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收兵  拼音:shōu bīng
1.招收士兵。《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行收兵,比至陈。」《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夜自与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骑,出城南门,于外收兵。」
2.撤退军队。《史记。卷九二。淮阴侯列传》:「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閒。」《三国演义》第一○回:「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两军皆乱,各自收兵。」
《國語辭典》:夏桀  拼音:xià jié
夏朝末位君主,名履癸,谥号桀,约于西元前一八一八年左右即位,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于一七六六年左右为成汤所败,死于南巢,夏亡。
《國語辭典》:敛兵(斂兵)  拼音:liàn bīng
1.收兵,收起兵器。《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倘朝廷柄用贤臣,宽繇薄赋,则仙芝敛兵不战,免使生灵涂炭。」《西游记》第四回:「那增长天王与众天丁俱才敛兵退避,猴王始信其言。」
2.收敛兵力。《东周列国志》第七九回:「吴耻丧其君,誓矢图报者,三年于兹矣。其志愤,其力齐,不可当也。宜敛兵为坚守之计。」
《漢語大詞典》:射狼
旧传 五代 晋 石敬瑭 起兵灭 唐 的先兆。 宋 陶岳 五代史补·高祖先兆:“ 高祖 ( 石敬瑭 )尚 明宗 女,宫中谓之 石郎 。及将起兵於 太原 ,中师夜马狼皆羣游,往往入宫中, 愍帝 患之,命诸班能射者分投捕逐,谓之‘射狼’……未几, 高祖 至。盖射亦 石 也。”
《漢語大詞典》:奋旅(奮旅)
起兵,举兵。汉书·叙传下:“爰兹发迹,断蛇奋旅。” 唐 李白 《拟恨赋》:“断蛇奋旅,扫清国步。”
分類:起兵举兵
《漢語大詞典》:三逆
(1).指逆天、逆地、逆人三大罪。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檄移:“观 隗嚣 之檄亡 新 ,布其三逆,文不雕饰,而辞切事明。”参阅后汉书·隗嚣传
(2).佛教语。指恶比丘 提婆 所犯五逆中的三大罪,即破和合僧(破坏寺庙僧众秩序)、伤佛、杀比丘尼。 隋 智顗 《法华夕句》卷八下:“若作三逆,教王、毒爪并害佛摄。”
(3).指 吴三桂 、 耿精忠 、 尚之信 。 清 初,三人曾相继起兵反叛。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满族士兵:“国初自定中原后,復遭三逆之乱。”
《漢語大詞典》:束兵
收起兵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秦 师轻而无礼必败” 晋 杜预 注:“谓过天子门,不卷甲束兵,超乘示勇。”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楔子:“将军若要做女婿呵,可按甲束兵,退一射之地。”
分類:起兵兵器
《漢語大詞典》:整戈
整顿兵器。谓起兵。旧唐书·刘悟传:“何如杀其来使,整戈以取 鄆 ,立大功,转危亡为富贵耶!”
《國語辭典》:闯将(闖將)  拼音:chuǎng jiàng
无赖汉。《通俗编。品目》:「都人或十五结党,横行街市间,号为闯将。」
《漢語大詞典》:司隶章(司隸章)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载: 新莽 末年 淮阳王 刘玄 起兵后,将北都 洛阳 ,以 刘秀 兼代司隶校尉。 刘秀 置僚属,作文移与属县,从事伺察。一如旧章。 三辅 吏士东迎 刘玄 部队,及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復见 汉 官威仪!”本谓恢复 汉 朝官仪服饰制度。后用以比喻帝室中兴,国土重光。《文选·谢朓〈始出尚书省〉诗》:“还覩司隶章,復见东都礼。” 张铣 注:“章,仪也。” 唐 杜甫 《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诗之二:“司隶章初睹, 南阳 气已新。”
《漢語大詞典》:首兵
谓首先起兵。后汉书·齐武王縯传:“且首兵唱号,鲜有能遂, 陈胜 、 项籍 ,即其事也。” 清 侯方域 《卢告》:“且是役也,首兵於 西旅氏 , 西旅氏 将举大事而我莫助也。”
分類:首先起兵
《漢語大詞典》:起卒
起兵、出兵。韩非子·十过:“愿大国之信意於 秦 也,因愿大国令使者入境,视 楚 之起卒也。”
分類:起兵出兵
《漢語大詞典》:顿戟(頓戟)
管子·地数:“故天下之君顿戟一怒,伏尸满野,此见戈之本也。”后因以“顿戟”指动用干戈引起兵战。南齐书·高帝纪上:“入兵万乘之国,顿戟象魏之下。”
《漢語大詞典》:起旗
(1).举旗。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御教:“上御金装甲胄,登将坛幄殿,鸣角戒严。殿帅奏取圣旨,马步军整队成屯,以备教战。连三鼓,马军上马,步军起旗,枪分东西,为应敌之势。”
(2).竖起军旗。指起兵。《洪秀全演义》第十回:“且説 乌兰泰 已到了一天,扎营已定,却不见 洪秀全 动静,便向参谋 张奋扬 问计, 张奋扬 道:‘彼军起旗,本宜速进,今却不动,其中或者有诈,大人恐不宜轻举。’”
《漢語大詞典》:颜钩(顔鉤)
唐 颜杲卿 , 玄宗 时为 常山 太守。 天宝 十四年起兵讨 安禄山 ,次年为 史思明 所执,骂贼不屈, 安禄山 “缚之 天津桥 柱,节解以肉噉之,詈不絶,贼鉤断其舌,曰‘復能駡否?’ 杲卿 含胡而絶,年六十五。”见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杲卿。后因以“颜鉤”为忠烈不屈的典故。 元 吴师道 《吴礼部诗话》:“身北冠自南,血碧心肯化。 颜 鉤凛忠劲, 杜 诗蔚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