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安心超行
【佛学常见辞汇】
心行具足或是愿行具足的意思。
超凡入圣
【俗语佛源】
佛教称断惑證真的人为圣;入圣,指入于圣人的境界。具体地说,超出六道轮回者,即入「圣流」。轮回于六道的众生,称为「六凡」;超出生死者,称为「四圣」,即声闻、缘觉、菩萨和佛。《俱舍论》卷十八说:「入圣得果,离染漏尽」。《景德传灯录·神宴国师》说:「定祛邪法归真见,必得超凡入圣乡」。谓超出了一般人的思想道德,进入了圣人的行列。后来以「超凡入圣」比喻学识造诣精深,由凡庸而达于圣域。如宋·黄庭坚《题杨凝式诗碑》说:「余尝评近世三家书,杨少师如散僧入圣。」又宋无《忆旧冯素之诗》说:「传经心入圣,用笔意凝神」。又以「超凡入圣」勉励后人,如《诸子语类》卷八说:「而今紧要:且看圣人如何,常人如何,自家因甚便不如圣人?因甚便又是常人?就此理会得,便可超凡入圣。」(常正)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俗语佛源】
佛教把众生世界分为「三界」。其中欲界包括六欲天、人间和地狱;色界包括四禅十八天;无色界包括四空天。三界是众生生死轮回的处所,充满痛苦烦恼,被喻为「火宅」。「五行」原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构造物质世界的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不但有各自的本质特征,而且相互之间有生成、克制等联系,从而构成了万物及其运动变化。「超出三界外」就是超出生死轮回,「不在五行中」就是不受物质的障碍。俗语「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指超凡脱俗,不受世俗的污染和拘束。如《封神演义》第二六回:「妹妹既系出家,原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岂得以世俗男女分别而论。」又如《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第二六回:「真君道:我既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怎么又来管你凡间什么闲争闲闹斗?」(李明权)
超度
【俗语佛源】
《地藏经》称:初死的人如果生前多造恶业,死后又没人为他追荐,其神识就可能投生到饿鬼、地狱等恶道中去。在死者「罪福未定」的七七四十九天内,以「善愿功德力」回向死者,使他不投生于地狱等恶道而转生人天等「善趣」,俗谓之「超度」。超度之俗大约始于梁武帝所创的盂兰盆会。盂兰盆系梵语ullambana的音译,意为救倒悬,即解救沦落地狱、饿鬼中的众生的倒悬之苦。唐时民间已盛行超度。如唐·张《朝野佥载》卷四载:「村人遂于陂中设斋超度。」超度的具体内容包括念佛、诵经、营斋、做道场等。超度又有超升、超生、超拔、超幽等说法,举例如下:《黑籍冤魂》第二四回:「禁锢之于阿皮地狱,永永埋头,不使再有超生之日。」又如《金瓶梅词话》第二八回:「叫贼淫妇阴山背后永世不得超生。」又如《廿载繁华梦》第十七回:「不如一发请几名师傅和几位禅师,开坛讲经,超升作福。」今亦引申为救助、解脱等意。举二例:孙中山《行易知难》:「本大总统看到北方学界,都是在这样的苦海之中,所以想要去超度他们。」又如《抗日歌谣·今年到了新四军》:「今年到了新四军,百姓个个得超生。」(李明权)
超出三昧
【三藏法数】
超出三昧者,谓从灭受想定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识处。识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空处。空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四禅。四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三禅。三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二禅。二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禅。初禅起,住散心中,是为诸佛菩萨超出三昧之相。若声闻之人,但能超出一定,而不能超出二定,何况如上所明自在超出也。
超二见境界
【三藏法数】
谓正见现前,则能超过断、常二见,是名超二见境界。(断、常二见者,谓外道妄计此身灭已,再不更生,是名断见。复计此身灭已,后当更生,是名常见也。)
超子地境界
【三藏法数】
子地,即登地菩萨,等视众生,犹如一子,谓诸佛菩萨,能以第一义心,发明智慧,正见现前,则超于十地,而成正觉,是名超子地境界。(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菩萨得證此地,能发生佛法,故言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