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46,分77页显示  上一页  43  44  45  46  47  49  50  51  5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四平调
嘎调
改张易调
改曲易调
改弦易调
弓调矢直
古腔古调
古调手传
高调照片
梗调
格调说
耳调
二十八调
二尺九调
风调雨顺
《国语辞典》:四平调(四平调)  拼音:sì píng diào
一种平剧曲调,为二黄剧之基本。由吹腔演变而来,吹腔用笛子伴奏,四平调用胡琴伴奏,旋律基本相同。平剧如贵妃醉酒、清风亭等均用四平调。
《國語辭典》:嘎调(嘎調)  拼音:gá diào
戏剧唱腔中忽然高扬的音调。
《國語辭典》:改张易调(改張易調)  拼音:gǎi zhāng yì diào
比喻改变方针、做法或态度。参见「改弦更张」条。《魏书。卷六六。崔亮传》:「而舅属当铨衡,宜须改张易调。」
《國語辭典》:改弦更张(改弦更張)  拼音:gǎi xián gēng zhāng
更,变换。张,给乐器上弦。改弦更张原指若琴瑟声音不谐调,便得换掉旧弦,重装新弦。语本汉。董仲舒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后比喻改革变更,重新做起。如:「公司决定将旧有制度澈底改弦更张,以求达到好的业绩。」也作「改弦易调」、「改弦易张」、「改张易调」。
《漢語大詞典》:改曲易调(改曲易調)
比喻改变策略或做法。《三国志·魏志·蒋济传》:“臣窃亮陛下潜神默思,公听并观,若事有未尽於理而物有未周於用,将改曲易调,远与 黄 唐 角功,近昭 武 文 之迹,岂近习而已哉!”
分類:策略做法
《國語辭典》:改弦易调(改弦易調)  拼音:gǎi xián yì diào
比喻改变做法、方针。参见「改弦更张」条。《隋书。卷七三。循吏传。梁彦光传》:「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次变其风俗,上答隆恩。」
《國語辭典》:改张易调(改張易調)  拼音:gǎi zhāng yì diào
比喻改变方针、做法或态度。参见「改弦更张」条。《魏书。卷六六。崔亮传》:「而舅属当铨衡,宜须改张易调。」
《分类字锦》:弓调矢直(弓调矢直)
韩诗外传弓调矢直而不能射远中微者则非羿也
分类:
《漢語大詞典》:古腔古调
对古老形式作虚假模仿。例如:古腔古调的英语。
《分类字锦》:古调手传(古调手传)
周权 次韵冯仲远听邻舟孟监州琵琶诗 酒酣古调手自传,鹍弦撼动龙香拨。
分类:琵琶
《國語辭典》:高调照片(高調照片)  拼音:gāo diào zhào piàn
一种色调轻淡的照片。画面是大半从灰到白的少数等级所构成的影调,给人明朗、纯洁、清秀的感觉,适合表现以白色为基调的题材。
《漢語大詞典》:梗调(梗調)
难奏的曲调。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粉蝶:“ 晏 教以《天女謫降》之曲,指法拗折,习之三日,始能成曲。 晏 曰:‘梗概已尽,此后但须熟耳。嫻此两曲,琴中无梗调矣。’”
《漢語大詞典》:格调说
明、清时代的一种诗论。明代前后七子论诗推崇盛唐,主张从格律声调上学习古人,提倡格调。清代诗人沈德潜继承其主张,并加上温柔敦厚的“诗教”内容。
《韵府拾遗 萧韵》:耳调(耳调)
淮南子目察秋毫之末耳不闻雷霆之声耳调玉石之声目不见泰山之高
《國語辭典》:二十八调(二十八調)  拼音:èr shí bā diào
隋唐以来宫廷燕乐及民间俗乐所用的宫调。宫、商、角、羽四声各有七调,故称为「二十八调」。
《分类字锦》:二尺九调(二尺九调)
见上注
分类:
《國語辭典》:风调雨顺(風調雨順)  拼音:fēng tiáo yǔ shùn
风雨及时而适量。比喻丰年安乐的景象。《旧唐书。卷五一。后妃传上。贤妃徐氏传》:「自贞观已来,二十有二载,风调雨顺,年登岁稔,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谨之灾。」《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话说国朝嘉靖年间,圣人在位,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也作「雨顺风调」。
《漢語大詞典》:四天王
佛经称 帝释 的外将,分别居于 须弥山 四埵,各护一方,因亦称护世四天王。东方 持国天王 (名 多罗吒 ),身白色,持琵琶;南方 增长天王 (名 毗瑠璃 ),身青色,执宝剑;西方 广目天王 ( 名毗留博叉 ),身红色,执羂索;北方 多闻天王 ( 名毗沙门 ),身绿色,执宝叉。旧时寺庙山门两旁多塑四天王像,身形高大,面目狰狞,又称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参阅法苑珠林卷五三、《三界诸天会名》经律异相卷一《四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