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成和
和合;调和。庄子·田子方:“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文子·上仁:“积阴不生,积阳不化,阴阳交接,乃能成和。”宋书·乐志二:“合气成和,苍生欣戴。三灵协瑞,惟新皇代。”
《國語辭典》:调谐(調諧)  拼音:tiáo xié
1.调整可变容器、线圈,使电路系统或无线电机的频率达到共振状态。
2.调和。《史记。卷二三。礼书》:「为之调谐八音,以荡其心。」
《漢語大詞典》:调平(調平)
(1).调和;调配。《淮南子·泰族训》:“今夫祭者,屠割烹杀,剥狗烧豕,调平五味者,庖也。”
(2).平和,平正。南史·刘瓛传:“五音本在中土,故气韵调平。今既东南土气偏詖,故不能感动木石。” 王世贞 《曲藻》引 明 何元朗 曰:“然南歌或多与丝竹不协,岂所谓土气偏詖,鐘律不得调平者耶?”
《漢語大詞典》:和穆
(1).和睦恭敬。后汉书·左雄传:“﹝ 左雄 ﹞上疏陈事曰:‘民用和穆,礼让以兴。’”魏书·辛雄传:“如有闺门和穆、孝悌卓然者,宜表门閭。” 宋 苏辙 《礼论》:“乐作於下而礼行於上,雍容和穆,终日而不乱。”
(2).调和;和畅。后汉书·李固传:“王道得则阴阳和穆,政化乖则崩震为灾。” 三国 魏 曹植 《登台赋》:“仰春风之和穆,听百鸟之悲鸣。”
《漢語大詞典》:和通
(1).调和;和畅。鬼谷子·阴符:“安静五臟,和通六腑。” 宋 李廌 《师友谈纪》:“四肢百骸,无不和通。”
(2).中和通达。《韩诗外传》卷三:“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中庸和通之谓也。”
(3).和洽。 汉 王粲 《赠士孙文始》诗:“和通箎塤,比德车辅。”
(4).通好。后汉书·张奂传:“潜诱 乌桓 ,阴与和通,遂使斩 屠各 渠帅,袭破其众。”
《漢語大詞典》:和适(和適)
(1).犹和顺;柔顺。文选·宋玉〈神女赋〉序:“性和适,宜侍旁。” 吕延济 注:“言性灵和适,心肠调顺,宜侍君旁。”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七:“尔脩态横生,芳性和适。”
(2).协调;调和;舒适。《淮南子·本经训》“明照于日月,与造化者相雌雄” 汉 高诱 注:“雌雄,犹和适也。” 隋 杜台卿 玉烛宝典·孟夏《灌佛经》:“春夏之际,殃罪悉毕,万物并生,毒气未行,时节和适。”黄庭内景经·口为“口为玉池太和宫” 唐 梁丘子 注:“百节调柔,五臟和适。” 明 宋濂 《赠高丽张尚书还国序》:“酒觴流行,伎乐交作,酣畅和适,礼意有加焉。”
《漢語大詞典》:剂和(劑和)
调药;调和。 宋 苏轼 《病中大雪答虢令赵荐》诗:“经旬卧斋閤,终日亲剂和。”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十二》:“气质之性,其犹药性乎!各有所宜,即各有所偏;非煅製不能入品,非剂和众味,君臣佐使互相生克,不能调其过不及。”
分類:剂和调和
《漢語大詞典》:协谐(協諧)
调和。 宋 曾巩 《谢熙宁六年历日表》:“兢慎万几,协谐五纪。”
分類:调和
《漢語大詞典》:融调(融調)
融合;调和。 老舍 《骆驼祥子》三:“灰天上透出些红色,地与远树显着更黑了;红色渐渐的与灰色融调起来,有的地方成为灰紫的,有的地方特别的红,而大部分的天色是葡萄灰的。”
分類:融合调和
《漢語大詞典》:胹合
调和;撮合。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颜氏:“倘能垂意,妾嘱渠儂胹合之。” 吕湛恩 注:“胹,调和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赵媒婆》:“媒贪其利,巧言胹合,致女失所配。”
《漢語大詞典》:嫥捖
调和。《淮南子·俶真训》:“提挈阴阳,嫥捖刚柔。” 高诱 注:“嫥捖,和调也。”
分類:调和
《漢語大詞典》:滑淖
犹调和。《淮南子·兵略训》:“夫能滑淖精微,贯金石,穷至远,放乎九天之上,蟠乎黄壚之下,惟无形者也。”《淮南子·修务训》:“且夫精神滑淖纤微,倏忽变化,与物推移,云蒸风行,在所设施。”
分類:调和
《漢語大詞典》:调盉(調盉)
调和;调配。荀子·礼论:“芻豢稻粱,五味调盉,所以养口也。”
分類:调和调配
《國語辭典》:生死  拼音:shēng sǐ
1.生存或死亡。《文选。任昉。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诗》:「结欢三十载,生死一交情。」《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治晚勿幸大病,生死难保,这事断不能了。」
2.坚持,不顾一切。《金瓶梅》第四一回:「于是生死把大妗子留下了,然后作辞上轿。」
《國語辭典》:和气(和氣)  拼音:hé qì
1.天地间阴阳调合而成的气,万物由此而生。唐。刘商金井歌〉:「文明化洽天地清,和气氤氲孕至灵。」
2.态度温和可亲。《儒林外史》第四回:「范家老奶奶,我们自小看见他的,是个和气不过的老人家。」
3.和睦融洽。《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八:「大家各管各业,和气过日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