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785,分119页显示  上一页  75  76  77  78  79  81  82  83  84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横起
病之因起
心所俱起
缘起得名
缘起(二)
无风起浪
竖起脊梁骨
二门──起信二门
二因缘发起正见
四觉──起信四觉
六意──起塔有六意
八种人起塔
十因──教起十因
十缘──教起十缘
十义──缘起十义
横起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横出)
病之因起
【佛学次第统编】
行者若修禅时,脱有患生,应当善知因起。前述四大五藏二种病,通因内外发动。
一、因外发动 若外伤寒冷风热,饮食不消,而病从二处发者,是为因外发动。
二、因内发动 若由用心不调,观行违僻,或因定法发时,不知取与,而致此二处患生,是为因内发动。
心所俱起
【佛学次第统编】
心所俱起者:
一、五法五俱起 谓于遍行中,有随一起,馀四亦必俱起也。
二、九法必六俱 谓于别境五不定四中,有随一起,必与遍行五数俱起也。
三、九法定十四 谓无门与八大随惑,必得俱起,于是遍行五数,亦必俱起也。
四、二十一十五 谓除轻安,馀十善,除无明瞋,馀八本惑,小随惑中谄诳憍三,谓之二十一。善十俱起,遍行五亦必俱起,故云十五。本惑八中有随一起,无明八大随惑遍行五亦必俱起,故云十五。谄诳憍中,有随一起,无明八大随惑遍行五亦必俱起,故云十五也。
五、三法起十六 谓轻安及无惭无愧,谓之三法。轻安若起,馀十善遍行五亦必俱起,故云十六。无惭无愧必得俱起,于是无明八大随惑遍行五亦必俱起,故云十六。
六、八法十七俱 谓瞋及除诳谄憍馀七小随惑,谓之八法。随一若起,无明八大随惑,中随二惑,遍行五亦必俱起,故云十七。
缘起得名
【佛学次第统编】
瑜伽论中释缘起名,有其五释:
一、由烦恼系缚,往诸趣中,数数生起,故名缘起,是依缘所起之处释名。
二、依托众缘速谢灭已,续和合生,故名缘起。此依刹那义释名。
三、众缘过去而不舍离,依自相续而得生起。故名缘起。
四、数数谢灭复相续起,故名缘起。此依数坏数灭义释。
五、于过去世觉缘性已等相续起,故名缘起。如世尊说我已觉悟等起宣说,即由此名展转传说,故名缘起。
缘起(二)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诸法,唯是真如随缘而起,是为缘起之义也。
一切诸法,依缘而起,缘起诸法,唯是真如。以是真如随缘,是故名曰如来藏也。
无风起浪
【俗语佛源】
原为禅语。唐·希运《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达摩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败缺。」又如《景德传灯录》卷二六:「问:如何是祖师(指达摩)西来意?师曰:洋澜左里,无风起浪。」意谓无端生出是非来,本是禅宗的反语,机锋语。俗语沿用如:明·杨柔胜《玉环记·富童谮非》:「富童之言惯会无风起浪,如何听得?」也作「无风作浪」。如鲁迅《集外集·咬嚼未始「乏味」》:「原文云:却于『她』字没有讽过。答曰,那是译She的,并非无风作浪的。」后多转化为「无风不起浪」,比喻事出有因,如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十三:「老话说得好:『无风不起浪』。在他手里,那个货多得了工分,盛家里淑妹子出一天工,一分都捞不到手。」(李明权)
竖起脊梁骨
【俗语佛源】
原为禅宗语。《五灯会元》卷十二载:有个叫狄三的人出家了,禅师给他起了个法名称「道川」,并教诲他说:「汝旧呼狄三,今名道川,川即三耳。汝能竖起脊梁,了办个事,其道如川之增;若放倒,则依旧狄三也。」「竖起脊梁」,谓站稳脚跟,振奋精神,专心参禅办道。这是一句禅家习用语。再举一例,如《五灯会元》卷十七:「其或见谛不真,影像仿佛,寻言逐句,受人指呼,驴年得快活去。不如屏尽尘缘,竖起脊梁骨,著些精彩,究教七穿八穴,百了千当,向水边林下长养圣胎,亦不枉受人天供养。」体现出佛家所提倡的「勇猛精进」的精神。朱熹亦好用禅语,其《语类》卷一零五谓:「道夫辞拜还侍,先生曰:「更硬著脊梁骨!」今亦常用此语,谓提起正气,振奋精神。如:我们要竖起脊梁骨,不怕威胁,不怕利诱,为建设繁荣公正的社会而奋斗。(李明权)
二门──起信二门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
论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诸法。盖真如门是染净通相,通相之外,无别染净,故得总摄一切诸法。生灭门是染净别相,别相之中,无所不该,故亦总摄一切诸法,此二门所以分也。
〔一、心真如门〕,谓心性不生不灭,非染非净,毕竟平等,无有变异,惟是一心,故名心真如门。
〔二、心生灭门〕,谓不生不灭真如之性,因无明熏动,故有生灭之心,此即觉成不觉也。觉与不觉,复更互相熏。以不觉熏本觉故,则生诸染法,流转生死。以本觉熏不觉故,则生诸净法,反流出缠,成于本觉,故名心生灭门。(熏即熏发,击动之义。反流出缠者,谓旋反无明之流,而出离惑业之缠缚也。)
二因缘发起正见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外闻正法〕,谓众生虽具正念,必从智人闻说正法,然后正见始得开发。譬如谷麦,内具种子,外滋雨泽,然后其芽始得生起。是故若欲正见开明,必须外闻正法。
〔二、内有正念〕,谓众生虽闻正法,发起正见,实由内心正念本具。譬如洪钟,虽待人扣,声非外有,是故若欲正见开发,必须内有正念。
四觉──起信四觉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
〔一、本觉〕,谓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源,离于妄念,即寂而照,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故名本觉。
〔二、相似觉〕,谓圆教十信位中,由始觉之功,见、思粗惑既已断竟,尚馀无明细惑未破,所觉之理,非真本觉,唯得名为相似,故名相似觉。(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
〔三、随分觉〕,谓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中,分破无明之惑,故得分分是真本觉,故名随分觉。(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四、究竟觉〕,谓圆教极果,妙觉位中,无明之惑既尽,本觉之体全彰,得心见性,心即常住,是名究竟觉。
六意──起塔有六意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为表人胜〕,谓如来三界至尊,最胜无比,故建塔以表之,令人瞻礼,而归敬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令生净信〕,谓建造佛塔,盖令一切众生,瞻仰顶礼,而生崇重正信之心也。
〔三、令标心有在〕,谓建造佛塔,盖令一切众生,心有所向,而敬慕归依也。
〔四、令供养生福〕,谓建造佛塔,盖令一切众生,至心恭敬供养,则能生诸福利也。
〔五、为报恩行毕〕,谓建造佛塔,非惟利益于己身,盖将答报四恩,而毕无边之行愿也。(四恩者,国王、父母、师友、檀越也。)
〔六、生福灭罪〕,谓建造佛塔,非惟生自己之福,灭自己之罪,盖令一切众生,凡瞻睹顶礼者,无不生一切福,灭一切罪也。
八种人起塔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如来塔〕,如来有三义:若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法身义也。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身义也。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应身义也。谓如来万德悉备,三觉俱圆,天上人间所共尊仰,是故灭后,应当起塔供养。(第一义谛者,谓实相中道之理,无二无别也。万德者,万行功德圆满也。三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
〔二、菩萨塔〕,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众生,又云觉有情。谓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悯物情重,随类现身,度脱无量,是故灭后,应当起塔供养。
〔三、缘觉塔〕,谓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以其三界生死已尽,能为人天而作起福田,应当起塔供养。(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四、阿罗汉塔〕,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又云无学,又云应供。谓三界生死已断,故名无生。以其烦恼已尽,无法可学,故名无学。以其应受人天供养,为世福田,故名应供。是故灭后,应当起塔供养。
〔五、阿那含塔〕,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断欲界惑尽,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以其应受人天供养,为世福田,是故灭后,应当起塔供养。
〔六、斯陀含塔〕,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欲界有九品思惑,前之六品已断,后之三品尚在,更须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来。以其应受人天供养,为世福田,是故灭后,应当起塔供养。(思惑者,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爱也。)
〔七、须陀洹塔〕,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谓断三界见惑已尽,预入圣道法流,故名预流。以其应受人天供养,为世福田。是故灭后,应当起塔供养。(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而起分别也。)
〔八、转轮王塔〕,谓转轮圣王,虽未断惑,未出三界。然以福德之力,治四天下。又以十善化育群生,为世之所尊敬。是故灭后,应当起塔供养。(四天下者,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也。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邪见也。)
十因──教起十因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谓如来出现说华严经,必有因缘。故出现品云:非以一缘,非以一事,如来出现,以无量因缘而得成就,令斯教兴。故以因缘二字,各开十义,以显无尽。先彰十因,后显十缘。故云教起因缘也。
〔一、法应尔〕,法应尔者,理本当然也。谓如来出现,法应说此华严经故。所以诸佛,皆于无尽世界,常转无尽法轮,令诸众生,返本还源,佛佛道同,法皆如此也。
〔二、酬宿因〕,酬宿因者,谓如来说法,为酬宿世愿因也。盖如来于因中,精修道行,愿度众生。今既成佛,当酬宿愿。是以悲智双运,行愿齐周,说广大法,度诸众生也。
〔三、顺机感〕,谓如来说教,必由机缘所感。若无当机之众,虽说无益。所以说者,必随顺机宜也。
〔四、为教本〕,谓如来先说此一乘圆顿之法,为诸教之本。然后渐施末教,调停小机,根器既熟,使其悟入如来智慧也。(末教者,即声闻、缘觉小教也。)
〔五、显果德〕,谓如来显扬妙果胜德,令人信乐,若不知佛果德,安能渴仰恳求。故佛举扬华藏世界,微妙十身,依正果德,盖为此也。(依正果德有二种。一依果,即华藏世界也。二正果,即如来十身也。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
〔六、彰地位〕,谓此经彰显菩萨修行地位,从因至果,有阶差也。然有二种。一、行布位,即排布行列,次第升进也。二、圆融位,即一位摄一切位也;如初地等,一地之中,具摄一切诸地功德是也。(初地者,即十地中初欢喜地也。)
〔七、说胜行〕,谓如来宣说殊胜妙行,令人信向也。盖欲登妙位,非行不阶。故说无量胜行,使一切菩萨及诸众生,依教立行,造修證入也。
〔八、示真法〕,谓如来出世,宣示真实大法,令人开解也。盖欲修诸胜行,决须解了法理。不达法理,行亦非真。经云:不了真实法,诸佛故兴世。是也。
〔九、开因信〕,谓如来开示一切众生本有性德也。盖以如上真法,胜行因果,皆众生性中本有。但相变体殊,情生智隔,不能觉了。故谈斯经,令其开悟也。(相变体殊者,谓生佛之相既变,理性之体亦殊也。)
〔十、利今后〕,谓如来说法,利益今世后世一切众生也。经云:我等诸佛,护持此法,令未来世一切菩萨,皆悉得闻,获大利益。是也。
十缘──教起十缘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依时〕,时即说经时分也。谓如来心冥至道,则混一古今。一念与多劫圆融,本无时分可限。今以无时之时,略显十时,恒演此经。经云:诸佛得菩提,实不计于日。是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十时者,一念时、尽七日时、遍三际时、摄同类劫时、收异类劫时、以念摄劫时、劫念重收时、异类界时、彼此相入时、以本收末时也。)
〔二、依处〕,处即说经处所也。谓诸佛菩萨,于十方尽虚空遍法界微尘刹海,乃至容一一毛端之处,皆有七处九会,顿演此经,犹如帝网,重重无尽。故云依处也。(七处者,一菩提场、二普光明殿、三忉利天、四夜摩天、五兜率天、六他化天、七逝多林。九会者,六处各说一会,惟普光明殿三会说也。)
〔三、依主〕,主即说经教主也。谓毗卢遮那佛,现法界无尽身云,周遍十方微尘刹海,常说华严。经云:如于此处见佛坐,一切尘中亦复然。故云依主也。(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
〔四、依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佛说经,必先入三昧定,静鉴法理,权实分明,然后从定而起,应机而说,故云依三昧也。(权实分明者,谓说小乘法为权,大乘法为实也。)
〔五、依现相〕,现相,即说经之初,现瑞相也。谓或放光动地,华雨香云,皆为说法之瑞。故于诸会将欲说法,必先放光,警动物机,故云依现相也。
〔六、依说人〕,说人即说法之人也。谓法无废兴,弘之由人。经云: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故云依说人也。
〔七、依听人〕,听人即听法之人也。谓佛说法,若无听者,终无有说。故云依听人也。
〔八、依德本〕,德本谓谈经必以智慧行愿为本也。若内无德本,外岂能谈?故佛告金刚幢菩萨言,由汝智慧清净故;告普贤菩萨言,亦以汝修诸菩萨行愿故。令汝入于三昧而演说法。故云依德本也。
〔九、依请人〕,请人即咨请法要之人也。谓说法之人,慈悲深厚,虽无人请问,而或自谈。若敬法重人,要须诚请,而后为说,故云依请人也。
〔十、依能加〕,能加,谓如来以神力加被菩萨而说经也。然加有二种:一者显加,即佛以三业神力显然加被;二者冥加,即佛密与智慧,令他说法。故云依能加也。(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十义──缘起十义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缘起者,谓诸法所起因缘,递相摄持,涉入无碍,分为十种,以释前十玄门之义也。
〔一、诸缘各异义〕,诸缘各异者,谓诸法缘起各不同也。盖诸法递互相望,要须体用各别,不相杂乱,方成缘起。经云:多中无一性,一亦无有多。是也。
〔二、互遍相资义〕,互遍相资者,谓诸法所起,更互周遍相应资助,方成缘起也。如一缘遍应多缘,此一则具多一,若不多一,则应不遍,不成缘起。当知此法界中,一缘具多,法法皆尔,无不互遍相资。经云:知以一故众,知以众故一。是也。
〔三、俱存无碍义〕,俱存无碍者,谓凡是一缘,要具前之二义,方成缘起无碍也。然必由各异方得待缘,必由遍应方自具德。是故自一多一,自在无碍。经云:诸法无所依,但从和合起。是也。(自一多一者,谓如十数中,以一为自一,以自一应馀九,为多一也。)
〔四、异体相入义〕,异体相入者,谓诸法异体,递相涉入也。盖诸法力用,递相依持,方成缘起。如一持多,则多入一内;如多持一,则一入多内也。
〔五、异体相即义〕,异体相即者,谓诸法异体,更互相望,全体形夺也。然具有体无体,方成缘起。若一缘有体,能起诸缘,即是一缘;若一缘无体,所起之缘,即是诸缘。一缘有体无体既尔,诸缘有体无体亦然。经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是也。(全体形夺者,谓有无之体,更互形比与夺也。一缘者,即一法之因缘也。)
〔六、体用双融义〕,体用双融者,谓会前异体相入相即,二种皆融通也。盖诸法体用,交涉无碍,方成缘起。以体无不用故,举体全是用;以用无不体故,举用全是体。互不相碍,交彻圆融也。
〔七、同体相入义〕,同体相入者,谓一缘多缘无别体,故名为同体。若一缘有力,则能持多一,若多一无力,则依彼一缘。是故一能摄多,多便入一;多能摄一,一便入多也。
〔八、同体相即义〕,同体相即者,谓本一多一同是一体,故相即也。盖本一有体,能作多一;多一无体,由本一成多一,即本一也。故本一有体,则多一无体,多一有体,则本一无体也。(本一者,谓多数中随其所用之一即为本也。)
〔九、俱融无碍义〕,俱融无碍者,谓融前同体相入相即,二种皆无碍也。盖体无不用,则有同体相入,而无相即之义;用无不体,则有同体相即,而无相入之义。今既全体全用,则亦入亦即也。
〔十、同异圆满义〕,同异圆满者,谓前九义有同有异,总合为一,成大缘起。令多义门,同时具足,皆悉圆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