果极法身,即法性法身也。二应化法身,即方便法身也。璎珞经下曰:「有二法身:一果极法身,二应化法身。其应化法身如影随形,以果身常故应身亦常。」(三)璎珞经所说。一自性法身,即前之真身也。二应化法身,即前之应身也,以应化而名法身者,全揽法身为应化也。是依理事不二之大乘实相。璎珞经上曰:「从初地至后一地,有果报神变二种法身:一法性身,二应化法身。」(四)昙鸾所立。一法性法身,證得法性理体之佛之真身也,摄于三身中之法身报身中。二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示现众生化益方便之佛之应化身也。此二法身即真应之二身,法性生身之二身也。论注下曰:「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五)元照所立。一理法身,如来所證之真理也。二事法身,戒定慧等五分之功德法也,是大小二乘相对之二法身也。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法身亦二:一理法身,即所證理显。二事法身,即五分德圆。」
【佛学常见辞汇】
1。金光明经所说的理法身和智法身。理法身者,诸佛与众生同具的本觉理性,在众生为无明所隐没,在诸佛则为始觉之智而显现;智法身者,始觉之智究竟,与本觉之理契合。2。菩萨璎珞经所说的果极法身和应化法身。果极法身就是法性法身;应化法身就是方便法身。3。璎珞经所说的自性法身与应化法身。自性法身就是真身;应化法身就是应身。4。昙鸾所立的法性法身和方便法身。法性法身是證得法性理体之佛的真身,摄在三身中之法身与报身中;方便法身即是由法性法身而示现的种种方便化益众生的应化身。5。元照所立的理法身和事法身。理法身就是如来所證的真理;事法身就是戒定慧等五分功德法。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理法身〕,理即性德也。谓性净明体,本来离念,等虚空界,无所不遍。诸佛众生皆同一相,是名理法身。
〔二、智法身〕,智即修德也。谓究竟始觉之智,契合清净本觉之理。理智互融,色心不二,智所现故,是名智法身。
【三藏法数】
(出无著论)
〔一、智相法身〕,谓具足智慧,方能演说诸法,是则说法为智慧之相,由此智相,得至法身住处,故名智相法身。
〔二、福相法身〕,谓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如受持一四句偈,故金刚经云: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人演说,其福胜彼。由此福相,得至法身住处,故名福相法身。(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疏)
〔一、言说法身〕,谓法身无相,本离言说,虽离言说,非言莫显,故名言说法身。
〔二、證得法身〕,谓法身体遍,物物皆具,但以迷故,不能究显,若不造修,何由證得。故以始觉之心,契于本觉之理,始本不二,即究竟觉;是名證得法身。
理具即身成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即身成佛)
(术语)(参见:即身成佛)
即身成佛
【佛学常见辞汇】
即身修行即身就可以成佛。密宗说三密加持相应,可以即身成佛。
即身修行即身就可以成佛。密宗说三密加持相应,可以即身成佛。
理智无碍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法身之一。(参见:法身)
(术语)三种法身之一。(参见:法身)
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野狐身
【佛学大辞典】
(传说)古人误一转语,五百世为野狐身。(参见:百丈)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百丈野狐)
(传说)古人误一转语,五百世为野狐身。(参见:百丈)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百丈野狐)
百丈
【佛学大辞典】
(人名)唐洪州百丈山之大智禅师怀海,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也。师始创禅门之规式,所谓百丈清规是也。见传灯录六,会元三。
【佛学常见辞汇】
指唐时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他始创禅门的规式,即百丈清规是。
(人名)唐洪州百丈山之大智禅师怀海,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也。师始创禅门之规式,所谓百丈清规是也。见传灯录六,会元三。
【佛学常见辞汇】
指唐时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他始创禅门的规式,即百丈清规是。
百丈野狐
【佛学大辞典】
(公案)百丈上堂,常有一老人听法,随众散去。一日不去,丈乃问立于前者何人。老人云:某甲,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有学人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无?某甲答他道:不落因果。后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某甲下一转语,使脱野狐身。丈曰: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礼拜曰:某甲既脱野狐身,遂住在山后,依亡僧之事例。师使维那白槌告众曰:食后送亡僧。大众言议,一众皆安,涅槃堂亦无病人,何故如是。食后只见师领众至山后岩下,以拄杖指出一死狐,依法火葬之。师至晚上堂,举前因缘。黄檗便问古人错对一转语,五百生堕野狐身。欲转转不错,作个什么?师曰近前来,与你道。檗遂近前,师与一掌。师打手笑曰: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见会元三,大智章,从容录八则,无门关二则。
【佛学常见辞汇】
有一老人,在百丈禅师处听法,对百丈说:昔我住此山,有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答他:「不落因果」,以此错误,五百世堕野狐身,请和尚为我下一转语,师说:你问吧,老人便问,师答:「不昧因果」,老人大悟说:今我已脱野狐身,明日在山后,乞依亡僧之例焚化我身。
(公案)百丈上堂,常有一老人听法,随众散去。一日不去,丈乃问立于前者何人。老人云:某甲,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有学人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无?某甲答他道:不落因果。后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某甲下一转语,使脱野狐身。丈曰: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礼拜曰:某甲既脱野狐身,遂住在山后,依亡僧之事例。师使维那白槌告众曰:食后送亡僧。大众言议,一众皆安,涅槃堂亦无病人,何故如是。食后只见师领众至山后岩下,以拄杖指出一死狐,依法火葬之。师至晚上堂,举前因缘。黄檗便问古人错对一转语,五百生堕野狐身。欲转转不错,作个什么?师曰近前来,与你道。檗遂近前,师与一掌。师打手笑曰: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见会元三,大智章,从容录八则,无门关二则。
【佛学常见辞汇】
有一老人,在百丈禅师处听法,对百丈说:昔我住此山,有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答他:「不落因果」,以此错误,五百世堕野狐身,请和尚为我下一转语,师说:你问吧,老人便问,师答:「不昧因果」,老人大悟说:今我已脱野狐身,明日在山后,乞依亡僧之例焚化我身。
教令轮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行教令轮之身也。诸明王现忿怒之相者。凡一一之佛,有三种之轮身:本地之佛体,为自性轮身,现菩萨之身为正法轮身,现明王忿怒之相为教令轮身。例如大日如来为自性轮身,般若菩萨为正法轮身,不动明王为教令轮身。又金刚萨埵为正法轮身,降三世明王为教令轮身也。秘藏记钞二曰:「大日是本地自性佛体,故为自性轮身也。(中略)大日垂迹现菩萨身,以正法化人。故以理趣会曼荼罗为正法轮身也。(中略)大自在天王等强刚难化众生,不拘正法化导。故金刚萨埵,更住忿怒威仪,降大自在天云降三世尊也。然则在佛位名自性轮身,在菩萨位名正法轮身,在明王位名教令轮身,一一佛皆有此三身。」胎藏界曼陀罗大钞三曰:「问:忿怒形名教令轮身意如何?答:五尊义云,教者教通之义也。令者岩动义也。轮者转惑摧破义也。摧破一切众生烦恼令入如来体性故。」而此三轮身有通别二种。若依别门则五佛各自有一种之正法轮身与一种之教令轮身((参见:五大明王))。若依通门,则五佛各具五种之正法轮身与五种之教令轮身。如此秘藏记是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会之意,依通门,金刚萨埵降三世为大日之正法轮教令轮也。又此五如来,五菩萨,五明王,如其次第乃三密也。如来者身密,菩萨者语密,明王者意密也。
(术语)行教令轮之身也。诸明王现忿怒之相者。凡一一之佛,有三种之轮身:本地之佛体,为自性轮身,现菩萨之身为正法轮身,现明王忿怒之相为教令轮身。例如大日如来为自性轮身,般若菩萨为正法轮身,不动明王为教令轮身。又金刚萨埵为正法轮身,降三世明王为教令轮身也。秘藏记钞二曰:「大日是本地自性佛体,故为自性轮身也。(中略)大日垂迹现菩萨身,以正法化人。故以理趣会曼荼罗为正法轮身也。(中略)大自在天王等强刚难化众生,不拘正法化导。故金刚萨埵,更住忿怒威仪,降大自在天云降三世尊也。然则在佛位名自性轮身,在菩萨位名正法轮身,在明王位名教令轮身,一一佛皆有此三身。」胎藏界曼陀罗大钞三曰:「问:忿怒形名教令轮身意如何?答:五尊义云,教者教通之义也。令者岩动义也。轮者转惑摧破义也。摧破一切众生烦恼令入如来体性故。」而此三轮身有通别二种。若依别门则五佛各自有一种之正法轮身与一种之教令轮身((参见:五大明王))。若依通门,则五佛各具五种之正法轮身与五种之教令轮身。如此秘藏记是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会之意,依通门,金刚萨埵降三世为大日之正法轮教令轮也。又此五如来,五菩萨,五明王,如其次第乃三密也。如来者身密,菩萨者语密,明王者意密也。
五大明王
【佛学大辞典】
(明王)新译仁王经奉持品说,佛于未来世受持三宝之处,使五方菩萨护其国。而同经仪轨上引不空三藏所持之梵本金刚顶瑜伽经,以彼经之五菩萨,配于本经之五菩萨,说此菩萨一一有正法轮与教令轮之二身,正法轮现菩萨之真实身,教令轮现明王之忿怒身。于此加五佛之自性轮身而为三轮身。此三轮身,仪轨之意也。又莲华三昧经之意,以此三身为五佛身口意之三业。然秘藏记以五菩萨与五佛皆为自性轮身,此以度众生为菩萨之自性故也。其中教令轮身,即五大明王。自性轮身,为佛住于自性之法身,故云自性轮,正法轮身为住于菩萨以正法度人之真实身,故云正法轮,教令轮身为受佛之教令,化现忿怒形,摧伏淫刚众生之身,故云教令轮身。而教令轮身之本地,有二说:一依仁王经仪轨等之说,则各以其正法轮身之菩萨为本地。即菩萨受本佛之教令而现忿怒也。依大日经疏等之说,则直以自性轮身之佛为本地,秘藏记依后说。但此配属为一往,剋实则五佛各现五种之正法轮身,五种之教令轮身也。故在九会曼荼罗,为大日之自性轮身,于理趣会现金刚萨埵之正法轮身。又于降三世会,现降三世明王之教令轮身。不动金刚者,受中央大日如来之教令,示现二臂之忿怒形,降伏一切鬼魅惑乱之明王也。降三世金刚者。受东方阿閦如来之教令。示现四头八臂之忿怒形,降伏侵害正法之大自在天魔众之明王也。军荼利金刚者,受南方宝生如来之教令,示现八臂之忿怒形,降伏行疾疫恼害人之一切阿修罗众诸鬼神之明王也。六足金刚者,受西方无量寿佛之教令,降伏兴恶风雨害有情之一切毒龙之明王也。净身金刚者,受北方不空成就如来之教令,示现四臂之忿怒形,降伏夺人精气之一切药叉之明王也。八大童子秘要法曰:「金刚手曰:一切意相不同,或为顺,或为逆。是故如来现慈悲之身,随而作利益,解曰:诸佛之大悲,为悯众生故。即于顺者以顺应之,若于逆者则以逆制之。一佛住于忿怒三昧时,十方诸佛同入于忿怒三昧。毗庐遮那于无相中示现明王时,诸佛菩萨不更现忿怒之身乎?故四方之如来现教令之身,降伏众魔也。然本誓各有不同,且常不随逐于行者。或降三世菩萨降伏天魔或三世之贪瞋痴,或军荼利降伏毗那耶迦之常随魔及人魔,或焰摩德迦降伏龙魔及诸怨敌,或金刚夜叉调伏众魔及无智者。不动明王,恒随行者,若天、若毗那夜迦、若鬼等所作之障碍,一时消灭。」
(明王)新译仁王经奉持品说,佛于未来世受持三宝之处,使五方菩萨护其国。而同经仪轨上引不空三藏所持之梵本金刚顶瑜伽经,以彼经之五菩萨,配于本经之五菩萨,说此菩萨一一有正法轮与教令轮之二身,正法轮现菩萨之真实身,教令轮现明王之忿怒身。于此加五佛之自性轮身而为三轮身。此三轮身,仪轨之意也。又莲华三昧经之意,以此三身为五佛身口意之三业。然秘藏记以五菩萨与五佛皆为自性轮身,此以度众生为菩萨之自性故也。其中教令轮身,即五大明王。自性轮身,为佛住于自性之法身,故云自性轮,正法轮身为住于菩萨以正法度人之真实身,故云正法轮,教令轮身为受佛之教令,化现忿怒形,摧伏淫刚众生之身,故云教令轮身。而教令轮身之本地,有二说:一依仁王经仪轨等之说,则各以其正法轮身之菩萨为本地。即菩萨受本佛之教令而现忿怒也。依大日经疏等之说,则直以自性轮身之佛为本地,秘藏记依后说。但此配属为一往,剋实则五佛各现五种之正法轮身,五种之教令轮身也。故在九会曼荼罗,为大日之自性轮身,于理趣会现金刚萨埵之正法轮身。又于降三世会,现降三世明王之教令轮身。不动金刚者,受中央大日如来之教令,示现二臂之忿怒形,降伏一切鬼魅惑乱之明王也。降三世金刚者。受东方阿閦如来之教令。示现四头八臂之忿怒形,降伏侵害正法之大自在天魔众之明王也。军荼利金刚者,受南方宝生如来之教令,示现八臂之忿怒形,降伏行疾疫恼害人之一切阿修罗众诸鬼神之明王也。六足金刚者,受西方无量寿佛之教令,降伏兴恶风雨害有情之一切毒龙之明王也。净身金刚者,受北方不空成就如来之教令,示现四臂之忿怒形,降伏夺人精气之一切药叉之明王也。八大童子秘要法曰:「金刚手曰:一切意相不同,或为顺,或为逆。是故如来现慈悲之身,随而作利益,解曰:诸佛之大悲,为悯众生故。即于顺者以顺应之,若于逆者则以逆制之。一佛住于忿怒三昧时,十方诸佛同入于忿怒三昧。毗庐遮那于无相中示现明王时,诸佛菩萨不更现忿怒之身乎?故四方之如来现教令之身,降伏众魔也。然本誓各有不同,且常不随逐于行者。或降三世菩萨降伏天魔或三世之贪瞋痴,或军荼利降伏毗那耶迦之常随魔及人魔,或焰摩德迦降伏龙魔及诸怨敌,或金刚夜叉调伏众魔及无智者。不动明王,恒随行者,若天、若毗那夜迦、若鬼等所作之障碍,一时消灭。」
乾闼婆身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三十三身之一。乾闼婆者,帝释执法乐神名。八部众之一。观自在菩萨现种种之身,应入诸国土时亦示此身形。法华经普门品所谓「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首楞严经六所谓「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为说法。」是也。补陀落海会轨说其形像曰:「乾闼婆身,顶上有八角冠,身相赤肉色,身如大牛王,左定执箫笛,右慧持宝剑,具大威力相,发髻有焰鬘冠。」
(杂语)三十三身之一。乾闼婆者,帝释执法乐神名。八部众之一。观自在菩萨现种种之身,应入诸国土时亦示此身形。法华经普门品所谓「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首楞严经六所谓「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为说法。」是也。补陀落海会轨说其形像曰:「乾闼婆身,顶上有八角冠,身相赤肉色,身如大牛王,左定执箫笛,右慧持宝剑,具大威力相,发髻有焰鬘冠。」
带劣胜应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胜应身也。(参见:三身)
(术语)胜应身也。(参见:三身)
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三身也。经论所说,或二身乃至十身,开合多途,然以三身为通途。盖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法、报、应之三身。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法、应、化之三身。法、报、化之三身是也。(参见:三字部三身)附录。【又】三法身有二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證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證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 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二、他受用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名获得诸利乐事。
「三种常住」谓三种常住者:
一、自性常 自性身谓之自性常,其性无为,不生不灭。
二、不断常 自他受用,谓之不断常,有为智品,虽有生灭,无有间断也。
三、相续常 变化身,谓之相续常,机缘不恒,稍有间断,虽不恒会,机缘无尽,虽有间断,化道无绝也。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二、报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故云报身。
〔三、应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术语)佛之三身也。经论所说,或二身乃至十身,开合多途,然以三身为通途。盖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法、报、应之三身。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法、应、化之三身。法、报、化之三身是也。(参见:三字部三身)附录。【又】三法身有二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證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證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 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二、他受用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名获得诸利乐事。
「三种常住」谓三种常住者:
一、自性常 自性身谓之自性常,其性无为,不生不灭。
二、不断常 自他受用,谓之不断常,有为智品,虽有生灭,无有间断也。
三、相续常 变化身,谓之相续常,机缘不恒,稍有间断,虽不恒会,机缘无尽,虽有间断,化道无绝也。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二、报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故云报身。
〔三、应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虚空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经所说,能三世间十身之一。谓如虚空无名无相无碍自在之身。即毗卢舍那如来之身相也。见探玄记十四。
【三藏法数】
虚空身者,谓非众生国土诸有量身,乃是无名无相之虚空身也。菩萨随彼心之所乐,即以虚空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法身也。
(术语)华严经所说,能三世间十身之一。谓如虚空无名无相无碍自在之身。即毗卢舍那如来之身相也。见探玄记十四。
【三藏法数】
虚空身者,谓非众生国土诸有量身,乃是无名无相之虚空身也。菩萨随彼心之所乐,即以虚空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法身也。
虚空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种法身之一。谓如来之法身,融通三际,包括大千,一性圆明,远离诸染也。非言彼身外之虚空即法身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身,融通三际,包括大千,一性圆明,诸尘不染,故名虚空法身。(三际者,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
(术语)五种法身之一。谓如来之法身,融通三际,包括大千,一性圆明,远离诸染也。非言彼身外之虚空即法身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身,融通三际,包括大千,一性圆明,诸尘不染,故名虚空法身。(三际者,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
虚无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身通融自在,而离一切如光影,谓之虚无身。无量寿经上曰:「类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嘉祥疏曰:「以神通无所不至,故曰无极之体。色如光影,故云虚无之身。」述文赞中曰:「虚无无极者,无障碍故。希有故。」
(术语)佛身通融自在,而离一切如光影,谓之虚无身。无量寿经上曰:「类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嘉祥疏曰:「以神通无所不至,故曰无极之体。色如光影,故云虚无之身。」述文赞中曰:「虚无无极者,无障碍故。希有故。」
森罗万象即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依显教则十界三千之法,悉为法身性具之法,故云为法身。依密教则十界三千之法,悉为大日法身之三昧耶形,故云为法身。
(术语)依显教则十界三千之法,悉为法身性具之法,故云为法身。依密教则十界三千之法,悉为大日法身之三昧耶形,故云为法身。
普门法界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应一切众生之机而各现所喜见之身说应机之法,是曰普门示现之身。大疏八曰:「尔时弟子都成曼荼罗身,若更深释即是普门法界身也。」
(术语)应一切众生之机而各现所喜见之身说应机之法,是曰普门示现之身。大疏八曰:「尔时弟子都成曼荼罗身,若更深释即是普门法界身也。」
普现色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观音现三十三身,佛菩萨普示现种种之身,济度众生也。大日经疏二曰:「当念我当得门證自然之慧然后普现色身而演说之。」法华经科注八曰:「普现色身形无定准,不可牛羊眼看,不可以凡愚识度。」
(术语)如观音现三十三身,佛菩萨普示现种种之身,济度众生也。大日经疏二曰:「当念我当得门證自然之慧然后普现色身而演说之。」法华经科注八曰:「普现色身形无定准,不可牛羊眼看,不可以凡愚识度。」
普现色身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得此三昧,则得现种种色身化益众生,故名普现色身三昧。如妙音观音之现诸身,即依此三昧之力用。法华经名曰现一切色身三昧。同经妙音菩萨品曰:「华德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妙菩萨,深种善根,世尊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显现度脱众生?佛告华德菩萨:善男子!其三昧名现一切色身,妙音菩萨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
(术语)菩萨得此三昧,则得现种种色身化益众生,故名普现色身三昧。如妙音观音之现诸身,即依此三昧之力用。法华经名曰现一切色身三昧。同经妙音菩萨品曰:「华德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妙菩萨,深种善根,世尊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显现度脱众生?佛告华德菩萨:善男子!其三昧名现一切色身,妙音菩萨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