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74
词典
2
分类词汇
72
共72,分5页显示
上一页
1
1
2
3
4
5
3
4
5
下一页
分类词汇
(续上)
载重
偏劳
赪肩
空身
轻松
口累
重担
减税
民负
过任
贻累
私累
包袱
偏累
主体
《國語辭典》:
载重(載重)
拼音:
zài zhòng
负荷重量。如:「这部车载重多少?」
分類:
载重
交通工具
负担
重量
《國語辭典》:
偏劳(偏勞)
拼音:
piān láo
请人帮忙的客套话。如:「这事就请你多偏劳了。」
分類:
负担
帮忙
特别
人代
代作
作事
客气话
《漢語大詞典》:
赪肩(赬肩)
肩头因负担重物而发红。 清 王梦篆
《粜官米》
诗:“赤脚赬肩日力穷,斸薺作羹无粒食。”
分類:
负担
重物
发红
《國語辭典》:
空身
拼音:
kōng shēn
不携带物件。《三国演义》第五○回:「独云长不获一人一骑,空身回见玄德。」《初刻拍案惊奇》卷三:「每日午饭已毕,便空身走去山里寻几个獐鹿兽兔还家。」也作「罄身」。
分類:
空身
佛教语
光身
负担
独自
四大
钱财
一人
水火
假合
虚幻
不实
肉体
《國語辭典》:
轻松(輕鬆)
拼音:
qīng sōng
1.轻快舒适。《儒林外史》第十六回:「他父亲匡太公在房里已听见儿子回来了,登时那病就轻松些。」《文明小史》第三十八回:「且说钱县尊送出教士,顿觉卸下千斤重担,身上轻松了许多。」
2.放松。《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狱中罪人,皆不良之辈,若轻松了他,倘有不测,受累不浅!」
分類:
轻松
轻易
轻软
放松
松散
管束
方便
负担
不严
不紧
紧张
《漢語大詞典》:
口累
(1).家眷;家口。
《
宋书·毛脩之传
》
:“ 譙纵 由此送 脩之 父、伯及中表丧,口累并得俱还。”
《
北史·吐谷浑传
》
:“后 度易侯 伐 宕昌 ,詔让之,赐锦綵一百二十匹,喻令悛改;所掠 宕昌 口累,部送时还。” 宋
岳飞
《辞例赐银绢第三札子》
:“窃缘臣聚集口累,不至重大,逐月请俸,赡养有餘。”
(2).指生计,生活负担。 宋
叶适
《上孝宗皇帝札子》
:“今食钱自日一百以上,家小口累仰给於官,国力不供,而常有饥寒之色,是以兵为民也。” 宋
叶适
《除太府卿淮东总领谢表》
:“口累日重者近忧而已,兵民俱困则远患若何?”
分類:
家眷
生计
家口
负担
《國語辭典》:
重担(重擔)
拼音:
zhòng dàn
沉重的担子。比喻繁重的责任。《文明小史》第二三回:「倘有一差两误,将来回去,柳升当不起这个重担。」也作「重负」。
分類:
重担
沉重
担子
精神
繁重
负担
《国语辞典》:
减税(减税)
拼音:
jiǎn shuì
政府降低税率以减轻租税负担的措施。
分类:
政府
降低
税率
减轻
租税
负担
措施
《國語辭典》:
民负(民負)
拼音:
mín fù
人民的负担。如:「减轻民负是政府该有的施政目标。」
分類:
人民
负担
《漢語大詞典》:
过任(過任)
(1).错误地任用人。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
:“上不过任,臣不能诬能。” 唐
杜正伦
《弹将军张瑾等文》
:“ 张瑾 拔跡行阵,素无才略,自归圣朝,总兵过任。”
(2).超过力所能及的负担。
《
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九
》
:“今之君,轻国而重乐,薄于民而厚于养,藉歛过量,使令过任。” 张纯一 校注:“竭民力而不休。” 晋
张华
《答何劭》
诗之二:“忝荷既过任,白日已西倾。”
分類:
超过
错误
力所能及
用人
负担
《漢語大詞典》:
贻累(貽累)
(1).留下负担、包袱。
《
旧唐书·列女传·樊彦琛妻魏氏
》
:“ 彦琛 答曰:‘死生常道,无所多恨。君宜勉励,养诸孤,使其成立。若相从而死,适足貽累,非吾所取也。’”
(2).指招致祸害。 明
王守仁
《禁革轻委职官》
:“抑且城池库狱,一有亏失,貽累匪轻。” 明 徐光启
《
农政全书
》
卷三:“人习步算,而赋均,异时虚粮貽累之弊尽汰。”
(3).连累;牵累。 清
蒲松龄
《
聊斋志异·锺生
》
:“但远方罪人,深恐貽累丈人。” 曹亚伯
《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
:“又恐貽累医院,酿成国际交涉,遂出院。”
分類:
留下
连累
招致
招致祸害
负担
祸害
牵累
包袱
《國語辭典》:
私累
拼音:
sī lěi
身家之累,家庭方面的负担。《南齐书。卷二二。豫章文献王传》:「臣私累不少,未知将来罢州之后,或当不能不试学营觅以自赡。」
分類:
私欲
牵累
个人
家庭
负担
《國語辭典》:
包袱
拼音:
bāo fú
1.用布包成,便于携带的行李。《红楼梦》第四二回:「这包袱里是两疋䌷子,年下做件衣裳穿。」《老残游记》第四回:「在两间堆破烂农器的一间屋子里,搜出了一个包袱,里头有七八件衣裳。」
2.比喻累赘或负担。如:「精神上的包袱。」
3.相声或快书等曲艺中所制造的笑料。
4.一种特制的纸包,内装纸钱等物,在佛前或坟前焚化。《红楼梦》第五八回:「外头去叫小厮们打了包袱,写上名姓去烧。」
分類:
曲艺
祭扫
包衣
曲艺术语
艺术
衣物
物用
负担
焚化
相声
包裹
笑料
包袱
《漢語大詞典》:
偏累
谓负担不均衡,不公平。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编审·编审馀论》
:“编审之例五年一届。盖五年中,田土不无别售,人丁不无消长;所以编次而审定之,要使粮无偏累,丁有均齐也。”
分類:
负担
不均
均衡
不公
公平
《國語辭典》:
主体(主體)
拼音:
zhǔ tǐ
1.事物中的主要部分。如:「学生为学校的主体。」
2.哲学上指有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个体。
3.法律上使用行为主体或权利主体等用语,权利主体指可以享受权利、负担义务的个体。例如:《民法》上的自然人或法人。
分類:
主体
哲学
法学
统治
治地
民法
地位
法中
客体
中指
享受
权利
负担
义务
体有
认识
公民
实践
法人
能力
帝王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