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窜贬(竄貶)
贬谪;放逐。宋史·徽宗纪四:“ 陈过庭 、 张汝霖 以乞罢御前使唤及岁进花果,为 王黼 所劾,并窜贬。”
分類:贬谪放逐
《漢語大詞典》:迁贬(遷貶)
谓官员被降职并流放。 唐 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念远缘迁贬,惊时为别离。”
《漢語大詞典》:贬放(貶放)
贬官流放。 宋 范仲淹 《让观察使第一表》:“屡经贬放,亦已塞朝廷之薄责矣。” 宋 范仲淹 《与谢安定屯田书》之二:“某念入朝已来,思报人主,言事太急,贬放非一。”
分類:贬官流放
《漢語大詞典》:贬异(貶異)
(1).犹贬斥。周书·柳霞传:“ 霞 导民务先以德,再三不用命者,乃微加贬异,示之耻而已。”
(2).贬斥异端。 宋 梅尧臣 《依韵和酬韩仲文昆季联句》:“终日欣博约,贬异正则扶。” 宋 欧阳修 《郑荀改名序》:“ 荀卿子 独用之言,贬异扶正,著书以非诸子。”
分類:贬斥异端
《國語辭典》:谪贬(謫貶)  拼音:zhé biǎn
古代官员获罪,降级调职。《初刻拍案惊奇》卷五:「谪贬张镐为扆州司户,即日就行!」
《漢語大詞典》:贬笔(貶筆)
指曲折而意含贬抑的文字。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一六:“两种情怀俱可谅,《阳秋》贬笔未宜多。”参见“ 春秋笔法 ”。
《國語辭典》:春秋笔法(春秋筆法)  拼音:chūn qiū bǐ fǎ
孔子作《春秋》,常以一字一语寓褒贬之义。故后世称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寓「春秋笔法」。如:「这篇文章并没有春秋笔法,只是记录事实而已。」
《漢語大詞典》:贬夺(貶奪)
谓对某种主张加以批评并使之改变。晋书·庾纯传:“而后将军 眅 ( 荀眅 )敢以私议贬夺公论,抗言矫情,诬罔朝廷,宜加贬黜。”南史·徐勉传:“射策甲科,起家王国侍郎,补太学博士。时每有议定, 勉 理证明允,莫能贬夺,同官咸取则焉。”
分類:主张批评
《漢語大詞典》:贬废(貶廢)
贬官免职。晋书·陈寿传:“司空 张华 爱其才,以 寿 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 阳平 令。” 唐 柳宗元 《吏商》:“身败禄敚,大者死,次贬废,小者恶,终不遂。” 宋 范仲淹 《述梦》诗序:“ 刘 与 柳宗元 、 吕温 数人,坐 王叔文 党,贬废不用。”
分類:贬官免职
《漢語大詞典》:贬累(貶累)
谓因罪而贬黜。资治通鉴·唐则天后长安四年:“比来所遣外任,多是贬累之人,风俗不澄,寔由於此。” 胡三省 注:“累,力瑞翻,罪累也。”
分類:贬黜
《漢語大詞典》:贬议(貶議)
不好的评价和议论。后汉书·党锢传序:“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屣履到门。”晋书·陈寿传:“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 明 姚福 青溪暇笔:“昔 汉文帝 罪 薄昭 ,虽当后世,犹有贬议,况无罪乎!”
《漢語大詞典》:诛贬(誅貶)
贬责。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记与戴东原论修志:“笔削之例至严,极於春秋;其所诛贬,极於乱臣贼子。”
分類:贬责
《韵府拾遗 俭韵》:致贬(致贬)
宋书武三王传:遵正之首,请以爵先,致贬之端,宜从戚始。
《漢語大詞典》:惩贬(懲貶)
给予降职处分。新唐书·卢怀慎传:“窃见内外官有賕餉狼藉,劓剥蒸人,虽坐流黜,俄而迁復,还为牧宰,任以 江 、 淮 、 岭 、磧,粗示惩贬,内怀自弃,徇货掊貲,讫无悛心。”
《漢語大詞典》:贬身(貶身)
降低自己的身分。三国志·魏志·文帝纪:“﹝ 仲尼 ﹞欲屈己以存道,贬身以救世。” 宋 朱熹 《承事郎致仕潘公墓志铭》:“却埽耽书,贬身访道。”
《漢語大詞典》:贬职(貶職)
从较高的职位降到较低的职位。《杨家府演义·怀玉举家上太行》:“迨及 狄青 、 张茂 ,吾祖、吾父贬职削官。”
分類:贬职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