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2,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19 20 21 22 下一页
大乘金刚理趣经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
上趣
天趣
五恶趣
五趣
五趣生死轮
五趣杂居地
不更恶趣愿
六趣
六趣轮回经
心趣
四恶趣
四意趣
佛类词典(续上)
三恶趣大乘金刚理趣经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
上趣
天趣
五恶趣
五趣
五趣生死轮
五趣杂居地
不更恶趣愿
六趣
六趣轮回经
心趣
四恶趣
四意趣
三恶趣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即三恶道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地狱、饿鬼、畜生之三处也。又曰三涂。
(名数)即三恶道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地狱、饿鬼、畜生之三处也。又曰三涂。
大乘金刚理趣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乘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经之异名。
(经名)大乘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经之异名。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不空译。说本经字句一一理趣表法之义门。常略称曰理趣释。
(书名)一卷,不空译。说本经字句一一理趣表法之义门。常略称曰理趣释。
上趣
【佛学大辞典】
(术语)指色界或无色界而言。归敬仪上曰:「无识不徒生于上趣。」
(术语)指色界或无色界而言。归敬仪上曰:「无识不徒生于上趣。」
天趣
【佛学大辞典】
(界名)六趣之一。与天道同。
【佛学常见辞汇】
六趣之一。与天道同。
(界名)六趣之一。与天道同。
【佛学常见辞汇】
六趣之一。与天道同。
五恶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五趣,五道等: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种之境界。此中自天趣别开阿修罗,故为六趣。对于弥陀之净土,悉以之为恶趣。地狱鬼畜三者,为纯恶之所趣,故名为恶趣。人天为善恶杂业之所趣,故亦名为恶趣。无量寿经下曰:「必得超绝去往生安养国,横截五恶趣。」同净影疏下曰:「三途人天是其五趣,于此分别下三恶道名为恶趣,人天二道名为善趣。今此约对弥陀净刹,娑婆五道,齐名恶趣。地狱饿鬼畜生是其纯恶所向,名为恶趣。娑婆人天杂恶所向,亦名恶趣。」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三恶趣加人、天,修罗属于天。无量寿经下曰:「横截五恶趣。」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五趣,或五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等五种境界。
(术语)又曰五趣,五道等: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种之境界。此中自天趣别开阿修罗,故为六趣。对于弥陀之净土,悉以之为恶趣。地狱鬼畜三者,为纯恶之所趣,故名为恶趣。人天为善恶杂业之所趣,故亦名为恶趣。无量寿经下曰:「必得超绝去往生安养国,横截五恶趣。」同净影疏下曰:「三途人天是其五趣,于此分别下三恶道名为恶趣,人天二道名为善趣。今此约对弥陀净刹,娑婆五道,齐名恶趣。地狱饿鬼畜生是其纯恶所向,名为恶趣。娑婆人天杂恶所向,亦名恶趣。」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三恶趣加人、天,修罗属于天。无量寿经下曰:「横截五恶趣。」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五趣,或五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等五种境界。
五趣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五恶趣,五道等。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人,五天。文句十二曰:「从一至一,故名为趣。」无量寿经曰:「开示五趣,度未度者。」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五恶道,或五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
(名数)又曰五恶趣,五道等。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人,五天。文句十二曰:「从一至一,故名为趣。」无量寿经曰:「开示五趣,度未度者。」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五恶道,或五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
五趣生死轮
【佛学大辞典】
(图像)寺院门颊所画轮回五趣之生死状也。有部毗奈耶三十四曰:「佛在王舍城羯兰铎迦池竹园中。(中略)当尔之时四众云集,来听法要,人众喧嚣,世尊知而故问具寿阿难陀曰:何故大目乾连处四众云集?时阿难陀白佛言:世尊!具寿大目乾连游行五趣见诸苦恼,于四众中具说其事,由此诸人为听法故皆来集会。尔时世尊告阿难陀:非一切时处常有大目乾连,如是之辈颇亦难得,是故我今敕诸苾刍,于寺门屋下画生死轮。时诸苾刍不知画法,世尊告曰:应随大小圆作轮形处中安毂;次安五辐表五趣之相;当毂之下画捺洛迦;于其二边画傍生饿鬼;次于其上可画人天;于人趣中当作四洲,东毗提诃、南赡部洲、西瞿陀尼、北拘卢洲;于其毂处作圆白色,中画佛像;于佛像前应画三种形,初作鸽形表多贪染、次作蛇形表多瞋恚、后作猪形表多愚痴;于其辋处应作溉灌轮像,多安水罐画作有情生死之像,生者于罐中出头,死者于罐中出足;于五趣处各像其形;周围复画十二缘生生死之相,所谓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无明支应作罗刹形、行支应作瓦轮像、识支应作猕猴像、名色支应作乘船人像、六处支应作六根像、触支应作男女相摩触像、受支应作男女受苦乐像、爱支应作女人抱男女像、取支应作丈夫持瓶取水像、有支应作大梵天像、生支应作女人诞孕像、老支应作男女衰老像、病支应作男女带病像、死支应作舆死人像、忧应作男女忧戚像、悲应作男女啼哭像、苦应作男女受苦之像、恼应作男女挽难调骆驼像;于其轮上应作无常大鬼蓬发张口长舒两臂抱生死轮,于鬼头两畔书二伽他曰:汝当求出离,于佛教勤修,降伏生死军,如象摧草舍,于此法律中,常修不放逸,能竭烦恼海,当尽苦边际;次于无常鬼上应作白圆坛,以表涅槃圆净之像。」有部毗奈耶杂事十七曰:「给孤长者施园之后作如是念,若不彩画便不端严,佛若许者我欲庄饰,即往白佛。(中略)佛言:长者于门两颊应作执杖药叉,次傍一面作大神通变,又于一面画作五趣生死之轮。」
(图像)寺院门颊所画轮回五趣之生死状也。有部毗奈耶三十四曰:「佛在王舍城羯兰铎迦池竹园中。(中略)当尔之时四众云集,来听法要,人众喧嚣,世尊知而故问具寿阿难陀曰:何故大目乾连处四众云集?时阿难陀白佛言:世尊!具寿大目乾连游行五趣见诸苦恼,于四众中具说其事,由此诸人为听法故皆来集会。尔时世尊告阿难陀:非一切时处常有大目乾连,如是之辈颇亦难得,是故我今敕诸苾刍,于寺门屋下画生死轮。时诸苾刍不知画法,世尊告曰:应随大小圆作轮形处中安毂;次安五辐表五趣之相;当毂之下画捺洛迦;于其二边画傍生饿鬼;次于其上可画人天;于人趣中当作四洲,东毗提诃、南赡部洲、西瞿陀尼、北拘卢洲;于其毂处作圆白色,中画佛像;于佛像前应画三种形,初作鸽形表多贪染、次作蛇形表多瞋恚、后作猪形表多愚痴;于其辋处应作溉灌轮像,多安水罐画作有情生死之像,生者于罐中出头,死者于罐中出足;于五趣处各像其形;周围复画十二缘生生死之相,所谓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无明支应作罗刹形、行支应作瓦轮像、识支应作猕猴像、名色支应作乘船人像、六处支应作六根像、触支应作男女相摩触像、受支应作男女受苦乐像、爱支应作女人抱男女像、取支应作丈夫持瓶取水像、有支应作大梵天像、生支应作女人诞孕像、老支应作男女衰老像、病支应作男女带病像、死支应作舆死人像、忧应作男女忧戚像、悲应作男女啼哭像、苦应作男女受苦之像、恼应作男女挽难调骆驼像;于其轮上应作无常大鬼蓬发张口长舒两臂抱生死轮,于鬼头两畔书二伽他曰:汝当求出离,于佛教勤修,降伏生死军,如象摧草舍,于此法律中,常修不放逸,能竭烦恼海,当尽苦边际;次于无常鬼上应作白圆坛,以表涅槃圆净之像。」有部毗奈耶杂事十七曰:「给孤长者施园之后作如是念,若不彩画便不端严,佛若许者我欲庄饰,即往白佛。(中略)佛言:长者于门两颊应作执杖药叉,次傍一面作大神通变,又于一面画作五趣生死之轮。」
五趣杂居地
【佛学大辞典】
(界名)三界九地之一。即欲五趣地也。(参见:九地)
【佛学常见辞汇】
九地之一,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等五趣杂居之地,因其皆有欲,故合为一地。
【三藏法数】
五趣者,即欲界六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也。本该六趣,以阿修罗通于诸趣,故但言五。杂居者,五趣虽果报苦乐不同,总居于欲界故也。(欲界六天者,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也。梵语阿修罗,华言无端正。)
(界名)三界九地之一。即欲五趣地也。(参见:九地)
【佛学常见辞汇】
九地之一,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等五趣杂居之地,因其皆有欲,故合为一地。
【三藏法数】
五趣者,即欲界六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也。本该六趣,以阿修罗通于诸趣,故但言五。杂居者,五趣虽果报苦乐不同,总居于欲界故也。(欲界六天者,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也。梵语阿修罗,华言无端正。)
九地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九有。以欲界为一地,色界及无色界各分为四地也。一欲界五趣地,二离生喜乐地,三定生喜乐地,四离喜妙乐地,五舍念清净地,六空无边处地,七识无边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非想非非想处地。欲界五趣地者,或名五趣杂居地。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及天之五趣等为散地,并有欲故,合为一地。离生喜乐地者,即色界初禅,与寻伺即觉观相应,已离欲界之苦,而生喜乐,故立为一地。定生喜乐地者,即色界第二禅,已无寻伺,从定生喜乐,故为一地。离喜妙乐地者,即色界第三禅,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之乐,故为一地。舍念清净地者,即色界第四禅,离前喜乐等,清净平等,住于舍受正念,故为一地。空无边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一定,厌色而住于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二定,住于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三定,住于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四定,住于非想非非想处定,故各立为一地。其中后四地,乃所谓四无色界,其名称别无所异。前五地,据杂阿含经十七之说,立其名目。彼文曰:「云何食念?谓五欲因缘生念。云何无食念?谓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名无食念。云何无食无食念?谓有觉有观息,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念。云何有食乐?谓五欲因缘,生乐生喜,是名有食乐。云何无食乐?谓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是名无食乐。云何无食无食乐?谓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是名无食无食乐。云何有食舍?谓五欲因缘生舍,是名有食舍。云何无食舍?谓彼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第三禅具足住,是名无食舍。云何无食无食舍?谓彼比丘离苦息乐,忧喜先已离,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舍。」亦见大毗婆沙论三十一,俱舍论二十八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九有。三界共有九地,其中欲界佔一地,其他色界和无色界各佔四地,即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以上九地,因皆贪著境界,不肯离去,所以叫做地。又因为是从有漏业因所得来的果报,所以又名九有。
【佛学次第统编】
三界分别说之,可为九地。九地者:谓欲界五趣杂居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九也。地有持载之义,众生依之而住。此之九地,从忉利天已下及四趣,皆为地居。夜摩已上以至非非想天,皆为空居。从所依处得名,故皆言地也。
一、五趣杂居地 五趣者,即欲界六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也。本该六趣,以阿修罗通于诸趣,故但言五。杂居者,五趣虽果报苦乐不同,总居于欲界故也。
二、离生喜乐地 离生喜乐地者,即色界初禅天也。谓此天已离欲界欲恶之法,得觉观禅定,身心凝静,而生喜乐。住于此定,一切苦恼,皆不能逼也。
三、定生喜乐地 定生喜乐地者,即色界二禅天也。谓此天已离初禅觉观动散,摄心在定,澹然凝静,而生胜定喜乐。住于此定,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也。
四、离喜妙乐地 离喜妙乐地者,即色界三禅天也。谓此天已离二禅天喜之踊动,因摄心谛观,泯然入定,而得胜妙之乐。住于此定,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也。
五、舍念清净地 舍念清净地者,即色界四禅天也。谓此天舍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心无憎爱,一念平等,清净无杂。住于此定,空明寂静,万像皆现也。
六、空无边处地 空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一天也。谓此天厌色界色质为碍,不得自在故,以功用行,灭一切色相,而入虚空处定。住于此定,其心明净,无碍自在也。
七、识无边处地 识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二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三世之识,悉现定中。住于此定,清净寂静也。
八、无所有处地 无所有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三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识处三世,流转无际,舍此二处而入无所有处。住于此定,怡然寂静,诸想不起也。
九、非非想处地 非非想处地者,非前识处之有想,非无所有处之无想,即无色界第四天也。谓此天厌无所有处如痴,故舍之而入非非想处定。住于此定,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也。
(名数)又名九有。以欲界为一地,色界及无色界各分为四地也。一欲界五趣地,二离生喜乐地,三定生喜乐地,四离喜妙乐地,五舍念清净地,六空无边处地,七识无边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非想非非想处地。欲界五趣地者,或名五趣杂居地。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及天之五趣等为散地,并有欲故,合为一地。离生喜乐地者,即色界初禅,与寻伺即觉观相应,已离欲界之苦,而生喜乐,故立为一地。定生喜乐地者,即色界第二禅,已无寻伺,从定生喜乐,故为一地。离喜妙乐地者,即色界第三禅,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之乐,故为一地。舍念清净地者,即色界第四禅,离前喜乐等,清净平等,住于舍受正念,故为一地。空无边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一定,厌色而住于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二定,住于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三定,住于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四定,住于非想非非想处定,故各立为一地。其中后四地,乃所谓四无色界,其名称别无所异。前五地,据杂阿含经十七之说,立其名目。彼文曰:「云何食念?谓五欲因缘生念。云何无食念?谓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名无食念。云何无食无食念?谓有觉有观息,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念。云何有食乐?谓五欲因缘,生乐生喜,是名有食乐。云何无食乐?谓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是名无食乐。云何无食无食乐?谓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是名无食无食乐。云何有食舍?谓五欲因缘生舍,是名有食舍。云何无食舍?谓彼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第三禅具足住,是名无食舍。云何无食无食舍?谓彼比丘离苦息乐,忧喜先已离,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舍。」亦见大毗婆沙论三十一,俱舍论二十八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九有。三界共有九地,其中欲界佔一地,其他色界和无色界各佔四地,即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以上九地,因皆贪著境界,不肯离去,所以叫做地。又因为是从有漏业因所得来的果报,所以又名九有。
【佛学次第统编】
三界分别说之,可为九地。九地者:谓欲界五趣杂居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九也。地有持载之义,众生依之而住。此之九地,从忉利天已下及四趣,皆为地居。夜摩已上以至非非想天,皆为空居。从所依处得名,故皆言地也。
一、五趣杂居地 五趣者,即欲界六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也。本该六趣,以阿修罗通于诸趣,故但言五。杂居者,五趣虽果报苦乐不同,总居于欲界故也。
二、离生喜乐地 离生喜乐地者,即色界初禅天也。谓此天已离欲界欲恶之法,得觉观禅定,身心凝静,而生喜乐。住于此定,一切苦恼,皆不能逼也。
三、定生喜乐地 定生喜乐地者,即色界二禅天也。谓此天已离初禅觉观动散,摄心在定,澹然凝静,而生胜定喜乐。住于此定,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也。
四、离喜妙乐地 离喜妙乐地者,即色界三禅天也。谓此天已离二禅天喜之踊动,因摄心谛观,泯然入定,而得胜妙之乐。住于此定,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也。
五、舍念清净地 舍念清净地者,即色界四禅天也。谓此天舍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心无憎爱,一念平等,清净无杂。住于此定,空明寂静,万像皆现也。
六、空无边处地 空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一天也。谓此天厌色界色质为碍,不得自在故,以功用行,灭一切色相,而入虚空处定。住于此定,其心明净,无碍自在也。
七、识无边处地 识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二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三世之识,悉现定中。住于此定,清净寂静也。
八、无所有处地 无所有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三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识处三世,流转无际,舍此二处而入无所有处。住于此定,怡然寂静,诸想不起也。
九、非非想处地 非非想处地者,非前识处之有想,非无所有处之无想,即无色界第四天也。谓此天厌无所有处如痴,故舍之而入非非想处定。住于此定,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也。
不更恶趣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二,使生彼国者不更堕于恶道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二,使生彼国者不更堕于恶道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六趣
【佛学大辞典】
(名数)众生由业因之差别而趣向之处,有六所,谓之六趣,亦曰六道,一地狱趣Naraka-gati,八寒八热等之苦处也,此在地下,故曰地狱。二饿鬼趣Preta-gati,常求饭食之鬼类生处也。与人趣杂处而不可见。三畜生趣Tiryagyoni-gati,新译曰旁生趣,即禽兽之生所也,多以人界为依所而眼可见。四阿修罗趣Asura-gati,常怀瞋心而好战斗,大力神之生所也。以深山幽谷为依所而与人隔离。五人趣Manus!ya-gati,人类之生所也,分阎浮提等四大州,但四大洲隔离,不得通力者不能到。六天趣Deva-gati,身有光明,自然受快乐之众生,名为天,有欲界六所,谓之六欲天,色界无色界,皆为彼之生所。大乘义章八末曰:「此六种,经名为趣,亦名为道。所言趣者,盖乃对因以名果也。因能向果,果为因趣,故名为趣。所言道者,从因名也。善恶两业通人至果,名之为道。地狱等报为道所诣,故名为道。」法华经序品曰:「尽见彼土六趣众生。」涅槃经二十五曰:「以心因缘故,轮回六趣具受生死。」
【佛学常见辞汇】
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阿修罗趣、人趣,天趣。趣是趣向之义,众生受报,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
【佛学次第统编】
今明六趣,当以三事:一因,二缘,三果。妄惑为因,作业为缘,受报为果。由根尘识等、境受想等之妄惑,起身口意善恶等之作业,获苦乐依正现后等受报。六趣因果,大要可知。
(名数)众生由业因之差别而趣向之处,有六所,谓之六趣,亦曰六道,一地狱趣Naraka-gati,八寒八热等之苦处也,此在地下,故曰地狱。二饿鬼趣Preta-gati,常求饭食之鬼类生处也。与人趣杂处而不可见。三畜生趣Tiryagyoni-gati,新译曰旁生趣,即禽兽之生所也,多以人界为依所而眼可见。四阿修罗趣Asura-gati,常怀瞋心而好战斗,大力神之生所也。以深山幽谷为依所而与人隔离。五人趣Manus!ya-gati,人类之生所也,分阎浮提等四大州,但四大洲隔离,不得通力者不能到。六天趣Deva-gati,身有光明,自然受快乐之众生,名为天,有欲界六所,谓之六欲天,色界无色界,皆为彼之生所。大乘义章八末曰:「此六种,经名为趣,亦名为道。所言趣者,盖乃对因以名果也。因能向果,果为因趣,故名为趣。所言道者,从因名也。善恶两业通人至果,名之为道。地狱等报为道所诣,故名为道。」法华经序品曰:「尽见彼土六趣众生。」涅槃经二十五曰:「以心因缘故,轮回六趣具受生死。」
【佛学常见辞汇】
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阿修罗趣、人趣,天趣。趣是趣向之义,众生受报,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
【佛学次第统编】
今明六趣,当以三事:一因,二缘,三果。妄惑为因,作业为缘,受报为果。由根尘识等、境受想等之妄惑,起身口意善恶等之作业,获苦乐依正现后等受报。六趣因果,大要可知。
六趣轮回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马鸣菩萨集,赵宋日称等译。
(经名)一卷,马鸣菩萨集,赵宋日称等译。
心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念之所趣。如言心行。中阿含经三十一曰:「心趣好恶色,为欲所缚害。」
(术语)心念之所趣。如言心行。中阿含经三十一曰:「心趣好恶色,为欲所缚害。」
四恶趣
【佛学大辞典】
(名数)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也。又云四恶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三恶趣加修罗。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恶道,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
(名数)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也。又云四恶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三恶趣加修罗。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恶道,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
四意趣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之说法,有四意四秘,可以解决一切之所说。说别有言外之意趣者,名四意趣。依此四意趣,可决一切之佛意云。玄奘译摄论释五谓复有四意趣四种秘密,一切佛言应随决了。四意趣者,一平等意趣,如说我昔曾于彼时名毗婆尸佛,非昔时毗婆尸佛即今释迦佛,但诸佛所證法平等,故说我即彼,彼即我,是名平等意趣。二别时意趣,如说称多宝如来名,便可决定等正觉,称阿弥陀名,便可往生极乐,是为劝懈意者,就别时利益说之,非言今直得之。犹如依一钱而说得百钱。是就别时说,故名别时意趣。三别义意趣,言说与意义不同。如说奉事几许恒河沙之佛而解了大乘法,解了大乘法之义理,原非难事,凡夫能思惟,即能之,不须遭恒沙之佛。惟證得大乘之实理,非容易事,地上之菩萨,始能之,今言事恒沙诸佛解了大乘法者,其言相虽似只解大乘之教义,然其意思在證得大乘之实理。如是言说与意义各别,名为别义意趣。四补特伽罗Pudgala意乐意趣,补特伽罗,译言众生或有情。随众生之乐意,而种种说法也。先对一众生赞叹布施,见其人已乐欲布施,更毁訾布施。持戒等亦如是。是于一法毁赞相违者,初为除其人悭吝之心,故赞布施,后为更劝无漏之胜法,故毁之也。是皆随众生之意乐而说,故名众生意乐意趣。佛陀扇多译摄大乘论上曰:「四种意趣:一者法同意趣,二者时节意趣,三者义中间意趣,四者顺众生心意趣。」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六曰:「复以有四意:一平等意,二别时意,三别义意,四众生乐欲意。」
(名数)佛之说法,有四意四秘,可以解决一切之所说。说别有言外之意趣者,名四意趣。依此四意趣,可决一切之佛意云。玄奘译摄论释五谓复有四意趣四种秘密,一切佛言应随决了。四意趣者,一平等意趣,如说我昔曾于彼时名毗婆尸佛,非昔时毗婆尸佛即今释迦佛,但诸佛所證法平等,故说我即彼,彼即我,是名平等意趣。二别时意趣,如说称多宝如来名,便可决定等正觉,称阿弥陀名,便可往生极乐,是为劝懈意者,就别时利益说之,非言今直得之。犹如依一钱而说得百钱。是就别时说,故名别时意趣。三别义意趣,言说与意义不同。如说奉事几许恒河沙之佛而解了大乘法,解了大乘法之义理,原非难事,凡夫能思惟,即能之,不须遭恒沙之佛。惟證得大乘之实理,非容易事,地上之菩萨,始能之,今言事恒沙诸佛解了大乘法者,其言相虽似只解大乘之教义,然其意思在證得大乘之实理。如是言说与意义各别,名为别义意趣。四补特伽罗Pudgala意乐意趣,补特伽罗,译言众生或有情。随众生之乐意,而种种说法也。先对一众生赞叹布施,见其人已乐欲布施,更毁訾布施。持戒等亦如是。是于一法毁赞相违者,初为除其人悭吝之心,故赞布施,后为更劝无漏之胜法,故毁之也。是皆随众生之意乐而说,故名众生意乐意趣。佛陀扇多译摄大乘论上曰:「四种意趣:一者法同意趣,二者时节意趣,三者义中间意趣,四者顺众生心意趣。」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六曰:「复以有四意:一平等意,二别时意,三别义意,四众生乐欲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