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87,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课读
读过
宣读
解读
读数
读法
复读
读了
卒读
饱读
赞读
习读
借读
对读
教读
《漢語大詞典》:课读(課讀)
(1).谓进行教学活动,传授知识。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张夫子:“公独处萧寺中,聚徒课读。” 徐自华 《九日闲兴》诗:“懒携樽酒登高去,课读儿曹昼掩扉。”
(2).谓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 纪太傅 听説无法,便留 纪望唐 一人课读,打算给 纪献唐 另请一位先生,叫他兄弟两个各从一师受业。”
《高级汉语词典》:读过
读毕
分类:读过
《國語辭典》:宣读(宣讀)  拼音:xuān dú
当众高声朗读。《薛仁贵征辽事略》:「见张士贵亦捧表一道上,帝展于御案,令左右宣读。」《三国演义》第四回:「今有策文一道,宜为宣读。」
《国语辞典》:解读(解读)  拼音:jiě dú
1.讲解导读。如:「出版社决定邀请学有专精的人士来解读这套丛书。」
2.破解通读。如:「河南安阳发现了几万片甲骨,上面的文字要靠古文字学家才能解读。」
《國語辭典》:读数(讀數)  拼音:dú shù
仪表、机器上的显示装置,由指针或水银柱等指出的刻度数目,或萤幕显示的数值。
《國語辭典》:读法(讀法)  拼音:dú fǎ
1.诵读法令。《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王欲与官事,则何不试习读法,昭王读法十馀简而睡卧矣。」
2.读书的方法。如:「不同类别的书籍,自然就有不同的读法。」
3.字音当如何读,也称为「读法」。
《國語辭典》:复读(復讀)  拼音:fù dú
指毕业生因考不上学校,回原校重读已学过的课程。
《韵府拾遗 筱韵》:读了(读了)
耿湋诗强饮沽来酒羞看读了书
《漢語大詞典》:卒读(卒讀)
尽读;读完。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 休寧 布衣 陈浦 ,字 楚南 ……与 陈古渔 同来,投一册诗而去。余当时未及卒读,庋之架上,蠹蚀者过半。”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七:“一字一泪,如泣如诉,令人不忍卒读。” 闻一多 《记忆》诗:“啊!不堪卒读的文词哦!是记忆底亲手笔,悲哀的旧文章!”
《漢語大詞典》:饱读(飽讀)
充分阅读。 宋 张耒 《送杨念三监簿侍行赴鄂渚》诗:“饱读兵书取卿相,不应如我老无成。”《三国演义》第九六回:“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諳战法。” 郭沫若 《历史人物·鲁迅与王国维》:“一直到 鲁迅 死后,那时我还在 日本 亡命,才由友人的帮助,把所能搜集到的单行本,搜集了来饱读了一遍。”
分類:充分阅读
《漢語大詞典》:赞读(贊讀)
(1).赞唱诵读。 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安徽·六安之婚嫁风俗》:“闹洞房之时,有一种通行之吉语,一人赞读,全体道好。”
(2).官名。 明 代东宫官属。明史·职官志二:“又有文学、中舍、正字、侍正、洗马、庶子及赞读等官。”
《漢語大詞典》:习读(習讀)
学习诵读。语出《公羊传·定公元年》:“ 定哀 多微辞,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则未知己之有罪焉耳。” 何休 注:“读谓经,传谓训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弘农 董遇 等亦歷注经传”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董遇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閒习读。”太平广记卷五三引 唐 谷神子 《博异志·杨真伯》:“中秋夜习读次,可二更已来,忽有人扣学窗牖间, 真伯 滛於典籍不知也。”
《漢語大詞典》:借读(借讀)
(1).借书阅读。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惠周惕》:“雅爱典籍,得一善本,倾囊弗惜,或借读手抄。”
(2).指在校学生因故离开户籍所在地寄居他处,而在寄居地暂时入学就读。
《漢語大詞典》:对读(對讀)
犹校对。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闱:“却於每卷上打号头,三场共一号,方发往誊録所誊録卷子,依字号书写,对读无差,方纳入考试官各房考校。”《歧路灯》第一○二回:“誊録官送於对读所,谨飭不许一字差讹。对读一毕,由至公堂转於至明堂,分房閲卷。”
分類:对读校对
《國語辭典》:教读(教讀)  拼音:jiào dú
旧时指在官方学馆授课的教师。《醉醒石》第一四回:「弄张侯门教读剳付与他,也冠带拜起客来。」
分類:教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