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86,分140页显示 上一页 99 100 101 102 103 105 106 107 108 下一页
肉身
肉身菩萨
劣应身
劣应生身
有身
有根身
有识根身
全身入塔
全身舍利
自身自佛
自受用身
自性身
自性轮身
自然虚无身
佛类词典(续上)
灰身灭智肉身
肉身菩萨
劣应身
劣应生身
有身
有根身
有识根身
全身入塔
全身舍利
自身自佛
自受用身
自性身
自性轮身
自然虚无身
灰身灭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二乘之人,断三界之烦恼后,入火光三昧,烧身灭心,归入空寂无为之涅槃界也。是为二乘最终之目的。辅行三之一曰:「灰身故无身,灭智故无智。独一解说,故云孤调。」四教仪曰:「若灰身灭智,名无馀涅槃,又名孤调解脱。」
【佛学常见辞汇】
二乘人断了三界的烦恼之后,便入于火光三昧中,烧身灭心,而归于空寂无为的涅槃境界,这也是二乘行者的最终目的。
(术语)谓二乘之人,断三界之烦恼后,入火光三昧,烧身灭心,归入空寂无为之涅槃界也。是为二乘最终之目的。辅行三之一曰:「灰身故无身,灭智故无智。独一解说,故云孤调。」四教仪曰:「若灰身灭智,名无馀涅槃,又名孤调解脱。」
【佛学常见辞汇】
二乘人断了三界的烦恼之后,便入于火光三昧中,烧身灭心,而归于空寂无为的涅槃境界,这也是二乘行者的最终目的。
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父母所生之人身也。
(术语)父母所生之人身也。
肉身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犹言生身菩萨。以父母所生之身而至菩萨深位之人也。宋求那跋多罗三藏,悬记六祖称为肉身菩萨。楞严经八曰:「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坛经大师事略曰:「其戒坛宋朝求那跋多罗三藏创建,立碑曰: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是授戒。」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生身菩萨,即此父母所生之身已是菩萨。
【俗语佛源】
佛教徒即身證得菩萨境界,具足大智慧、大悲心,称之为「肉身菩萨」。父母所生血肉之躯,称为「肉身」。如《楞严经》卷八:「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又如元·方回《杂书》诗:「自恨肉身无报答,日常饱饭夜安眠。」《坛经·行由品》:六祖慧能初在黄梅弘忍门下作杂役,见上座神秀之偈未见性,便在廊下复书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人见偈惊讶不已,说:「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又如明·徐渭《戏拟不往》诗:「五岳高头谁掖我,肉身菩萨未身轻。」后民间亦称大善人为肉身菩萨。此外,高僧圆寂后,整具遗体保存下来,或涂以金、漆,多作趺坐式,保存在墓塔或寺庙中,亦称肉身或肉身菩萨。经上称作全身舍利。例如:广东南华寺保存著六祖慧能的肉身;九华山建有肉身殿,保存著新罗高僧金乔觉的肉身。又如清·陆次云《湖杂记·法相寺》谓:「武林仙佛之肉身有二:一丁野鹤,一长耳和尚也。」(李明权)
(菩萨)犹言生身菩萨。以父母所生之身而至菩萨深位之人也。宋求那跋多罗三藏,悬记六祖称为肉身菩萨。楞严经八曰:「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坛经大师事略曰:「其戒坛宋朝求那跋多罗三藏创建,立碑曰: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是授戒。」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生身菩萨,即此父母所生之身已是菩萨。
【俗语佛源】
佛教徒即身證得菩萨境界,具足大智慧、大悲心,称之为「肉身菩萨」。父母所生血肉之躯,称为「肉身」。如《楞严经》卷八:「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又如元·方回《杂书》诗:「自恨肉身无报答,日常饱饭夜安眠。」《坛经·行由品》:六祖慧能初在黄梅弘忍门下作杂役,见上座神秀之偈未见性,便在廊下复书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人见偈惊讶不已,说:「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又如明·徐渭《戏拟不往》诗:「五岳高头谁掖我,肉身菩萨未身轻。」后民间亦称大善人为肉身菩萨。此外,高僧圆寂后,整具遗体保存下来,或涂以金、漆,多作趺坐式,保存在墓塔或寺庙中,亦称肉身或肉身菩萨。经上称作全身舍利。例如:广东南华寺保存著六祖慧能的肉身;九华山建有肉身殿,保存著新罗高僧金乔觉的肉身。又如清·陆次云《湖杂记·法相寺》谓:「武林仙佛之肉身有二:一丁野鹤,一长耳和尚也。」(李明权)
劣应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分三身中之报身为自受用,他受用。他受用之报身名为胜应身。即对于初地以上之菩萨而应现之尊特舍那身也。又是真应二身中之应身也。又对于地前之凡夫二乘而应现之丈六佛身曰劣应身,为八相成道之佛身。法报应三身中之应身也。四教仪曰:「示从兜率降下,托摩耶胎住胎、出胎、纳妃、生子,出家苦行六年,已后于菩提树下以草为座,成劣应身。」同集注上曰:「劣应对大乘胜应判为劣也。」(参见:三身)
【佛学常见辞汇】
下等恶劣的应化身,如佛应地前凡夫及二乘人所应现的丈六佛身是。
(术语)台家分三身中之报身为自受用,他受用。他受用之报身名为胜应身。即对于初地以上之菩萨而应现之尊特舍那身也。又是真应二身中之应身也。又对于地前之凡夫二乘而应现之丈六佛身曰劣应身,为八相成道之佛身。法报应三身中之应身也。四教仪曰:「示从兜率降下,托摩耶胎住胎、出胎、纳妃、生子,出家苦行六年,已后于菩提树下以草为座,成劣应身。」同集注上曰:「劣应对大乘胜应判为劣也。」(参见:三身)
【佛学常见辞汇】
下等恶劣的应化身,如佛应地前凡夫及二乘人所应现的丈六佛身是。
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三身也。经论所说,或二身乃至十身,开合多途,然以三身为通途。盖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法、报、应之三身。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法、应、化之三身。法、报、化之三身是也。(参见:三字部三身)附录。【又】三法身有二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證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證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 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二、他受用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名获得诸利乐事。
「三种常住」谓三种常住者:
一、自性常 自性身谓之自性常,其性无为,不生不灭。
二、不断常 自他受用,谓之不断常,有为智品,虽有生灭,无有间断也。
三、相续常 变化身,谓之相续常,机缘不恒,稍有间断,虽不恒会,机缘无尽,虽有间断,化道无绝也。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二、报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故云报身。
〔三、应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术语)佛之三身也。经论所说,或二身乃至十身,开合多途,然以三身为通途。盖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法、报、应之三身。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法、应、化之三身。法、报、化之三身是也。(参见:三字部三身)附录。【又】三法身有二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證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證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 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二、他受用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名获得诸利乐事。
「三种常住」谓三种常住者:
一、自性常 自性身谓之自性常,其性无为,不生不灭。
二、不断常 自他受用,谓之不断常,有为智品,虽有生灭,无有间断也。
三、相续常 变化身,谓之相续常,机缘不恒,稍有间断,虽不恒会,机缘无尽,虽有间断,化道无绝也。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二、报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故云报身。
〔三、应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劣应生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小乘教之意,虽佛亦为实业所生之身,故云生身。劣应者对于大乘之胜应身而言。四教仪集注上曰:「丈六劣应生身。」(参见:劣应身)。
(术语)小乘教之意,虽佛亦为实业所生之身,故云生身。劣应者对于大乘之胜应身而言。四教仪集注上曰:「丈六劣应生身。」(参见:劣应身)。
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六根之身相者。临济录曰:「有身非觉体,无相乃真形。」
(术语)有六根之身相者。临济录曰:「有身非觉体,无相乃真形。」
有根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以身根总有他根故也。唯识述记三本曰:「身者总名,身中有根,名有根身。」
(术语)谓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以身根总有他根故也。唯识述记三本曰:「身者总名,身中有根,名有根身。」
有识根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有根身)
(术语)(参见:有根身)
有根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以身根总有他根故也。唯识述记三本曰:「身者总名,身中有根,名有根身。」
(术语)谓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以身根总有他根故也。唯识述记三本曰:「身者总名,身中有根,名有根身。」
全身入塔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火化而全骸入于塔中者。四葬中之埋葬也。佛者虽以火化为本,而因法华多宝塔中有全身舍利及迦叶鸡足山入定,往往埋葬。
(术语)不火化而全骸入于塔中者。四葬中之埋葬也。佛者虽以火化为本,而因法华多宝塔中有全身舍利及迦叶鸡足山入定,往往埋葬。
全身舍利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舍利有全身碎身之二种。(参见:舍利)
(术语)佛舍利有全身碎身之二种。(参见:舍利)
舍利
【佛学大辞典】
(动物)S/a%ri,鸟名。【又】舍利弗比丘之母名舍利。(参见:舍利弗)。【又】(术语)新作设利罗,室利罗,佛之身骨也。又总名死尸,是依戒,定,慧之薰修所成者。元镏绩霏雪录曰:「舍利,按佛书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有三种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金光明经舍身品曰:「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又曰:「舍利是戒定慧所薰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玄应音义六曰:「舍利,正音设利罗,译云身骨。舍利有全身者,有碎身者。」法华玄赞二曰:「梵云设利罗,体也。舍利者,讹也。」俱舍光记八曰:「驮都,即佛身界也,亦名室利罗。唐言体,佛身体也。旧云舍利,讹也。」资持记下四之一曰:「舍利,此翻遗身。即死尸也。」S/ari^ra。
【佛学常见辞汇】
1。鸟名。2。舍利弗母亲的名字。3。佛的身骨。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寂后火化,每凝结有舍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也有杂色的,那是综合而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无量功德所成,若是佛舍利,世间无物能损坏,菩萨以下,其坚度便相应减少。
【俗语佛源】
梵语sarira,亦称舍利子,意为骨身、遗骨。原来,「所遗骨分,通名舍利」。(《翻译名义集》卷五)实际上,舍利专指佛、高僧的遗骨。舍利可分为骨舍利、发舍利和肉舍利,通常所说是都属于骨舍利。佛家传说,舍利是由修行功德炼就的,多作坚硬珠状,五彩耀目。《魏书·释老志》说: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用「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击之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经中载有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佛的舍利也叫做「佛骨」。唐代朝廷多次迎请凤翔法门寺佛骨舍利入大内供养。其中唐宪宗元和年间迎佛骨时,遭到韩愈的激烈反对,历史上很有名。佛的牙舍利称为「佛牙」,相传帝释曾取佛牙在天上建塔供养,故佛牙备受青睐。法显、玄奘西游时,都见到过佛牙。释迦牟尼留下四枚佛牙,其中一枚在唐代被道宣律师获得,受到历代帝王的供养,今藏北京西山舍利塔中。后来也用舍利泛指僧人火化后的遗骨。入《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荼毗(火化)之次,见火中一道青烟,直透云端……少焉,舍利如雨。」(李明权)
(动物)S/a%ri,鸟名。【又】舍利弗比丘之母名舍利。(参见:舍利弗)。【又】(术语)新作设利罗,室利罗,佛之身骨也。又总名死尸,是依戒,定,慧之薰修所成者。元镏绩霏雪录曰:「舍利,按佛书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有三种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金光明经舍身品曰:「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又曰:「舍利是戒定慧所薰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玄应音义六曰:「舍利,正音设利罗,译云身骨。舍利有全身者,有碎身者。」法华玄赞二曰:「梵云设利罗,体也。舍利者,讹也。」俱舍光记八曰:「驮都,即佛身界也,亦名室利罗。唐言体,佛身体也。旧云舍利,讹也。」资持记下四之一曰:「舍利,此翻遗身。即死尸也。」S/ari^ra。
【佛学常见辞汇】
1。鸟名。2。舍利弗母亲的名字。3。佛的身骨。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寂后火化,每凝结有舍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也有杂色的,那是综合而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无量功德所成,若是佛舍利,世间无物能损坏,菩萨以下,其坚度便相应减少。
【俗语佛源】
梵语sarira,亦称舍利子,意为骨身、遗骨。原来,「所遗骨分,通名舍利」。(《翻译名义集》卷五)实际上,舍利专指佛、高僧的遗骨。舍利可分为骨舍利、发舍利和肉舍利,通常所说是都属于骨舍利。佛家传说,舍利是由修行功德炼就的,多作坚硬珠状,五彩耀目。《魏书·释老志》说: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用「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击之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经中载有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佛的舍利也叫做「佛骨」。唐代朝廷多次迎请凤翔法门寺佛骨舍利入大内供养。其中唐宪宗元和年间迎佛骨时,遭到韩愈的激烈反对,历史上很有名。佛的牙舍利称为「佛牙」,相传帝释曾取佛牙在天上建塔供养,故佛牙备受青睐。法显、玄奘西游时,都见到过佛牙。释迦牟尼留下四枚佛牙,其中一枚在唐代被道宣律师获得,受到历代帝王的供养,今藏北京西山舍利塔中。后来也用舍利泛指僧人火化后的遗骨。入《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荼毗(火化)之次,见火中一道青烟,直透云端……少焉,舍利如雨。」(李明权)
自身自佛
【佛学大辞典】
(杂语)此身即佛之意。观无量寿经有「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语,其他经论无自身自佛之语。
(杂语)此身即佛之意。观无量寿经有「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语,其他经论无自身自佛之语。
自受用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身之一。
【三藏法数】
自受用身者,即自报身也。谓诸如来,内智湛然,照真法界,尽未来际,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也。
(术语)四身之一。
【三藏法数】
自受用身者,即自报身也。谓诸如来,内智湛然,照真法界,尽未来际,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也。
自性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身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四身之一。(参见:四身)
【三藏法数】
谓诸如来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是名自性身。
【三藏法数】
自性身者,即法身也。谓诸如来真净法界,湛然常寂,具足无边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也。
(术语)四身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四身之一。(参见:四身)
【三藏法数】
谓诸如来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是名自性身。
【三藏法数】
自性身者,即法身也。谓诸如来真净法界,湛然常寂,具足无边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也。
四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三种:(一)楞伽经所说。一化佛,二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其中第一之化佛即化身,第二之功德佛与第三之智慧佛,是报身,报身佛之功德虽多,而要在智与德,故分之为二,第四之如如佛即法身也。(二)唯识论所说。一自性身,二他受用身,三自受用身,四变化身。自性身即法身,他受用自受用即报身,变化身即化身也。见唯识论十。(三)台家所立。一法身,二报身,三应身,四化身。应身与化身之别,谓八相成道之佛为应身,一时化现之佛为化身。更有密教之四种法身。(参见:法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三种:化佛、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之四身。自性、自受用、他受用、变化之四身。法身、报身、应身、化身之四身之三种是也。(参见:四身)。又有四种法身。(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1。化佛、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其中化佛即化身,功德佛与智慧佛即报身,如如佛即法身。2。自性身、他受用身、自受用身、变化身。自性身即法身,他受用身与自受用身即报身,变化身即化身。3。法身、报身、应身、化身。本来应身即是化身,化身即是应身,这里把它们分开来,是因为应身是指八相成道的佛身,而化身是指一时化现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四身有三种:
一、化身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之四身。
二、自性自受用他受用变化之四身。
三、法身报身应身化身之四身。
【三藏法数】
(出成唯识论)
〔一、自性身〕,自性身者,即法身也。谓诸如来真净法界,湛然常寂,具足无边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也。
〔二、自受用身〕,自受用身者,即自报身也。谓诸如来,内智湛然,照真法界,尽未来际,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也。
〔三、他受用身〕,他受用身者,为他机所感,而现此身,即他报身也。谓诸如来,由平等智,为十地菩萨,现大神通,转正法轮,令他受用大乘法乐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四、变化身〕,变化身者,谓无而忽有,名为变化,即应身也。谓诸如来,随顺机宜,变现此身也。
(名数)有三种:(一)楞伽经所说。一化佛,二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其中第一之化佛即化身,第二之功德佛与第三之智慧佛,是报身,报身佛之功德虽多,而要在智与德,故分之为二,第四之如如佛即法身也。(二)唯识论所说。一自性身,二他受用身,三自受用身,四变化身。自性身即法身,他受用自受用即报身,变化身即化身也。见唯识论十。(三)台家所立。一法身,二报身,三应身,四化身。应身与化身之别,谓八相成道之佛为应身,一时化现之佛为化身。更有密教之四种法身。(参见:法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三种:化佛、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之四身。自性、自受用、他受用、变化之四身。法身、报身、应身、化身之四身之三种是也。(参见:四身)。又有四种法身。(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1。化佛、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其中化佛即化身,功德佛与智慧佛即报身,如如佛即法身。2。自性身、他受用身、自受用身、变化身。自性身即法身,他受用身与自受用身即报身,变化身即化身。3。法身、报身、应身、化身。本来应身即是化身,化身即是应身,这里把它们分开来,是因为应身是指八相成道的佛身,而化身是指一时化现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四身有三种:
一、化身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之四身。
二、自性自受用他受用变化之四身。
三、法身报身应身化身之四身。
【三藏法数】
(出成唯识论)
〔一、自性身〕,自性身者,即法身也。谓诸如来真净法界,湛然常寂,具足无边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也。
〔二、自受用身〕,自受用身者,即自报身也。谓诸如来,内智湛然,照真法界,尽未来际,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也。
〔三、他受用身〕,他受用身者,为他机所感,而现此身,即他报身也。谓诸如来,由平等智,为十地菩萨,现大神通,转正法轮,令他受用大乘法乐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四、变化身〕,变化身者,谓无而忽有,名为变化,即应身也。谓诸如来,随顺机宜,变现此身也。
自性轮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佛三轮身之一。(参见:教令轮身)
(术语)诸佛三轮身之一。(参见:教令轮身)
自然虚无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之自性身,为法性自尔之性德,故云自然。离诸差别相,故云虚无。又极乐之往生人非胎生,故云自然。非饮食所长养,故云虚无。无量寿经上曰:「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义寂疏曰:「非胎胞所生育故自然,非饮食所长养故虚无。」
(术语)如来之自性身,为法性自尔之性德,故云自然。离诸差别相,故云虚无。又极乐之往生人非胎生,故云自然。非饮食所长养,故云虚无。无量寿经上曰:「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义寂疏曰:「非胎胞所生育故自然,非饮食所长养故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