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42,分70页显示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贵礼
贵宅
要贵
鱼贵
贵居
贵女
贵品
贵体
贵勇
贵纸
履贵
倨贵
儒贵
薪贵
贵治
《骈字类编》:贵礼(贵礼)
礼记啐酒成礼也于席末言是席之正非专为饮食也此所以贵礼而贱财也
《漢語大詞典》:贵宅(貴宅)
(1).贵家大宅,显贵之家。 唐 元稹 《山竹枝》诗:“贵宅安危步,难将混俗材。” 明 李日华 《南西厢记·北堂负约》:“老身多赠先生金帛,别选豪门贵宅之女,岂不美哉。” 清 陈维嵩 《征淮安张鞠存年伯双寿诗文启》:“綉戟高甍,铜街贵宅。”
(2).敬称他人的家或住宅。《水浒传》第四五回:“ 海闍黎 道:‘妹子休笑话,怎生比得贵宅上。’” 明 徐渭 《雌木兰》第二出:“ 花大爷 !且喜到贵宅了,俺二人就告辞家去。” 明 吴炳 《绿牡丹·访俊》:“相公家世,老身尽知,但不知相公贵宅还有何人?可曾娶过夫人了?”
《漢語大詞典》:要贵(要貴)
犹显贵,权贵。隋书·酷吏传·厍狄士文:“ 士文 谓人曰:‘我向法深,不能窥候要贵,必死此官矣。’及下车,执法严正,不避贵戚,宾客莫敢至门,人多怨望。”
分類:显贵权贵
《骈字类编》:鱼贵(鱼贵)
三国志注任嘏乐安博昌人年十四始学疑不再问三年中诵五经皆究其义兼包群言无不总览于是学者号之神童遂遇荒乱家贫卖鱼会官税鱼鱼贵数倍嘏取直如常
《漢語大詞典》:贵居(貴居)
对他人家宅的敬称。《平妖传》第十回:“ 蛋子和尚 道:‘如今我説了,你也不信,贵居去此不远,列位休散了,大家去做个证见。’众人道:‘ 邢大哥 莫慌,既然同到宅上,自然有个分晓。’”
见“ 贵倨 ”。
《漢語大詞典》:贵倨(貴倨)
(1).亦作“ 贵踞 ”。尊贵倨傲。史记·酷吏列传:“ 郅都 迁为中尉。丞相 条侯 至贵倨也,而 都 揖丞相。”汉书·酷吏传·郅都引此文作“贵居”, 颜师古 注:“居,怠傲,读与倨同。”北史·文苑传·虞绰:“ 绰 恃才任气,无所降下……时礼部尚书 杨玄感 称其贵踞,虚己礼之,与结布衣之友。”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兵部·项襄毅占寇:“是时御史之体未甚贵倨, 彭 以刑侍奉使,初未兼宪职,尚以属吏待巡按如此。” 瞿秋白 《赤都心史》十六:“室中间站着一半老的徐娘,眉宇间隐隐还含贵倨之态,却往来招呼顾客。”
(2).尊贵者。 明 赵南星 《明罗母何孺人墓碑》:“ 何 起於微, 伯符 之母,克事贵倨,疏逖不怨。” 明 汤显祖 《〈调象庵集〉序》:“而心目太明,神骨太峻,於贵倨无所可下,於夷伍无所可偕。”
《骈字类编》:贵女(贵女)
晋书林一国传贵女贱妇先聘婿
《國語辭典》:贵品(貴品)  拼音:guì pǐn
1.尊贵的品貌。《幼学琼林。卷二。身体类》:「周公反握,作兴周之相,重耳骈胁,为霸晋之君,此皆古圣之英姿,不凡之贵品。」
2.贵重的物品。如:「她家里有钱,使用的东西都是贵品。」
《國語辭典》:贵体(貴體)  拼音:guì tǐ
敬称他人的身体。《三国演义》第四九回:「连日不晤君颜,何期贵体不安!」
《骈字类编》:贵勇(贵勇)
赵良器 冠赋 备鹖所以贵勇,加蝉所以贵清。
《漢語大詞典》:贵纸(貴紙)
指文章写得精采,因而人们争相传写,纸为之贵。 宋 欧阳修 《回贺集贤韩学士启》:“果膺帝柬,入耀书林,给札挥毫,耸如墙而骇目;奏篇称善,喧贵纸以传都。”参见“ 洛阳纸贵 ”。
《國語辭典》:洛阳纸贵(洛陽紙貴)  拼音:luò yáng zhǐ guì
晋代左思写成〈三都赋〉后,时人竞相传写,使洛阳的纸价上涨而昂贵。典出《晋书。卷九二。文苑传。左思传》。后比喻著作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孽海花》第二回:「即如写字的莫友芝,画画的汤埙伯,非不洛阳纸贵,名震一时,总嫌带著江湖气。」
《漢語大詞典》:履贵(履貴)
置身显贵。晋书·陆机陆云传论:“然则荣利人之所贪,祸辱人之所恶,故居安保名,则君子处焉;冒危履贵,则哲士去焉。”
分類:置身显贵
《漢語大詞典》:倨贵(倨貴)
傲慢矜贵。 晋 潘岳 《西征赋》:“轻 棘 霸 之儿戏,重 条侯 之倨贵。”
分類:傲慢
《漢語大詞典》:儒贵(儒貴)
为世所重的名儒。魏书·元匡传:“ 匡 宗室贤亮,留心既久,可令更集儒贵,以时验决。必务权衡得衷,令寸籥不舛。”
分類:名儒
《韵府拾遗 未韵》:薪贵(薪贵)
战国策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漢語大詞典》:贵治(貴治)
旧时敬称他人所管辖的地区。 明 汤显祖 《与吴葵台书》:“贵治文学 晏有声 ,能以諫议自通;孝廉 王德新 ,能以文章自见。”儒林外史第二三回:“ 董知县 道:‘倒没甚么事。只有个做诗的朋友住在贵治,叫做 牛布衣 ,老寅臺青目一二,足感盛情。’” 蔡锷 《致河内法国总督书》:“前年卸职入都,取道贵治,馆驛延接,待以殊礼,私衷铭感,常不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