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骈字类编》:八谏(八谏)
舆地志:八谏水,在潞安府长治县南六十里,出八谏山下。相传赵括之将八谏,而括不从,后人因以名其水。
《漢語大詞典》:鄙谏(鄙諫)
谦称自己向对方的进言。 清 管同 《与某君书》:“足下前书所谓一言不智,旋纳鄙諫,未至如今所云。”
《漢語大詞典》:诚悬笔谏(誠懸筆諫)
指 唐 柳公权 以书法进谏 唐穆宗 事。 诚悬 , 公权 字。语本新唐书·柳公权传:“帝问 公权 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时帝荒纵,故 公权 及之。帝改容,悟其以笔諫也。” 宋 苏轼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诗之二:“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 诚悬 笔諫时。”
《國語辭典》:从谏如流(從諫如流)  拼音:cóng jiàn rú liú
形容人有雅量,能像水由高处顺流而下般接受别人的直言规劝。清。洪升《长生殿》第二出:「任人不二,委姚、宋于朝堂;从谏如流,列张、韩于省闼。」
《漢語大詞典》:答司马谏议书
散文篇名。北宋王安石作。司马谏议:即“司马光”,当时任右谏议大夫,曾写信指责作者的变法举措。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
《韵府拾遗 谏韵》:起谏(起谏)
南史谢晦传:帝于彭城大会,命纸笔赋诗,晦恐帝有失,起谏帝即代作曰:先荡临淄秽,却清河洛尘。华阳有逸骥,桃林无伏轮。于是群臣并作。
《分类字锦》:侍从台谏(侍从台谏)
谈苑》:庆历三年,天下所谓贤士大夫,必用于两府、侍从、台谏之官。宋之用人,于兹为盛。介作庆历圣德诗。
分类:偶字
《國語辭典》:饰非拒谏(飾非拒諫)  拼音:shì fēi jù jiàn
不能接受他人善意的规劝,反而极力巧言的掩饰过错。《周书。卷七。宣帝纪》:「好自矜夸,饰非拒谏。」《旧唐书。卷七五。张玄素传》:「从善如流,尚恐不逮;饰非拒谏,必招败损。」也作「拒谏饰非」。
《漢語大詞典》:孰谏(孰諫)
谓尽力规劝。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諫。諫若不入……与其得罪於乡党州閭,寧孰諫。” 孔颖达 疏:“孰諫谓纯熟殷勤而諫,若物之成孰然。”
分類:尽力规劝
《漢語大詞典》:三谏之义(三諫之義)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 曹 , 曹羈 諫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 曹伯 曰:‘不可。’三諫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 何休 注引 孔子 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后以“三諫之义”指事君之正道。 汉 王充 论衡·程材:“案世间能建蹇蹇之节,成三諫之义,令将检身自勑,不敢邪曲者,率多儒生。”
《國語辭典》:拒谏饰非(拒諫飾非)  拼音:jù jiàn shì fēi
不能接受他人善意的规劝,反而极力巧言的掩饰过失。《荀子。成相》:「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拒谏饰非,驱忠立佞。」也作「饰非拒谏」。
《高级汉语词典》:距谏饰非
不听劝谏,掩饰过错
《漢語大詞典》:谏戒(諫戒)
劝谏告戒。宋书·何尚之传:“ 义真 与司徒 徐羡之 、尚书令 傅亮 等不协,每有不平之言。 尚之 諫戒,不纳。”
分類:劝谏告戒
《漢語大詞典》:谏沮(諫沮)
劝阻。 明 杨慎 《党籍碑》:“夫 司马光 与 王安石 所争者新法也。新法之行是,则諫沮新法者非。”《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回:“只因 申生 已立做世子,无故更变,恐羣臣不服,必然諫沮。”
分類:劝阻
《漢語大詞典》:谏珂(諫珂)
传说中的鸟名。 汉 刘向 说苑·辨物:“ 师旷 曰:‘东方有鸟名諫珂。其为鸟也,文身而朱足,憎鸟而爱狐。’” 明 杨慎 《凤赋》:“西有鳻雀,东有諫珂,北有定甲,南有锦驼。”
分類: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