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分类字锦》:书听孙读(书听孙读)
白居易 自咏老身示诸家属诗 书听孙子读,汤看侍儿煎。
分类:老寿
《漢語大詞典》:郡斋读书志
书目名。南宋晁公武撰。共收书一千四百余部,每一书目之后有解题。是中国现存最古的一部私人藏书目录。传世有“袁州本”和“衢州本”两种版本,均刊印于1250年,但内容互有不同。清末王先谦合校袁、衢两本为一本。
分類:书目
《國語辭典》:可读性(可讀性)  拼音:kě dú xìng
指文章内容吸引人的程度,或文章具有阅读及欣赏的价值。如:「这篇报导非常深入,可读性很高。」
《分类字锦》:课读五经(课读五经)
晋书范宁传求补豫章太守宁在郡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磬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馀人资给众费一出私录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
分类:教化
《高级汉语词典》:教读老夫子
教书老先生
《骈字类编》:梅读(梅读)
李东阳对鸥阁赋见芸栖下
《漢語大詞典》:吏读式(吏讀式)
朝鲜 从七世纪 新罗 时代至二十世纪初 李朝 末年所用的一种汉语朝鲜语混合文字。形式上都是汉字,文句中实词多用汉语,虚词多用朝鲜语(以汉字记音),句法从朝鲜语。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大约在 唐朝 建国前, 新罗 即开始使用 汉 字记录本族语言,称为‘吏读式’。 唐 时, 薛聪 以吏读式译 中国 经书为 新罗 语,儒学流传得以更加便利。”
三转读文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大师立十如是读经中之文为三转。(参见:十如)
十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十如是。法华之十如,出于方便品。天台大师开演其深旨者,有玄义、文句、止观、别行玄之四书。其中正释十如之相貌者,玄义与止观也,有通解与别解二种。别解分四类:四类者,四越(止观谓为四途)与人天与二乘及菩萨佛也。玄义分五类:别解菩萨与佛也。文句释佛之权实二智,故与玄义止观聊异其义。因而文句三有上玄义中已说,今不具说之语。又别行玄明圆顿之三慈悲,故约于观心而释之,因而彼文有今观十法界众生假名,一一界各有十种性相本末究竟等之说。故亦与玄义止观大异其释体。此十如以通解为根本,苟能会得通解,则通四类,自会四类之妙义。故今就通解释之,一相如是:「相以据外览而可别。」善恶等显于外者,谓之相,相虽显于外,然非相见者,则不能见,故止观引三国故事曰:「昔孙刘相显,曹公相隐,相者举声大哭,四海三分,百姓荼毒。」二性如是:「性以据内,自分不现。」谓人目不见,状若天生,长无改变也。「如木有火,遇缘即发。」谓如木有火性,钻即火出也。玄义与止观释性如是,其义各异,玄义以为薰习成性之性,如上所释,止观则以为理性,佛性之性也。三体如是:「主质名为体。」言为主之质谓之体,人身之总体也。四力如是:「功能为力。」是其用所立之功能也。故涅槃经曰:「欲造墙壁则取泥土,欲造画像则取彩色,不取草木。」五作如是:「构造为作。」言身口意三业之所为为作也。六因如是:「习因为因。」谓前所习者为后之种也。如善人习善而益善,恶人习恶而益恶。新译家名之为等流因。七缘如是:「助因为缘。」因与缘不同,如五谷之种,因也,雨露水土缘也,五谷之种出生者,借雨露水土之缘故也。是为新译家之异熟因。八果如是:「习因为果。」谓从来所习之因,得其果也。新译家谓之等流果。此习因习果有隔过现之二世现未之二世者,又有现在一切中,因果皆有者。九报如是:「报果为报。」谓酬今生之善恶业因,而受未来之苦乐果也。新译家谓之异熟果。此依报因而成报果,必隔一世以上。十本末究竟等:「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所归趣处,为究竟等。」谓其本末诸相之落下处为究竟等也。论其意,前之九如是,皆事也,今之究竟等理也。九事所缘,为平等之理,故谓之等。其理有三谛,以空谛之故,本末悉为真空,以假谛之故,本末皆为妙假,以中谛之故,本末总为中道法界。此究竟等之三谛即为实相。然则前之九如是为诸法,而此本末究竟等为实相也。故释诸法实相四字说此十如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如是。(参见:十如是)
大般若转读
【佛学大辞典】
(修法)读大般若经六百卷之题目与品名。扩其间经卷而拟于读诵也。
六部转读
【佛学大辞典】
(仪式)每日转读法华经六遍也,为回向六道之意。
真读
【佛学大辞典】
(仪式)诵大般若经有真读与转读二样。逐卷诵六百卷之始终云真读,诵经之初中数行而转回经卷,云转读。
讲师读师高座
【佛学大辞典】
(物名)讲师读师宜升之高座,在佛前左右。讲师之座在佛右,读师之座在佛左,而相对。读师读经题,讲师讲经义。
转读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读诵经典也。转者自此移彼展转之义。地藏本愿经下曰:「或转读尊经。」高僧传经师论曰:「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为梵音。」【又】有对真读而谓为转读者,读诵经之初中后数行而转回经本也。如转大般若经。
转读般若
【佛学大辞典】
(仪式)转读大般若经六百卷也。(参见:转大般若经)
断相读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十心)
十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二种:(一)顺流十心,一、无明昏暗。谓诸众生从无始以来,暗识昏迷,无所明了,为烦恼所醉,于一切法妄计人我,起诸爱见,想计颠倒,起贪瞋痴,广作诸业,由是流转于生死也。二、外加恶友。谓诸众生内具烦恼,外值恶友扇动邪法,益加惑我,无由开悟而修善业,以是流转于生死也。三、善不随从,谓诸众生内外恶缘既具,即内灭善心外灭善事,又于他人所作之善事,不生随喜之心,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四、三业造恶。谓诸众生恣纵身口意三业,起杀盗淫妄贪瞋等过,无恶不作,以是流转于生死也。五、恶心遍布,谓诸众生所造恶事虽不广,而作恶之心,遍布一切处以所欲恼害人,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六、恶心相续。谓诸众生唯起恶心,增长恶事,昼夜相续,无有间断,以是流转于生死也。七、覆讳过失。谓诸众生所作之恶行,忌讳人知,不自发露,无改悔之心,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八、不畏恶道。谓诸众生心性阴很,不知戒律,于杀盗淫妄种种恶事,无不作之,于恶道怙然不畏,以是流转于生死也。九、无惭无愧。谓诸众生为愚痴所覆造诸恶业,上不惭天,下不愧人,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十、舍无因果。谓诸众生不具正信之心,但生邪恶之见,于一切善恶因缘果报悉皆舍而为无,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出止观四之一。(二)逆流十心:一、深信因果。谓修行之人先信善恶果报,不生疑惑,以是翻破拨无因果之心也。二、生重惭愧。谓修行之人,剋责往昔,我无羞无耻,弃舍净行,习诸恶行,天见我之隐罪,是故惭于天,人知我之显过,是故愧于人,以是翻破无惭无愧之心也。三、生大怖畏。谓修行之人自念人命无常,一息不续,千载永往,幽途绵邈,无有资粮,苦海悠深,那得不怖,由是苦切忏悔不惜身命,以是翻破不畏恶道之心也。四、发露忏悔。修行之人所有过失,不自隐覆,发露忏悔,以是翻破覆讳过失之心也。五、断相续心。谓修行之人所作恶行,既忏悔已,即更决定不作恶事,以是翻破恶念相续之心也。六、发菩提心。谓修行之人往昔专起恶念恼人,今则广起救济之心,遍于虚空界,利益众生,以是翻破遍布之恶心也。七、断恶修善。谓修行之人前恣身口意,造作诸恶,不计昼夜,今则策励不休,断诸恶行,修功补过,无善不为,以是翻破三业造恶之心也。八、守护正法。谓修行之人昔自灭善,见他人行善,亦生嫉妒无随喜之心,今则守护正法方便增广益法,以是翻破善不随喜之心也。九、念十方佛。谓修行之人昔亲狎恶友,信受其言,起诸邪见,今则念十方佛有大福德,能救援我,以是翻破随顺恶友之心也。十、观罪性空。谓修行之人,无始以来不知诸法本性空寂,广作诸恶,今则了知贪瞋等一切恶行,起于妄念,妄念起于颠倒,颠倒起于人我之见,今既了达我心本空,则罪性无依处,以是观破无明昏闇之心也。出止观四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1。指顺流十心,即无明昏暗、外加恶友、善不随从、三业造恶、恶心遍布、恶心相续、覆讳过失、不畏恶道、无惭无愧、拨无因果。2。指逆流十心,即深信因果、生重惭愧、生大怖畏、发露忏悔、断相续心、发菩提心、断恶修善、守护正法、念十方佛、观罪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