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201,分81页显示  上一页  68  69  70  71  72  74  75  76  77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知足
知足天
知足院
品类足论
思惟如意足
界身足论
高足
神足
神足月
舐足摩踵
鹿足王
接足作礼
蛇知蛇足
蛇足
欲如意足
知足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知足安分也。大乘义章十四曰:「得小之时,心不悔恨,说为知足。」遗教经曰:「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又】(界名)知足天之略。
【三藏法数】
知足者,谓于饮食、衣药、行、住、坐、卧、睡寤、语默之类,常知止足也。
知足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兜率天也。名义集二曰:「兜率院,此云妙足,新云睹史院,此云知足。」弥勒之净土在此天。
【佛学常见辞汇】
兜率天的别名,亦即弥勒的净土。
知足院
【佛学大辞典】
(杂名)知足天之内院也。知足天有内外二院,内院为弥勒菩萨之净土。
品类足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阿毗达磨品类足论之略名。
思惟如意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如意足之一。
【三藏法数】
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驰散也。谓凡所修习,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为思惟如意足。
界身足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六足论之一。(参见:阿毗达磨)附录。
高足
【佛学大辞典】
(杂语)弟子之胜者,曰高足。宋高僧传七曰:「有大乘基,为其高足。」
神足
【佛学大辞典】
(术语)神足通也。又曰神境智證通。略曰神境通。五通之一。(参见:通)
【佛学常见辞汇】
神足通的简称。(参见:神足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作用自在无碍,谓之通。佛、菩萨、外道、仙人之所得者也。即通力、神通等是也。璎珞经曰:「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大乘义章二十本曰:「作用无壅,名之为通。」此有三种之别:一报得通力,三界诸天皆有五种之神通,乃至鬼神亦有小通,此神通皆依果报而自然感得者。二修得通力,三乘圣者修三学而得六通,外道仙人修禅定而现得五通者。三变化通力,三乘圣者以神通力变现种种者。见华严大疏三。
【佛学常见辞汇】
作用自在无碍的意思,指通力、神通。通有三种,即一、报得通力,三界诸天都有五种的神通,乃至鬼神也有小神通,这些神通都是依靠果报而自然感得;二、修得通力,三乘圣人修习三学而得六通,外道仙人修禅定也能得五通;三、变化通力,三乘圣人以神通的力量变现种种的境界事物。
神足通
【佛学常见辞汇】
五通之一,又名神境智證通,或心如意通,即身如其意,随念即至,可在一想念间,十方无量国土都能同时一一到达,变化无穷。佛十大弟子中,目犍连就是得了这种圆满的神通而号称为神通第一。
【三藏法数】
(亦名如意通),神足通者,谓随意变现,飞行自在,一切所为,无有障碍也。
神足月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神变月,正五九三长斋月之异名也。此月,诸天以神足巡行四天下,故曰神足月或神变月。杂阿含经四十曰:「于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及神变月受戒布萨。」同四十一曰:「汝等诸瞿昙于法斋日及神足月受持斋戒修功德不。」智度论十三曰:「六日神足月,受持清净戒。」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曰:「修此法者,当于十方一切诸佛神通月修,所谓正月五月九月白月一日至十五日。」(参见:三长斋月)
舐足摩踵
【佛学大辞典】
(仪式)西域记曰:「致敬之式,惟一拜跪而赞德,谓之尽敬。远则稽颡拜手,近则舐足摩踵。」唐书西域传曰:「中天竺王姓乞利咥氏,亦曰刹利。世有其国,而不纂杀。(中略)以舐足摩踵为致礼。」
鹿足王
【佛学大辞典】
(人名)贤愚经十一作迦摩沙波陀Kalma%s!apa%da,译曰斑足。智度论四作劫磨沙波陀,译曰鹿足。杀害须陀须摩王即普明王之恶王名。(参见:须陀须摩)
接足作礼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两手接尊者之足而礼之也,仰两手捧足如接。观无量寿经曰:「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
【佛学常见辞汇】
仰掌承接尊者的两足而作礼。
蛇知蛇足
【佛学大辞典】
(譬喻)智度论十曰:「如偈说,智人能敬智,智论则智喜,智人能知智,如蛇知蛇足。」
蛇足
【佛学大辞典】
(譬喻)譬情有理无之妄见也。万善同归集五曰:「起龟毛兔角之心,作蛇足盐香之见。」
欲如意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如意足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四如意足之一。(参见:四如意足)
【三藏法数】
欲者,希向慕乐,庄严彼法,故名为欲。谓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乐欲,所愿皆得,是为欲如意足。(庄严彼法者,谓修希即心,令四念处身受心法之观成就也。)
四如意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四神足。为三十七科道品中次四正勤所修之行品。四种之禅定也。前四念处中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进,精进智慧增多,定力小弱,今得四种之定以摄心,则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又名神足。如意者如意而得也。为六通中之身如意通。又总曰六通,是定所生之果也。足者所依之义,如身依足而立。又六通等之如意,依此四种之定而起,故名定为足,又神者灵妙之德,此定为能生灵妙果德之所依,故名足。智度论十九曰:「问曰:四念处四正勤中已有定,何以故不名如意足?答曰:彼虽有定,智慧精进力多,定力弱故,行者不得如意愿。四种定者:欲为主得定,精进为主得定,心为主得定,思惟为主得定。」然四如意足之称目,异说颇多,智度论及法界次第,列欲,精进,心,思惟,辅行七列欲,精进,一心,思惟,是同一也。俱舍论则列欲勤心观,四教仪则列欲念心慧。俱舍光记二十五曰:「此四者依加行而立名:一欲神足,欲于加行位起此定,依欲之力,故定引发而起。二勤神足,于加行位勤修此定,依勤之力,故定引发而起。三心神足,于加行位,一心专住依心之力,故定引发而起。四观神足,于加行位观察理,依观之力,故定引发而起。加行位中虽有多法,而此四法资益最胜,故从此四者而名。」俱舍论二十五曰:「何缘于定立神足名,诸灵妙德所依止故。(中略)神谓受用种种神境,分一为多,乃至广说。足谓欲等四三摩地,此中佛说定果名神,欲等所生等持名足。」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神足,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一、欲如意足,谓修道趣果的欲望增进。二、念如意足,谓念念一心,住于正理。三、进如意足,谓精进直前,功无间断。四、慧如意足,谓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佛学次第统编】
名四神足。前之四念处中,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进。精进智慧增长,定力小故。今得四种之定以摄心,则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
一、欲 欲如意足。欲者希向慕乐,庄严彼法,故名为欲。谓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乐欲,所愿皆得,是为欲如意足。
二、念 念如意足。念者专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谓若非一心,观法断绝,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为念如意足。
三、进 精进如意足。精进者,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
四、慧 思惟如意足。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驰散也。谓凡所修习,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为思惟如意足。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一、欲如意足〕,欲者,希向慕乐,庄严彼法,故名为欲。谓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乐欲,所愿皆得,是为欲如意足。(庄严彼法者,谓修希即心,令四念处身受心法之观成就也。)
〔二、念如意足〕,念者,专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谓若非一心,观法断绝;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为念如意足。
〔三、精进如意足〕,精进者,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驰散也。谓凡所修习,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为思惟如意足。
【三藏法数】
谓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一、欲如意足,谓希慕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二、精进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如愿满足也。三、念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也。四、思惟如意足,谓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