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府拾遗 质韵》:为质(为质)
礼记:。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疏:五味,谓酸苦、辛、咸,加之以滑与甘,为六和也。每月之首,各以其物为质。是十二月之食,还相为质也。论语:君子义以为质。
分类:为质
《漢語大詞典》:质文(質文)
(1).谓其资质具有文德。《国语·周语下》:“ 文王 质文,故天祚之以天下。” 韦昭 注:“质文,其质性有文德也。”《太平御览》卷四七六引《晋中兴书》:“﹝ 应詹 ﹞弱冠知名,太宰 何邵 见而称之曰:‘质文之士也。’”
(2).实质内容与外在形式。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杯》:“文著於质,质不居文,质文两备,然后其礼成。”
(3).质朴与华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櫽括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一:“《鐃歌》诸曲,勿便可解,勿遂不可解,须斟酌浅深质文之间。” 章炳麟 《文学说例》:“语言文字之繁简,从于社会之质文,岂不信哉。”
(2).实质内容与外在形式。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杯》:“文著於质,质不居文,质文两备,然后其礼成。”
(3).质朴与华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櫽括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一:“《鐃歌》诸曲,勿便可解,勿遂不可解,须斟酌浅深质文之间。” 章炳麟 《文学说例》:“语言文字之繁简,从于社会之质文,岂不信哉。”
《國語辭典》:形质(形質) 拼音:xíng zhí
1.躯体、身体。唐。刘禹锡〈祭柳员外文〉:「意君所死,乃形质耳。魂气何托,听予哀辞。」《红楼梦》第一一九回:「既能知道了,喜欢了,便不见也和见了的一样。只不过隔了形质,并非隔了神气啊。」
2.形体与本质,外貌与内涵。《晋书。卷一○三。刘曜载记》:「自以形质异众,恐不容于世,隐迹管涔山,以琴书为事。」
3.哲学上指形式与质料,为构成事物本质的二种元素。形式是构成事物类别的决定因素,质料是事物变化的主体。此理论由亚里斯多德首创,经士林哲学继续完成。
2.形体与本质,外貌与内涵。《晋书。卷一○三。刘曜载记》:「自以形质异众,恐不容于世,隐迹管涔山,以琴书为事。」
3.哲学上指形式与质料,为构成事物本质的二种元素。形式是构成事物类别的决定因素,质料是事物变化的主体。此理论由亚里斯多德首创,经士林哲学继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