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勺药(勺藥)
即芍药。古人离别常用以相赠。《诗·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謔,赠之以勺药。” 毛 传:“勺药,香草。” 陆德明 释文:“芍药,香草也。《韩诗》云:‘离草也。’”
(1).五味调料的合剂。《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勺药之和具而后御之。” 颜师古 注:“勺药,香草名。其根主和五藏,又辟毒气,故合之於兰桂以助诸食,因呼五味之和为勺药耳。”《文选·枚乘〈七发〉》:“於是使 伊尹 煎熬, 易牙 调和,熊蹯之臑,勺药之酱……此亦天下之至美也。” 李善 注引 韦昭 《上林赋》注:“勺药和齐咸酸美味也。” 唐 韩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会联句》:“两厢铺氍毹,五鼎调勺药。”勺,一本作“ 芍 ”。
(2).调味;调和。 汉 王充 《论衡·谴告》:“酿酒於罌,烹肉於鼎,皆欲气味调得也。时或咸苦酸淡不应口者,犹人勺药失其和也。” 唐 萧邺 《岭南节度使韦公神道碑》:“拜京兆尹。京师称难治者……公能勺药其间,妥然无一事。”
(1).五味调料的合剂。《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勺药之和具而后御之。” 颜师古 注:“勺药,香草名。其根主和五藏,又辟毒气,故合之於兰桂以助诸食,因呼五味之和为勺药耳。”《文选·枚乘〈七发〉》:“於是使 伊尹 煎熬, 易牙 调和,熊蹯之臑,勺药之酱……此亦天下之至美也。” 李善 注引 韦昭 《上林赋》注:“勺药和齐咸酸美味也。” 唐 韩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会联句》:“两厢铺氍毹,五鼎调勺药。”勺,一本作“ 芍 ”。
(2).调味;调和。 汉 王充 《论衡·谴告》:“酿酒於罌,烹肉於鼎,皆欲气味调得也。时或咸苦酸淡不应口者,犹人勺药失其和也。” 唐 萧邺 《岭南节度使韦公神道碑》:“拜京兆尹。京师称难治者……公能勺药其间,妥然无一事。”
《漢語大詞典》:和鼎
(1).谓调味。古以盐、梅调味,因以“和鼎”指盐、梅。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等》:“芳越薰椒,味超和鼎。” 石声汉 注:“盐、梅。”
(2).比喻辅佐君主的宰臣。《魏书·任城王澄传》:“臣诚才非臺弼,智闕和鼎。” 唐 张九龄 《敕赐宁王池宴》诗:“徒参和鼎地,终谢巨川舟。”参见“ 和羹 ”。
(2).比喻辅佐君主的宰臣。《魏书·任城王澄传》:“臣诚才非臺弼,智闕和鼎。” 唐 张九龄 《敕赐宁王池宴》诗:“徒参和鼎地,终谢巨川舟。”参见“ 和羹 ”。
《國語辭典》:和羹 拼音:hé gēng
1.五味调和的羹汤。《书经。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唐。李商隐 〈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蒸鸡殊减膳,屑曲异和羹。」
2.比喻良相贤臣辅佐国君处理朝政。《三国志。卷四二。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郤正》:「彼平仲之和羹,亦进可而替否。」亦借指宰相之位。唐。张说〈恩制赐食于丽正殿书院宴赋得林字〉诗:「位窃和羹重,恩叨醉酒深。」
2.比喻良相贤臣辅佐国君处理朝政。《三国志。卷四二。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郤正》:「彼平仲之和羹,亦进可而替否。」亦借指宰相之位。唐。张说〈恩制赐食于丽正殿书院宴赋得林字〉诗:「位窃和羹重,恩叨醉酒深。」
《國語辭典》:调和(調和) 拼音:tiáo hé
1.烹调。《吕氏春秋。孟春纪。去私》:「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水浒传》第一○回:「因见小人勤谨,安排的好菜蔬,调和的好汁水,来吃的人都喝采,以此买卖顺当。」
2.和谐、融洽。《墨子。节葬下》:「故凡大国之所以不攻小国者,积委多,城郭修,上下调和。」
3.消弭争端。《红楼梦》第二二回:「细想自己原为他二人,怕生隙恼,方在中调和。」
4.协调整理。《庄子。天运》:「一清一浊,阴阳调和。」
5.调味佐料。《西游记》第六八回:「行者暗笑道:『沙僧,好生煮饭,等我们去买调和来。』」
6.安慰。《水浒传》第七回:「妇人家水性,见了衙内这般风流人物,再著些甜话儿调和他,不由他不肯。」
2.和谐、融洽。《墨子。节葬下》:「故凡大国之所以不攻小国者,积委多,城郭修,上下调和。」
3.消弭争端。《红楼梦》第二二回:「细想自己原为他二人,怕生隙恼,方在中调和。」
4.协调整理。《庄子。天运》:「一清一浊,阴阳调和。」
5.调味佐料。《西游记》第六八回:「行者暗笑道:『沙僧,好生煮饭,等我们去买调和来。』」
6.安慰。《水浒传》第七回:「妇人家水性,见了衙内这般风流人物,再著些甜话儿调和他,不由他不肯。」
《漢語大詞典》:椒桂
《漢語大詞典》:调梅(調梅)
谓用盐梅调味,使食物味美。喻指宰相执掌政柄,治理国家。梅,味酸,古代调味品。语本《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唐 李乂 《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军大总管张仁亶》:“上宰调梅寄,元戎 细柳 威。” 清 昭梿 《啸亭杂录·本朝父子祖孙宰相》:“ 王弇州 载 明 代门族之盛,按本朝父子调梅以济昇平之盛者,指不胜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