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空声(空聲)
(1).虚名。《三国志·魏志·王脩传》“百姓称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孤惧有此空声冒实,淫鼃乱耳。”
(2).谣言。《宋书·沈攸之传》:“若 钱溪 实败,万人中应有逃亡得还者,必是彼战失利,唱空声以惑众耳。”
(2).谣言。《宋书·沈攸之传》:“若 钱溪 实败,万人中应有逃亡得还者,必是彼战失利,唱空声以惑众耳。”
《漢語大詞典》:游声(遊聲)
虚浮的名声。《晋书·儒林传·徐邈》:“日昃省览,庶事无滞,则吏慎其负而人听不惑,岂须邑至里诣,饰其游声哉!”
流言;谣言。《魏书·前废帝广陵王纪》:“ 永安 末,有白 庄帝 者,言王不语将有异图;民间游声,又云有天子之气。”
流言;谣言。《魏书·前废帝广陵王纪》:“ 永安 末,有白 庄帝 者,言王不语将有异图;民间游声,又云有天子之气。”
《漢語大詞典》:三至
(1).三条原则;三项法则。《荀子·议兵》:“所以不受命於主有三,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谓三至。” 杨倞 注:“至谓一守而不变。”《大戴礼记·主言》:“ 曾子 问:‘敢问何谓三至?’ 孔子 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説,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
(2).《战国策·秦策二》:“ 费 人有与 曾子 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 曾子 母曰:‘ 曾参 杀人。’ 曾子 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 曾参 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参 杀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后以“三至”谓谣言多次传播,也会产生影响。《后汉书·班超传》:“身非 曾参 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於当时矣。” 三国 魏 曹植 《当墙欲高行》:“谗言三至,慈母不亲。” 唐 元稹 《戒励风俗德音》:“语称訕上之非,律有慝名之禁,皆所以防三至之毁,重两造之明。” 明 张居正 《答司空雷古》:“幸逢英明之主,不揣绵力,欲一举而振之,乃以此致恨於羣小,流言不啻於三至矣。”
(3).谓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使敌困惫。《管子·参患》:“故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 石一参 今诠:“三至者,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彼来则我退,彼退则我往,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误之也。”
(2).《战国策·秦策二》:“ 费 人有与 曾子 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 曾子 母曰:‘ 曾参 杀人。’ 曾子 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 曾参 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参 杀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后以“三至”谓谣言多次传播,也会产生影响。《后汉书·班超传》:“身非 曾参 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於当时矣。” 三国 魏 曹植 《当墙欲高行》:“谗言三至,慈母不亲。” 唐 元稹 《戒励风俗德音》:“语称訕上之非,律有慝名之禁,皆所以防三至之毁,重两造之明。” 明 张居正 《答司空雷古》:“幸逢英明之主,不揣绵力,欲一举而振之,乃以此致恨於羣小,流言不啻於三至矣。”
(3).谓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使敌困惫。《管子·参患》:“故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 石一参 今诠:“三至者,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彼来则我退,彼退则我往,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误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