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太宗贞观时人。天台山国清寺丰干禅师游松径,见一十余岁儿童,遂引至寺,付库院。经三纪,令知食堂。与寒山友,状类颠狂。闾丘胤出守台州,入寺见寒山、拾得二人,拜之,二人连臂走出,沈迹无所。胤复往寒岩谒问,便缩入岩穴中入灭。寻其遗物,唯于林间并村墅屋壁得诗三百余篇。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诗僧。字里不详。与丰干、寒山同时,约于玄宗至代宗间在世。旧说为太宗贞观间人,实误。据云数岁时被遗弃赤城道旁,为台州(今浙江临海)国清寺僧丰干拾归,就养于寺中,遂以拾得为名。后为国清寺苦行僧。与寒山友善,二人交谈,听者多不能解。或传其为菩萨应身,时人尊为贤士。《宋高僧传》卷一九、《景德传灯录》卷二七有传。喜作诗,多宣扬佛教义理,以劝谕世人,亦有吟咏山林风景及隐逸情趣之作。诗风浅显通俗,与寒山诗风相似。其诗由僧道翘编次为1卷,共50余首,附收于《寒山子诗集》之末。今人钱学烈有《寒山拾得诗校评》。《全唐诗》存诗1卷。《宗镜录》中另存其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汇评
拾得,生卒年不详,本为赤城(在今浙江天台境)孤儿,天台国清寺僧丰干漫步赤城道上,拾而养之,故名拾得,旧传贞观时人,据近人考证,约玄宗时在世。与寒山为友,亦能诗。后人辑寒山集,附其诗于集中。《全唐诗》编诗一卷。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拾得者。封干禅师先是偶山行至赤城道侧。仍闻儿啼遂寻之见一子可数岁已来。初谓牧牛之竖。委问端倪云。无舍孤弃于此。封干携至国清寺付与典座僧。或人来认必可还之。后沙门灵熠摄受之令知食堂香灯。忽于一日见其登座与像对槃而餐。复呼憍陈如曰小果声闻。傍若无人执箸大笑。僧乃驱之。灵熠咨尊宿等罢其堂任。且令厨内涤器。洗濯才毕澄滤食滓。以筒盛之。寒山来必负而去。又护伽蓝神庙每日僧厨下食。为乌鸟所取狼藉。拾得以杖扑土偶三二下骂曰。汝食不能护。安护伽蓝乎。是夕神附梦与阖寺僧曰。拾得打我。明日诸僧说梦符同。一寺纷然始知非常人也。时牒申州县。郡符下云。贤士隐遁菩萨应身。宜用旌之。号拾得为贤士。又于寺庄牧牛。歌咏呼天。当其寺僧布萨时。拾得驱牛至僧集堂前倚门抚掌。大笑曰。悠悠者聚头。时持律首座咄曰。风人何以喧碍说戒。拾得曰。我不放牛也。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拾得各呼亡僧法号。牛各应声而过。举众错愕。咸思改往修来感菩萨垂迹度脱。时道翘纂录寒山文句。于寺土地神庙壁。见拾得偈词。附寒山集中。
神僧传·卷第六
拾得者。丰干禅师偶山行至赤城道侧。闻儿啼。遂寻之见一子可数岁。初谓牧牛之竖。委问端倪云。无舍孤弃于此。丰干携至国清寺。付与典座僧曰。或人来认可还之。后沙门灵熠摄受之令知食堂香灯。忽于一日见其登座与像对盘而餐。复呼憍陈如曰。小果声闻。傍若无人执箸大笑。僧乃驱之。灵熠咨尊宿等罢其堂任。且令厨内涤器。洗濯才毕澄滤食滓。以筒盛之。寒山来必负而去。又护伽蓝神庙每日僧厨下食。为乌鸟所取狼藉。拾得以杖扑土偶三二下骂曰。汝食不能护。安护伽蓝乎。是夕神附梦与阖寺僧曰。拾得打我。明日诸僧说梦符同。一寺纷然始知非常人也。时牒申州县。郡符下云。贤士隐道菩萨应身。宜用旌之。号拾得为贤士。又于寺庄牧牛。歌咏呼天。当其寺僧布萨时。拾驱牛至僧集堂前。倚门抚掌大笑曰。悠悠者聚头。时持律首座咄曰。风人何以喧碍说戒。拾得曰。我不放牛也。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拾得各呼亡僧法号。牛各应声而过。举众错愕。咸思改往修来。感菩萨垂迹度脱。时道翘纂录寒山文句。于寺土地神庙壁。见拾得偈词。附寒山集中。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丰干禅师。先是偶山行。至赤城道侧。闻儿啼。遂寻之。见一子可数岁已来。初谓牧牛之竖。委问端倪。云无舍孤弃。丰干携至国清寺。付与典座僧。或人来认。必可还之。后沙门灵熠摄受之。令知食堂香灯。忽于一旦。见其登座与像对槃而餐。复呼憍陈如曰。小果声闻。傍若无人。执箸大笑。僧乃驱之。灵熠咨尊宿等。罢其堂任。且令厨内涤器。洗濯才毕。澄滤食滓。以筒盛滓。俾寒山来负去。又护伽蓝神庙。每日僧厨下食。为乌鸟所取。狼藉拾得以杖朴土偶。三二下。骂曰。汝食不能护。安护伽蓝乎。是夕神附梦与阖寺僧曰。拾得打我。明日诸僧说梦符同。一寺纷然。始知非常人也。时牒中州县郡。符下云。贤士隐遁。菩萨应身。宜用旌之。号拾得为贤士。又于寺庄牧牛。歌咏呼天。当其寺僧布萨时。拾得驱牛。至僧集堂前。倚门抚掌大笑曰。悠悠者聚头。时持律首座咄曰。风人何以喧碍说戒。拾得曰。我不放牛也。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拾得各。呼亡僧法号。牛各应声而过。举众错愕。咸思改往修来。感菩萨垂迹度脱。时道翘纂录寒山文句。于寺土地神庙壁。见拾得偈词。附寒山集中。

作品评论

王舟瑶《跋寒山子诗集》
(寒山诗)云:“一为书剑客,三遇圣明君。东守文不赏,西征武不勋。学文兼学武,学武兼学文。今日既老矣,馀生不足云。”拾得诗云:“少年学书剑,叱驭到京州。闻伐匈奴尽,娑婆无处游。归来翠岩下,席草枕清流。”则二人固挟文武材,有意世用,不得志而逃于禅也。其诗近偈语为多。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道士。懿宗咸通以前在世。曾至鄂州,谒观察使皇甫大夫,自称贤士,傲然向竹吟诗。皇甫以名利试之,乃立脱道服,以青衿相见,礼度甚恭。生平事迹见《云溪友议》卷下。《全唐诗》存诗1首。
《国语辞典》:法家拂士  拼音:fǎ jiā bì shì
世代为官,谨守法度的臣子和辅助君王的贤士。《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语辞典》:朝歌鼓刀  拼音:zhāo gē gǔ dāo
比喻贤士未受赏识任用。参见「屠牛朝歌」条。唐。李白〈鞠歌行〉:「朝歌鼓刀叟,虎变磻溪中,一举钓六合,遂荒营丘东。」
《国语辞典》:济济多士(济济多士)  拼音:jǐ jǐ duō shì
原指众多的贤士、百官。后泛指人才众多。如:「我们公司的企划部济济多士,个个都是能独当一面的人才。」《诗经。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陈书。卷一六。列传。蔡景历》:「抑又闻之,战国将相,咸推引宾游,中代岳牧,并盛延僚友,济济多士,所以成将军之贵。」
《漢語大詞典》:郭隗请始(郭隗請始)
战国策·燕策一: 燕昭王 欲招贤士,以报 齐 仇。往见 郭隗 。 隗 曰:“今王诚欲致士,请先从 隗 始。”后因以“郭隗请始”为贤良之士自荐的典故。 吕志伊 《国会问题之真象》:“盖其上请愿书之代表,因政府欲以各省国会请愿之代表为资政院议员或顾问,於是皆纷纷而 毛遂 自荐, 郭隗 请始。”
《國語辭典》:爱人好士(愛人好士)  拼音:ài rén hào shì
爱惜人才、贤士。《三国志。卷三二。蜀书。先主备传》:「圣姿硕茂,神武在躬,仁覆积德,爱人好士,是以四方归心焉。」也作「爱才好士」。
《國語辭典》:爱才好士(愛才好士)  拼音:ài cái hào shì
愛惜人才、賢士。《晉書。卷九九。殷仲文傳》:「劉毅愛才好士,深相禮接,臨當之郡,游宴彌日。」也作「愛人好士」。
《國語辭典》:称贤荐能(稱賢薦能)  拼音:chēng xián jiàn néng
推荐贤能才俊。唐。白居易〈有唐善人墓碑铭〉:「接士多可而有别,称贤荐能,未尝倦。」
《國語辭典》:求贤下士(求賢下士)  拼音:qiú xián xià shì
招求贤能,礼遇才士。明。陈汝元《金莲记》第七出:「每劝圣上诚意正心,求贤下士,圣上为之改容。」《隋唐演义》第八二回:「乞陛下特恩,赐以冠带,更使一朝臣往宣,乃见圣主求贤下士之至意。」也作「求贤用士」。
《漢語大詞典》:倨贤(倨賢)
傲慢地对待贤士。 唐 韩液 《公孙弘开东阁赋》:“爰符礼以为食,不倨贤而恃势。”
《漢語大詞典》:进贤兴功(進賢興功)
谓荐举贤士功臣。周礼·夏官·大司马:“进贤兴功,以作邦国。” 贾公彦 疏:“以臣有贤有功举之与官,则起邦国之内劝善乐业之心,使不惰废善业也。”
贤士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在家之菩萨。思益经一曰:「跋陀婆罗等十六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