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谬误(謬誤)  拼音:miù wù
1.错误。《三国志。卷四一。蜀书。向朗传》:「犹手自校书,刊定谬误,积聚篇卷,于时最多。」
2.语言运用或心理臆测的疏失。也作「悖误」。
《国语辞典》:谬误百出(谬误百出)  拼音:miù wù bǎi chū
极多错误。如:「这分报告谬误百出,请再写一遍。」
分类:错误
《國語辭典》:乖舛  拼音:guāi chuǎn
1.不齐。晋。潘岳西征赋〉:「人度量之乖舛,何相越之辽迥。」
2.谬误、差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至于文字,忽不经怀,己身姓名,或多乖舛,纵得不误,亦未知所由。」《明史。卷二一九。张四维列传》:「而文武诸臣,不达朝廷励精本意,务为促急烦碎,致徵敛无艺,政令乖舛,中外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3.不顺利。唐。陈子昂为苏令本与岑内史启〉:「虽命途乖舛,良或甘心。」
《漢語大詞典》:乖错(乖錯)
(1).谬误。 汉 王充 论衡·薄葬:“术用乖错,首尾相违,故以为非。” 唐 柳宗元 《辩列子》:“ 刘向 古称博极羣书,然其録列子,独曰 郑穆公 时人……何乖错至如是?”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刘向叙列子:“余以中垒博极群书,不应乖错至是。”
(2).混乱;错乱。《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夫威柄不专,则其事乖错,如昔 张耳 陈餘 ,非不敦睦,至於秉势,自还相贼,乃事理使然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谷水:“ 平王 东迁,文字乖错。”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嗤鄙·衍圣公:“但其举动乖错,似得心疾。有持物欲售者,过其门必强纳之,索价即痛殴。”
(3).违背。晋书·乐志上:“光禄大夫 荀勖 以 杜夔 所制律吕,校太乐、总章、鼓吹八音,与律吕乖错。” 宋 王安石 《冲卿席上得作字》诗:“君恩忽推徙,所望颇乖错。”
《漢語大詞典》:违谬(違謬)
过失;谬误。 晋 葛洪 抱朴子·良规:“君有违谬,据理正諫,战战兢兢,不忘恭敬。”南史·顾琛传:“ 吴县 令 张闓 坐居母丧无礼,下廷尉, 钱唐 令 沈文秀 判劾违谬,应坐被弹。”清史稿·傅喇塔传:“臣奉 康亲王 檄催,心思皇惑,语言违谬。”
分類:过失谬误
《漢語大詞典》:失谬(失謬)
差错;谬误。韩非子·八奸:“功劳之臣不论,官职之迁失谬。”《艺文类聚》卷七四引 汉 应瑒 《奕势》:“时或失谬,收奔摄北,还自保固,完聚补塞。”
分類:差错谬误
《漢語大詞典》:违舛(違舛)
谬误;差错。宋书·刘穆之传:“ 司马元显 政令违舛, 桓玄 科条繁密。 穆之 斟酌时宜,随方矫正。”《隋书·律历志下》:“但因人成事,非其实録,就而讨论,违舛甚众。”新唐书·萧瑀传:“ 隋 季内史詔敕多违舛,百司不知所承。今朝廷初基,所以安危者繫号令。比承一詔,必覆审,使先后不谬,始得下,此所以稽留也。”
分類:谬误差错
《漢語大詞典》:疵谬(疵謬)
差错;谬误。 清 戴名世 《〈四书朱子大全〉序》:“近日 平湖 陆氏 、 长州 汪氏 为之抉摘其疵谬,以告於世。” 林纾 《译〈孝女耐儿传〉序》:“予不审西文,其勉强厠身於译界者,恃二三君子为余口述其词,余耳受而手追之……得文字六千言,其间疵谬百出。” 郭沫若 《蜩螗集·〈满江红〉词小引》:“ 宁乡 鲁君 实先 近成《驳议》一书,标举七事纠斥之,曰体例未精,曰校刊未善……曰立説疵谬。”
分類:差错谬误
《漢語大詞典》:爽缪(爽繆)
谬误。 宋 秦观 《官制下》:“乖违之条,爽繆之目,至不可胜数。”
分類:谬误
《漢語大詞典》:诖谬(詿謬)
谬误。 宋 宋祁 《谢复侍读学士表》:“左符待罪,方儆常箴,中制疏恩,遽还近职。祓前尤之詿谬,艷来宠之便蕃,抚已衔荣,无颜容愧。”
分類:谬误
《漢語大詞典》:乖伪(乖僞)
谬误。 明 杨慎 丹铅续录·春秋:“晦朔天之所有,取朔弃晦,乖伪之深者。”
分類:谬误
《國語辭典》:订正(訂正)  拼音:dìng zhèng
校订改正。《晋书。卷七五。荀崧传》:「其书文清义约,诸所发明,或是左氏、公羊所不载,亦足有所订正。」
《國語辭典》:辨正  拼音:biàn zhèng
辨明是非,改正谬误。如:「这篇作文的错字连篇,非得一一辨正不可。」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论说》:「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追于无形。」《隋书。卷二。高祖纪下》:「自晋氏播迁,兵戈不息,雅乐流散,年代已多,四方未一,无由辨正。」
《國語辭典》:举正(舉正)  拼音:jǔ zhèng
1.设立至正的标准。《左传。文公元年》:「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馀于终。」
2.检举纠正。《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既不奏闻,又无举正。」
《漢語大詞典》:迷误(迷誤)
亦作“ 迷悮 ”。
(1).迷惑谬误。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 渊 遣使南通 孙权 ,往来赂遗”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既不欲劳动干戈,远涉大川,费役如彼,又悼边陲遗餘黎民,迷误如此。” 唐 骆宾王 《和道士闺情诗启》:“类西 秦 之镜,照彻心灵;同南指之车,导引迷悮。” 宋 王禹偁 《谢赐御制逍遥咏秘藏诠表》:“足可以指迷悮於羣生,扇穆清於四海。” 孙中山 《行易知难·知行总论》:“欲使后知后觉者,了然於向来之迷误,而翻然改图。”
(2).使迷惑;贻误。 汉 焦赣 《易林·损之谦》:“闇昧冥语,转相迷误。”资治通鉴·晋惠帝永宁元年:“逆臣 孙秀 ,迷误 赵王 ,当共诛讨。” 明 袁宗道 《论文下》:“其持论大谬,迷误后学,有不容不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