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42,分6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调鹤
得调
调清
气调
调弄
调弄
调阴
徵调
徵调
调夫
更调
调用
调补
调治
三调
《漢語大詞典》:调鹤(調鶴)
驯良的白鹤。 清 王广心 《大梁行送林子》诗:“空梁夭矫堕盘龙,古柏阴森少调鹤。”
分類:驯良白鹤
《骈字类编》:得调(得调)
北齐书祖鸿勋传临淮王彧表荐鸿勋有文学宜试以一官敇除奉朝请人谓之曰临淮举卿便以得调竟不相谢恐非其宜鸿勋曰为国举才临淮之务祖鸿勋何事从而谢之
《分类字锦》:调清(调清)
白居易 弹秋思诗信意閒弹秋思时 调清声直韵疏迟,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
分类:
《漢語大詞典》:气调(氣調)
(1).气概,风度。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加以风神爽朗,气调清高,流化亲朋,善和纷諍。”《隋书·豆卢勣传》:“ 勣 器识优长,气调英远,总驭藩部,风化已行。” 唐 张鷟 游仙窟:“容貌似舅, 潘安仁 之外甥;气调如兄, 崔季珪 之小妹。” 清 侯方域 《书〈彭西园集〉后》:“少多读书,有气调。”
(2).气韵,才调。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
(3).语气声调。 老舍 《赵子曰》第四:“ 赵子曰 心中痛快多了,说话的气调锋利有趣了。”
《國語辭典》:调弄(調弄)  拼音:tiáo nòng
1.嘲笑戏弄。宋。蒋捷 洞仙歌。枝枝叶叶词:「枝枝叶叶,受东风调弄,便是莺穿也微动。」元。季子安〈粉蝶儿。这些时意懒心慵套。剔银灯〉曲:「俏冤家风流万种,他也待学七擒七纵,把我似勤儿般推磨相调弄。」
2.拨弄乐器。唐。方干 听段处士弹琴诗:「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二出》:「适来听得一派乐声,不知谁家调弄。」
《漢語大詞典》:调弄(調弄)
曲调和表演。 唐 崔令钦 教坊记·曲调本事:“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摇’……今则妇人为之,遂不呼‘郎中’但云‘阿叔子’;调弄又加典库,全失旧旨。”
《漢語大詞典》:调阴(調陰)
调理阴气。 汉 桓宽 盐铁论·轻重:“ 扁鹊 抚息脉而知疾所由生,阳气盛,则损之而调阴,寒气盛,则损之而调阳。”
分類:调理阴气
《漢語大詞典》:徵调(徵調)
征集、调用人员或物资等。后汉书·杜诗传:“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餘徵调,竹使而已。”金史·卢亨嗣传:“是时兵兴,徵调烦急。”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九:“ 宜绵 又言贼起以来,徵调官兵。”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铁路》:“即遇有警报,仓卒徵调,刻期立至。”
指以徵音为主的调式。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宋沆 为太乐令,知音,近代无比。太常久亡徵调, 沆 乃考钟律而得之。” 唐 元稹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五弦弹》:“ 赵璧 五絃弹徵调,徵声巉絶何清峭。”
《漢語大詞典》:徵调(徵調)
指以徵音为主的调式。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宋沆 为太乐令,知音,近代无比。太常久亡徵调, 沆 乃考钟律而得之。” 唐 元稹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五弦弹》:“ 赵璧 五絃弹徵调,徵声巉絶何清峭。”
分類:徵音调式
《分类字锦》:调夫(调夫)
宋史食货志提点刑狱郑民宪言祖宗时屯营田皆置务屯田以兵营田以民固有异制然襄州营田既调夫矣又取邻州之兵是营田不独以民也边州营屯不限兵民皆取给用是屯田不独以兵也至于招弓箭手不尽之地复以募民则兵民参错固无异也
分类:屯田
《國語辭典》:更调(更調)  拼音:gēng diào
改换。如:「更调保险箱的号码。」唐。杜甫乐游园歌〉诗:「长生木瓢示真率,更调鞍马狂欢赏。」
《國語辭典》:调用(調用)  拼音:diào yòng
调配使用。《三国演义》第三四回:「操从之,遂分兵屯用,以候调用。」
《國語辭典》:调补(調補)  拼音:diào bǔ
选任同等官吏,以更动或递补他处职官。《晋书。卷三八。宣五王传。平原王干传》:「干虽王大国,不事其务,有所调补,必以才能。」
《國語辭典》:调治(調治)  拼音:tiáo zhì
医疗、医治。《福惠全书。卷一三。刑名部。监禁》:「凡监犯有病,狱卒即递病呈。如系重犯,拨医调治。」
《漢語大詞典》:三调(三調)
(1). 汉 代乐府相和歌的平调、清调、瑟调的合称,也叫清商三调。 南北朝 至 隋 唐 ,以清、平、侧为三调。《文选·谢灵运〈会吟行〉》:“六引缓清唱,三调佇繁音。” 李善 注引宋书:“第一平调、第二清调、第三瑟调、第四楚调、第五侧调。然今三调,盖清、平、侧也。”旧唐书·音乐志二:“平调、清调、瑟调,皆 周 房中曲之遗声也, 汉 世谓之三调。”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古乐府有三调声,谓清调、平调、侧调也。”
(2).指调粟(征收粮食)、调帛(征交绢帛)、杂调(摊派劳役)。南齐书·武帝纪:“水旱为灾,实伤农稼……三调众逋宿债,并同原除。”资治通鉴·南朝齐武帝永明十一年载此事, 胡三省 注云:“三调,谓调粟、调帛及杂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