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86,分140页显示 上一页 96 97 98 99 100 102 103 104 105 下一页
五种法身
五轮成身
五转成身
不自惜身命
不思议身
不惜身命
方便化身
方便法身
方便化身土
六身
文殊护身咒
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礼
内身观章句经
心法身
佛类词典(续上)
五智所生三身五种法身
五轮成身
五转成身
不自惜身命
不思议身
不惜身命
方便化身
方便法身
方便化身土
六身
文殊护身咒
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礼
内身观章句经
心法身
五智所生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莲华三昧经谓依五智而生三身:一、法界体性智之身业为毗庐遮那佛,口业为普贤菩萨,意业为不动金刚。二、大圆镜智之身业为阿閦佛,口业为文殊师利菩萨,意业为降三世金刚。三、平等性智之身业为宝生佛,口业为虚空藏菩萨,意业为军荼利金刚。四、妙观察智之身业为阿弥陀佛,口业为观自在菩萨,意业为六足金刚。五、成所作智之身业为释迦文佛,或不空成就佛,口业为金刚业菩萨,意业为摩诃药叉金刚。此三者即如其次第为自性正法教令之三轮身也。瑜祇经曰:「金刚界遍照如来以五智所成四种法身,于本有金刚界。(中略)光明心殿中,云云。」十住心广名目六曰:「以上五智,一切佛具之。然而约别相云之者,如次大日阿閦宝生弥陀不空五佛也,自家不二实义可思之。」
(术语)莲华三昧经谓依五智而生三身:一、法界体性智之身业为毗庐遮那佛,口业为普贤菩萨,意业为不动金刚。二、大圆镜智之身业为阿閦佛,口业为文殊师利菩萨,意业为降三世金刚。三、平等性智之身业为宝生佛,口业为虚空藏菩萨,意业为军荼利金刚。四、妙观察智之身业为阿弥陀佛,口业为观自在菩萨,意业为六足金刚。五、成所作智之身业为释迦文佛,或不空成就佛,口业为金刚业菩萨,意业为摩诃药叉金刚。此三者即如其次第为自性正法教令之三轮身也。瑜祇经曰:「金刚界遍照如来以五智所成四种法身,于本有金刚界。(中略)光明心殿中,云云。」十住心广名目六曰:「以上五智,一切佛具之。然而约别相云之者,如次大日阿閦宝生弥陀不空五佛也,自家不二实义可思之。」
五种法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小乘所立之五分法身,更有大乘所立三类之五种。(参见:五分法身,及法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一)菩萨璎珞经所说。一如如智法身,證如如之理之实智也。二功德法身,十力四无畏等一切之功德也。三自法身,地上菩萨应现之应身也。天台谓之为胜应身,法相谓为报身中之他受用身。四变化法身,台家所谓劣应身,法相家所谓变化身也。五虚空法身,如虚空离诸相之如如理也。此中如如智法身与功德法身为报身,报德分智慧与功德之二者。又自法身与变化法身为应身,应德分地上地前之胜劣也。虚空法身即法身。总名之为法身者,以皆为法身之德相故也。(二)密教所立。于上之四种法身加法界身为五种。法界身者,六大法界也。分别圣位经偈曰:「自性及受用,变化并等流。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并法界身故,成三十七也。」又礼忏经于自性身之外立法界身,依此等證文而知四身之外有法界身。见五轮九字明秘释。(三)华严宗所立。一法性生身,其言生者,如来之身由法性出生,故名法性身。二功德法身,推其目,则为如来万德所成之身,故名功德法身。三变化法身,就其应言之,则有感无不形,有机无不应,故名变化法身。四实相法身,言其妙,则无相无为,故名实相法身。五虚空法身,称其大,则㳽满虚空,包括万有,故名虚空法身。见华严大疏钞四。(四)小乘所立。五分法身也。(参见:五分法身)
【佛学常见辞汇】
1。菩萨璎珞经所说的五种法身是:一、如如智法身,即證如如之理的实智;二、功德法身,即十力四无畏等一切之功德;三、自法身,即地上菩萨所应现的应身,天台谓之为胜应身,法相谓为报身中之他受用身;四、变化法身,即天台所说的劣应身,法相所说的变化身;五、虚空法身,即如虚空离相之如如理。2。密教所说的五种法身是:一、自性法身,即诸佛的真身,法性理智,自然具足,三世常恒,流出三密之法,以教菩萨,有理法身与智法身之别;二、受用法身,诸佛的受用身有二种,一种是自受用身,是自受法乐之身,与理相应,一种是他受用身,是为十地菩萨所现的身,与智相应;三、变化法身,诸佛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现的丈六应身,说内證法,属于变化所作,亦是法尔而有;四、等流法身,此身系为九界平等流出,故名等流,乃至为六道含灵,示现同类的身形,随机化变;五、法界身,如来法身,具六大体性,周遍法界,故名法界身。3。华严宗所说的五种法身是:一、法性生身,其言生者,如来之身,由法性出生,故名法性身;二、功德法身,即如来万德所成之身;三、变化法身,即诸佛应机而示现之身;四、实相法身,即诸佛无相无为之身;五、虚空法身,即诸佛广大㳽满虚空包括万有之身。4。小乘所立之五分法身。(参见:五分法身)
【佛学次第统编】
如如智等五法身:
一、如如智法身 證如如之理之实智也。
二、功德法身 十力四无畏等一切之功德也。
三、自法身 地上菩萨应现之应身也。天台谓之为胜应身,法相谓为报身中之他受用身。
四、变化法身 台家所谓劣应,法相家所谓变化身也。
五、虚空法身 如虚空离诸相之如如理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法性生身〕,谓此法性,体本圆常,该通万有,如来之身,由此出生,故名法性生身。
〔二、功德法身〕,谓如来以万行功德为因,而成法身之果,故名功德法身。
〔三、变化法身〕,谓如来法身,无感不形,无机不应,如千江月,随水现影,影虽有殊,月本是一,故名变化法身。
〔四、虚空法身〕,谓如来法身,融通三际,包括大千,一性圆明,诸尘不染,故名虚空法身。(三际者,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
〔五、实相法身〕,谓如来法身,离诸虚妄,会极真如,不生不灭,故名实相法身。
(名数)小乘所立之五分法身,更有大乘所立三类之五种。(参见:五分法身,及法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一)菩萨璎珞经所说。一如如智法身,證如如之理之实智也。二功德法身,十力四无畏等一切之功德也。三自法身,地上菩萨应现之应身也。天台谓之为胜应身,法相谓为报身中之他受用身。四变化法身,台家所谓劣应身,法相家所谓变化身也。五虚空法身,如虚空离诸相之如如理也。此中如如智法身与功德法身为报身,报德分智慧与功德之二者。又自法身与变化法身为应身,应德分地上地前之胜劣也。虚空法身即法身。总名之为法身者,以皆为法身之德相故也。(二)密教所立。于上之四种法身加法界身为五种。法界身者,六大法界也。分别圣位经偈曰:「自性及受用,变化并等流。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并法界身故,成三十七也。」又礼忏经于自性身之外立法界身,依此等證文而知四身之外有法界身。见五轮九字明秘释。(三)华严宗所立。一法性生身,其言生者,如来之身由法性出生,故名法性身。二功德法身,推其目,则为如来万德所成之身,故名功德法身。三变化法身,就其应言之,则有感无不形,有机无不应,故名变化法身。四实相法身,言其妙,则无相无为,故名实相法身。五虚空法身,称其大,则㳽满虚空,包括万有,故名虚空法身。见华严大疏钞四。(四)小乘所立。五分法身也。(参见:五分法身)
【佛学常见辞汇】
1。菩萨璎珞经所说的五种法身是:一、如如智法身,即證如如之理的实智;二、功德法身,即十力四无畏等一切之功德;三、自法身,即地上菩萨所应现的应身,天台谓之为胜应身,法相谓为报身中之他受用身;四、变化法身,即天台所说的劣应身,法相所说的变化身;五、虚空法身,即如虚空离相之如如理。2。密教所说的五种法身是:一、自性法身,即诸佛的真身,法性理智,自然具足,三世常恒,流出三密之法,以教菩萨,有理法身与智法身之别;二、受用法身,诸佛的受用身有二种,一种是自受用身,是自受法乐之身,与理相应,一种是他受用身,是为十地菩萨所现的身,与智相应;三、变化法身,诸佛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现的丈六应身,说内證法,属于变化所作,亦是法尔而有;四、等流法身,此身系为九界平等流出,故名等流,乃至为六道含灵,示现同类的身形,随机化变;五、法界身,如来法身,具六大体性,周遍法界,故名法界身。3。华严宗所说的五种法身是:一、法性生身,其言生者,如来之身,由法性出生,故名法性身;二、功德法身,即如来万德所成之身;三、变化法身,即诸佛应机而示现之身;四、实相法身,即诸佛无相无为之身;五、虚空法身,即诸佛广大㳽满虚空包括万有之身。4。小乘所立之五分法身。(参见:五分法身)
【佛学次第统编】
如如智等五法身:
一、如如智法身 證如如之理之实智也。
二、功德法身 十力四无畏等一切之功德也。
三、自法身 地上菩萨应现之应身也。天台谓之为胜应身,法相谓为报身中之他受用身。
四、变化法身 台家所谓劣应,法相家所谓变化身也。
五、虚空法身 如虚空离诸相之如如理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法性生身〕,谓此法性,体本圆常,该通万有,如来之身,由此出生,故名法性生身。
〔二、功德法身〕,谓如来以万行功德为因,而成法身之果,故名功德法身。
〔三、变化法身〕,谓如来法身,无感不形,无机不应,如千江月,随水现影,影虽有殊,月本是一,故名变化法身。
〔四、虚空法身〕,谓如来法身,融通三际,包括大千,一性圆明,诸尘不染,故名虚空法身。(三际者,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
〔五、实相法身〕,谓如来法身,离诸虚妄,会极真如,不生不灭,故名实相法身。
五分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五种功德法成佛身,故曰五分法身。小乘以之为三身中之法身:一、戒,谓如来口意三业离一切过非之戒法身也。二、定,如来之真心寂静,离一切妄念,谓之定法身。三、慧,如来之真智圆明,观达法性,谓之慧法身。即根本智也。四、解脱,如来之心身,解脱一切系缚,谓之解脱法身。即涅槃之德也。五、解脱知见,知已实解脱,谓之解脱知见法身。即后得智也。此五者有次第,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前三者。就因而受名。后二者。就果而付名。而总是佛之功德也。以此五法成佛身,则谓之五分法身。大乘义章二十本曰:「此五种分别为分,法是其轨则之义,此之五种成身之轨,故名为法。身者是体,此五佛体,故名为身。」行宗记一上曰:「五分法身者,戒定慧从因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从果受号。由慧断惑,断惑惑无之处名解脱。出缠破障,反照观心名解脱知见。」济缘记三下曰:「五法成身,故名为分。」王介甫金陵话录曰:「五分法身,所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五者,皆以超出五阴故。戒,超色阴;定,超受阴;慧,超想阴;解脱,超行阴;解脱知见,超识阴。」
【佛学常见辞汇】
以五种的功德法,成就佛身,叫做五分法身。一、戒法身,谓如来三业,离一切的过失。二、定法身,谓如来真心寂灭,离一切的妄念。三、慧法身,谓如来真智圆明,通达诸法的性相。四、解脱法身,谓如来的身心,解脱一切的系缚。五、解脱知见法身,谓如来具有了知自己实已解脱的智慧。
【佛学次第统编】
以五种之功德法而成身,谓之五分法身。
一、戒 身口意三业,离一切之过非,谓之戒法身。
二、定 息虑静缘,离一切之妄念,谓之定法身。
三、慧 破惑證真,谓之慧法身。
四、解脱 正习俱断,得尽智,谓之解脱法身。
五、解脱知见 了了觉照,得无生智,谓之解脱知见法身。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释签)
五分法身者,分即分齐;法者,戒定慧诸法也。身者聚也,聚集诸法,以成其身也。(聚集诸法者,谓聚集色受想行识之法也。)
〔一、戒身〕,谓二乘因持无作之戒,戒法成就,證得此身,故名戒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无作戒者,不作意持,任运无犯,名无作戒也。)
〔二、定身〕,谓二乘因修无漏净禅,得證此身,故名定身。(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净禅者,谓因修禅定,能断诸漏,漏即三界烦恼,既无烦恼,心则清净,故名无漏净禅也。)
〔三、慧身〕,谓二乘因修无漏智慧,得證此身,故名慧身。(无漏智慧者,即是观十二因缘,及观四谛之智慧也。修此智慧者,即能断三界烦恼,出离有漏生死也。)
〔四、解脱身〕,解缚得脱,故名解脱。有二种:一者,有为解脱,谓以无漏智慧,断有漏烦恼。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灭尽无馀,烦恼既尽,理本无为。由二种解脱,得證此身,故名解脱身。
〔五、解脱知见身〕,知以智知,见以眼见,谓二乘因此智眼于一切法知觉照了,当体即空,悉皆如幻,得證此身,故名解脱知见身。
(术语)以五种功德法成佛身,故曰五分法身。小乘以之为三身中之法身:一、戒,谓如来口意三业离一切过非之戒法身也。二、定,如来之真心寂静,离一切妄念,谓之定法身。三、慧,如来之真智圆明,观达法性,谓之慧法身。即根本智也。四、解脱,如来之心身,解脱一切系缚,谓之解脱法身。即涅槃之德也。五、解脱知见,知已实解脱,谓之解脱知见法身。即后得智也。此五者有次第,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前三者。就因而受名。后二者。就果而付名。而总是佛之功德也。以此五法成佛身,则谓之五分法身。大乘义章二十本曰:「此五种分别为分,法是其轨则之义,此之五种成身之轨,故名为法。身者是体,此五佛体,故名为身。」行宗记一上曰:「五分法身者,戒定慧从因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从果受号。由慧断惑,断惑惑无之处名解脱。出缠破障,反照观心名解脱知见。」济缘记三下曰:「五法成身,故名为分。」王介甫金陵话录曰:「五分法身,所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五者,皆以超出五阴故。戒,超色阴;定,超受阴;慧,超想阴;解脱,超行阴;解脱知见,超识阴。」
【佛学常见辞汇】
以五种的功德法,成就佛身,叫做五分法身。一、戒法身,谓如来三业,离一切的过失。二、定法身,谓如来真心寂灭,离一切的妄念。三、慧法身,谓如来真智圆明,通达诸法的性相。四、解脱法身,谓如来的身心,解脱一切的系缚。五、解脱知见法身,谓如来具有了知自己实已解脱的智慧。
【佛学次第统编】
以五种之功德法而成身,谓之五分法身。
一、戒 身口意三业,离一切之过非,谓之戒法身。
二、定 息虑静缘,离一切之妄念,谓之定法身。
三、慧 破惑證真,谓之慧法身。
四、解脱 正习俱断,得尽智,谓之解脱法身。
五、解脱知见 了了觉照,得无生智,谓之解脱知见法身。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释签)
五分法身者,分即分齐;法者,戒定慧诸法也。身者聚也,聚集诸法,以成其身也。(聚集诸法者,谓聚集色受想行识之法也。)
〔一、戒身〕,谓二乘因持无作之戒,戒法成就,證得此身,故名戒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无作戒者,不作意持,任运无犯,名无作戒也。)
〔二、定身〕,谓二乘因修无漏净禅,得證此身,故名定身。(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净禅者,谓因修禅定,能断诸漏,漏即三界烦恼,既无烦恼,心则清净,故名无漏净禅也。)
〔三、慧身〕,谓二乘因修无漏智慧,得證此身,故名慧身。(无漏智慧者,即是观十二因缘,及观四谛之智慧也。修此智慧者,即能断三界烦恼,出离有漏生死也。)
〔四、解脱身〕,解缚得脱,故名解脱。有二种:一者,有为解脱,谓以无漏智慧,断有漏烦恼。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灭尽无馀,烦恼既尽,理本无为。由二种解脱,得證此身,故名解脱身。
〔五、解脱知见身〕,知以智知,见以眼见,谓二乘因此智眼于一切法知觉照了,当体即空,悉皆如幻,得證此身,故名解脱知见身。
五轮成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五轮观而成吾身为大日如来也。(参见:五轮观)
(术语)以五轮观而成吾身为大日如来也。(参见:五轮观)
五转成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五相成身)
(术语)(参见:五相成身)
五相成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相具备,成就本尊身之观行也。又作五相成身观,五转成身,五法成身。一通达菩提心,二修菩提心,三成金刚心,四證金刚身,五佛身圆满。成此五相之观而显得金刚界之佛身也。金刚顶大教王经一说一切义成就菩萨(悉多太子),蒙诸佛警觉开示而修證五相之轨则。十八会指归曰:「毗虑遮那佛受用身,以五相现成等正觉。五相者,所谓通达本心、修菩提心、成金刚心、證金刚身、佛身圆满,此则五智通达。」菩提心论曰:「一是通达心、二是菩提心、三金刚心、四金刚身、五是證得无上菩提获金刚坚固身也。然此五相具备方成本尊身也。」一、通达菩提心者,初心行者,蒙阿阇梨之开示,始观吾质多心(第六识之缘虑心),为圆明之月轮,其径仅一肘量。月轮之圆明者,表本有之菩提心自性清净也。是始通入性德之菩提心,故名通达菩提心。行者依此观,渐拂无明妄想之念。金刚界仪轨说通达菩提心之文曰:「诸佛同音言:汝当观自心,久住谛观察,不见自心相。礼佛足白言:最胜尊,我不见自心,此心为何相?诸佛咸告言:心相难测量,授与心真言,即诵彻心明,观心如月轮,若在轻雾中。如是谛观察。」二、修菩提心者,更观菩提心之月轮之位也。是于性德之菩提心发修法之菩提心,故名修菩提心。此有广歛二观:广者,渐广月轮,使之周遍无边;歛者,渐歛之而为一肘量。如是数数广歛也。三、成金刚心者,欲加持此菩提心,使能坚固,犹如金刚,而于心月轮观五股金刚之位也。四、證金刚身者,其观全成就而为自身三昧耶身之位也。五、佛心圆满者,自己五股金刚之三昧耶身变而为大日如来,其眷属围绕,而坐于其中央之位也。此五相成身云者,谓五相之观成,即成就佛身之义也。为此五相成身观,用阿弥陀之妙观察智定。三摩地仪轨云:行者欲入金刚定,先住妙观察智定。定慧二羽仰相叉,进禅力智各相柱。以此妙观印修三摩地,即得如来之不动智。问何故以是定为妙观察智之定?答曰:观诸法之性相及自相共相,而不断说法之疑者,妙观察智之妙用也。今观诸法之如幻等观自心界之理,故为妙观察智。且无识心三昧五相成身,皆用弥陀之定印,故以之为妙观察智也。又守护国经说菩提心所说第五之一相成身;心地观经说第一、第二、第三之三相成身;摄真实经说十相成身。又日本智證立八相成身。
【佛学常见辞汇】
五相具备而成就佛身的观法。菩提心论说:「一是通达心,二是菩提心,三是金刚心,四是金刚身,五是證得无上菩提获金刚坚固身也。」
(术语)五相具备,成就本尊身之观行也。又作五相成身观,五转成身,五法成身。一通达菩提心,二修菩提心,三成金刚心,四證金刚身,五佛身圆满。成此五相之观而显得金刚界之佛身也。金刚顶大教王经一说一切义成就菩萨(悉多太子),蒙诸佛警觉开示而修證五相之轨则。十八会指归曰:「毗虑遮那佛受用身,以五相现成等正觉。五相者,所谓通达本心、修菩提心、成金刚心、證金刚身、佛身圆满,此则五智通达。」菩提心论曰:「一是通达心、二是菩提心、三金刚心、四金刚身、五是證得无上菩提获金刚坚固身也。然此五相具备方成本尊身也。」一、通达菩提心者,初心行者,蒙阿阇梨之开示,始观吾质多心(第六识之缘虑心),为圆明之月轮,其径仅一肘量。月轮之圆明者,表本有之菩提心自性清净也。是始通入性德之菩提心,故名通达菩提心。行者依此观,渐拂无明妄想之念。金刚界仪轨说通达菩提心之文曰:「诸佛同音言:汝当观自心,久住谛观察,不见自心相。礼佛足白言:最胜尊,我不见自心,此心为何相?诸佛咸告言:心相难测量,授与心真言,即诵彻心明,观心如月轮,若在轻雾中。如是谛观察。」二、修菩提心者,更观菩提心之月轮之位也。是于性德之菩提心发修法之菩提心,故名修菩提心。此有广歛二观:广者,渐广月轮,使之周遍无边;歛者,渐歛之而为一肘量。如是数数广歛也。三、成金刚心者,欲加持此菩提心,使能坚固,犹如金刚,而于心月轮观五股金刚之位也。四、證金刚身者,其观全成就而为自身三昧耶身之位也。五、佛心圆满者,自己五股金刚之三昧耶身变而为大日如来,其眷属围绕,而坐于其中央之位也。此五相成身云者,谓五相之观成,即成就佛身之义也。为此五相成身观,用阿弥陀之妙观察智定。三摩地仪轨云:行者欲入金刚定,先住妙观察智定。定慧二羽仰相叉,进禅力智各相柱。以此妙观印修三摩地,即得如来之不动智。问何故以是定为妙观察智之定?答曰:观诸法之性相及自相共相,而不断说法之疑者,妙观察智之妙用也。今观诸法之如幻等观自心界之理,故为妙观察智。且无识心三昧五相成身,皆用弥陀之定印,故以之为妙观察智也。又守护国经说菩提心所说第五之一相成身;心地观经说第一、第二、第三之三相成身;摄真实经说十相成身。又日本智證立八相成身。
【佛学常见辞汇】
五相具备而成就佛身的观法。菩提心论说:「一是通达心,二是菩提心,三是金刚心,四是金刚身,五是證得无上菩提获金刚坚固身也。」
不自惜身命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为法而舍自己之身命也。法华经寿量品曰:「一心欲见佛,不自惜身命。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
(杂语)为法而舍自己之身命也。法华经寿量品曰:「一心欲见佛,不自惜身命。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
不思议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思议变易生死之身也。
【三藏法数】
谓菩萨以无漏定力及以愿力,身所示现,妙用难测,故名不思议身。
(术语)不思议变易生死之身也。
【三藏法数】
谓菩萨以无漏定力及以愿力,身所示现,妙用难测,故名不思议身。
不惜身命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之大心,为菩提不惜身命也。法华经譬喻品曰:「若人精进常修慈念,不惜身命,乃可为说。」
(术语)菩萨之大心,为菩提不惜身命也。法华经譬喻品曰:「若人精进常修慈念,不惜身命,乃可为说。」
方便化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弥陀报身中之化身也。报第十九第二十之方便愿,而化现边地懈慢之佛身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弥陀报身中之化身。
(术语)弥陀报身中之化身也。报第十九第二十之方便愿,而化现边地懈慢之佛身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弥陀报身中之化身。
方便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法身之一。是应身化身之总名也。(参见:法身)
【佛学常见辞汇】
二种法身之一,即应身与化身的总名。(参见:法身)
(术语)二种法身之一。是应身化身之总名也。(参见:法身)
【佛学常见辞汇】
二种法身之一,即应身与化身的总名。(参见:法身)
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方便化身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日本见真大师所立二土之一。方便者,对真实而言,化身土者,对真佛土而言。为摄以自力修诸行,及行念佛而愿求净土者,弥陀如来权现一种之净土,使之往生也。其土非真实之报土,故曰方便,以化身佛为教主,非报身所居之土,故曰化身土。如观经所说十三观所观之净土及九品土。又菩萨处胎经所说之懈慢界,无量寿经所说之疑城胎宫皆是也。教行信證六本曰:「谨显化身土者,佛者如无量寿佛经说真身观佛是也,土者观经净土是也。复如菩萨处胎经等说,即懈慢界是也。亦如大无量寿经说,即疑城胎宫是也。」
(术语)日本见真大师所立二土之一。方便者,对真实而言,化身土者,对真佛土而言。为摄以自力修诸行,及行念佛而愿求净土者,弥陀如来权现一种之净土,使之往生也。其土非真实之报土,故曰方便,以化身佛为教主,非报身所居之土,故曰化身土。如观经所说十三观所观之净土及九品土。又菩萨处胎经所说之懈慢界,无量寿经所说之疑城胎宫皆是也。教行信證六本曰:「谨显化身土者,佛者如无量寿佛经说真身观佛是也,土者观经净土是也。复如菩萨处胎经等说,即懈慢界是也。亦如大无量寿经说,即疑城胎宫是也。」
六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心地观经说法报应之三者,各有二身。总为六身。(参见:佛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新译之心地观经所说:一理法身,本有之理也。二智法身,性德之智也。三自受用身,修德之四智圆明常住于报土而自受法乐者。四他受用身,对于十地菩萨现十种之身,以自己之报德使他受用者。五胜应身,对于地前菩萨示现之应身也。六劣应身,对于二乘凡夫示现者,即丈六之化佛是也。已上初二身为法身,中二身为报身,后二身为应身。
【佛学常见辞汇】
心地观经说法报应三身,各有二身,合之便是六身。
【佛学次第统编】
理等六身:
一、理法身 本有之理也。
二、智法身 性德之智也。
三、自受用身 修德之四智圆明,常住于报土而自受法乐者。
四、他受用身 对于十地菩萨,现十种之身,以自己之报德,使他受用者。
五、胜应身 对于地前菩萨,示现之应身也。
六、劣应身 对于二乘凡夫示现者,即丈六之化佛是也。
(名数)心地观经说法报应之三者,各有二身。总为六身。(参见:佛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新译之心地观经所说:一理法身,本有之理也。二智法身,性德之智也。三自受用身,修德之四智圆明常住于报土而自受法乐者。四他受用身,对于十地菩萨现十种之身,以自己之报德使他受用者。五胜应身,对于地前菩萨示现之应身也。六劣应身,对于二乘凡夫示现者,即丈六之化佛是也。已上初二身为法身,中二身为报身,后二身为应身。
【佛学常见辞汇】
心地观经说法报应三身,各有二身,合之便是六身。
【佛学次第统编】
理等六身:
一、理法身 本有之理也。
二、智法身 性德之智也。
三、自受用身 修德之四智圆明,常住于报土而自受法乐者。
四、他受用身 对于十地菩萨,现十种之身,以自己之报德,使他受用者。
五、胜应身 对于地前菩萨,示现之应身也。
六、劣应身 对于二乘凡夫示现者,即丈六之化佛是也。
佛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Buddhaka%ya,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身体,有法身、报身、化身等的分别。
【佛学次第统编】
佛身者,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术语)Buddhaka%ya,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身体,有法身、报身、化身等的分别。
【佛学次第统编】
佛身者,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文殊护身咒
【佛学大辞典】
(真言)谓一字文殊法之真言也。以齿二字或叱洛呬燄四字合成一字者。(参见:文殊)下「一字文殊法」项。
(真言)谓一字文殊法之真言也。以齿二字或叱洛呬燄四字合成一字者。(参见:文殊)下「一字文殊法」项。
文殊
【佛学大辞典】
(菩萨)Man^jus/ri^,文殊师利之略,旧称文殊师利,满殊尸利,新称曼殊室利。新旧有六译:无量寿经、涅槃经曰妙德,无行经曰妙首,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曰普首,阿目祛经、普超经曰濡首,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曰敬首(已上旧译);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义;师利或室利,是头之义,德之义,吉祥之义也。此菩萨与普贤为一对,常侍释迦如来之左,而司智慧(普贤在右司理,但当以右智左理,今违之,一依胜劣之次第,二示理智融通之义也)。心地观经八曰:「三世觉母妙吉祥。」放钵经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此菩萨顶结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剑,以表智慧之利剑,驾师子以表智慧之威猛。此文殊有种种之差别,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儿文殊等。此中以五字五髻文殊为本体。法华文句二曰:「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法华嘉祥疏二曰:「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见佛性,故德无不圆,累无不尽,称妙德也。」西域记四曰:「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旧曰濡首,又曰文殊师利,或言曼殊尸利,译曰妙德,讹也。」探玄记四曰:「梵语唤头为室利、吉祥、德等,亦为室利,故致翻译不同也。」慧苑音义上曰:「文殊师利,正云曼殊室利,言曼殊者此云妙也,室利者德也。」
【佛学常见辞汇】
文殊师利的简称,菩萨名,以大智著称,与普贤常侍于释迦如来的左右。
(菩萨)Man^jus/ri^,文殊师利之略,旧称文殊师利,满殊尸利,新称曼殊室利。新旧有六译:无量寿经、涅槃经曰妙德,无行经曰妙首,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曰普首,阿目祛经、普超经曰濡首,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曰敬首(已上旧译);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义;师利或室利,是头之义,德之义,吉祥之义也。此菩萨与普贤为一对,常侍释迦如来之左,而司智慧(普贤在右司理,但当以右智左理,今违之,一依胜劣之次第,二示理智融通之义也)。心地观经八曰:「三世觉母妙吉祥。」放钵经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此菩萨顶结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剑,以表智慧之利剑,驾师子以表智慧之威猛。此文殊有种种之差别,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儿文殊等。此中以五字五髻文殊为本体。法华文句二曰:「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法华嘉祥疏二曰:「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见佛性,故德无不圆,累无不尽,称妙德也。」西域记四曰:「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旧曰濡首,又曰文殊师利,或言曼殊尸利,译曰妙德,讹也。」探玄记四曰:「梵语唤头为室利、吉祥、德等,亦为室利,故致翻译不同也。」慧苑音义上曰:「文殊师利,正云曼殊室利,言曼殊者此云妙也,室利者德也。」
【佛学常见辞汇】
文殊师利的简称,菩萨名,以大智著称,与普贤常侍于释迦如来的左右。
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礼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圣文殊师利赞佛法身礼之略名。
(经名)大圣文殊师利赞佛法身礼之略名。
内身观章句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以偈颂说内身之不净观者。
(经名)一卷,失译。以偈颂说内身之不净观者。
心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吾人之心性即法身,为在缠如来,故曰心法身。莲华三昧经曰:「归命本觉心法身,常住妙法心莲台。」是归命于在缠如来也。
【佛学常见辞汇】
吾人的心性即法身,为在缠如来,所以叫做心法身。
(术语)吾人之心性即法身,为在缠如来,故曰心法身。莲华三昧经曰:「归命本觉心法身,常住妙法心莲台。」是归命于在缠如来也。
【佛学常见辞汇】
吾人的心性即法身,为在缠如来,所以叫做心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