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谣言(謠言)  拼音:yáo yán
民间流传的歌谣。《后汉书。卷三一。郭仍等传。赞曰》:「诗守南楚,民作谣言。」《三国演义》第三五回:「公闻荆襄诸郡小儿谣言乎?其谣曰:『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到头天命有所归,泥中蟠龙向天飞。』」
《國語辭典》:谣言(謠言)  拼音:yáo yan
虚构不实的传闻。《老残游记二编》第五回:「既说都是虚诳,不用说就是我造的谣言了。」《文明小史》第四三回:「也不瞧得那里来的谣言,一回说,两江制台某天某天杀了十八个维新党。」
《漢語大詞典》:举谣言(舉謡言)
汉 代,朝臣为了解民风民意而搜集民间谣谚等返奏朝廷,谓之:“举謡言”。 汉 应劭 《汉官仪》卷上:“三公听採长史臧否,人所疾苦。还,条奏之,是为举謡言也。”后汉书·党锢传·范滂:“后詔三府掾属举謡言, 滂 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餘人。”
《国语辞典》: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智者)  拼音:yáo yan zhǐ yú zhì zhě
(谚语)明睿的人能判定是非,不轻信口耳转述毫无根据的传闻。如:「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大家不要再相信那些恶意中伤的小道消息了吧!」
《国语辞典》:谣言纷飞(谣言纷飞)  拼音:yáo yan fēn fēi
假消息四处散布。如:「市场上一阵错愕,面对谣言纷飞的情况谁也弄不清真相。」
《国语辞典》:谣言惑众(谣言惑众)  拼音:yáo yan huò zhòng
以诡诈的话迷惑群众。如:「间谍最擅长以谣言惑众,煽动人心。」也作「讹言惑众」。
《漢語大詞典》:黑风(黑風)
(1).暴风;狂风。《魏书·元叉传》:“ 元叉 本名 夜叉 ,弟 罗 实名 罗刹 ,夜叉、罗刹,此鬼食人,非遇黑风,事同飘堕。” 唐 杜牧 《大雨行》:“东垠黑风驾海水,海水卷上天中央。”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六章:“迨余等将睡,忽而黑风暴雨遽作。”
(2).妖风;歪风。 柳青 《狠透铁》:“一股黑风笼罩了小小的 水渠村 ,从一九四九年解放起一直奔波到高级合作化的共产党员,在村里没威信了。” 刘亚舟 《幸运儿》第三部十二:“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黑风,飞沙走石地刮起来。”
(3).谣言。 华山 《远航集·头顶露青天》:“黑风三天松,两天紧,苦主们好不着急。”
《國語辭典》:空气(空氣)  拼音:kōng qì
1.包围地球表面的气体。主要成分是氮和氧,还有极少量的氦、氖、氩、氪等惰性元素和水蒸气、二氧化碳、微生物、杂质等。
2.气氛、环境情形。如:「经过昨日的群架事件后,校园里的空气显得相当凝重。」
3.不确实的讯息或舆论。如:「这只是空气而已,不要紧张。」
《漢語大詞典》:空声(空聲)
(1).虚名。三国志·魏志·王脩传“百姓称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孤惧有此空声冒实,淫鼃乱耳。”
(2).谣言。宋书·沈攸之传:“若 钱溪 实败,万人中应有逃亡得还者,必是彼战失利,唱空声以惑众耳。”
分類:虚名谣言
《漢語大詞典》:游声(遊聲)
虚浮的名声。《晋书·儒林传·徐邈》:“日昃省览,庶事无滞,则吏慎其负而人听不惑,岂须邑至里诣,饰其游声哉!”
流言;谣言。魏书·前废帝广陵王纪:“ 永安 末,有白 庄帝 者,言王不语将有异图;民间游声,又云有天子之气。”
《漢語大詞典》:讹语(訛語)
谣言。 明沈鲸《双珠记·北斗化僧》:“绕迴廊清荫参差,见碧树堂深流水,笑痴儿騃女,流传讹语,尽道秋惊凤律。”
分類:谣言
《漢語大詞典》:音谣(音謡)
犹谣言。《魏书·李彪传》:“直绳之官,人所忌疾,风谤之际,易生音謡。”
分類:谣言
《漢語大詞典》:谣喙
犹谣言。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日来謡喙繁兴,人心震动,情形危迫。”参见“ 謡言 ”。
分類:谣言
《國語辭典》:谣言(謠言)  拼音:yáo yán
民间流传的歌谣。《后汉书。卷三一。郭仍等传。赞曰》:「诗守南楚,民作谣言。」《三国演义》第三五回:「公闻荆襄诸郡小儿谣言乎?其谣曰:『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到头天命有所归,泥中蟠龙向天飞。』」
《國語辭典》:谣言(謠言)  拼音:yáo yan
虚构不实的传闻。《老残游记二编》第五回:「既说都是虚诳,不用说就是我造的谣言了。」《文明小史》第四三回:「也不瞧得那里来的谣言,一回说,两江制台某天某天杀了十八个维新党。」
《国语辞典》:风里语(风里语)  拼音:fēng lǐ yǔ
谣言。如:「你听到的那些话,请不要当真,因都是些风里语。」《金瓶梅》第一八回:「只听见过路人风里言风里语,多交头接耳,街谈巷议。」
分类:谣言
《國語辭典》:造作  拼音:zào zuò
1.制造、捏造。《三国志。卷八。魏书。张鲁传》:「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
2.故意做出的不自然举动。如:「矫揉造作。」
《漢語大詞典》:三至
(1).三条原则;三项法则。荀子·议兵:“所以不受命於主有三,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谓三至。” 杨倞 注:“至谓一守而不变。”大戴礼记·主言:“ 曾子 问:‘敢问何谓三至?’ 孔子 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説,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
(2).战国策·秦策二:“ 费 人有与 曾子 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 曾子 母曰:‘ 曾参 杀人。’ 曾子 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 曾参 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参 杀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后以“三至”谓谣言多次传播,也会产生影响。后汉书·班超传:“身非 曾参 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於当时矣。” 三国 魏 曹植 《当墙欲高行》:“谗言三至,慈母不亲。” 唐 元稹 《戒励风俗德音》:“语称訕上之非,律有慝名之禁,皆所以防三至之毁,重两造之明。” 明 张居正 《答司空雷古》:“幸逢英明之主,不揣绵力,欲一举而振之,乃以此致恨於羣小,流言不啻於三至矣。”
(3).谓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使敌困惫。管子·参患:“故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 石一参 今诠:“三至者,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彼来则我退,彼退则我往,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误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