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95,分47页显示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多辟
三宥
二伯
纳贡
妾媵
事书
复国
东诸侯
国邑
九伯
明器
视朔
公庙
新国
公徒
《漢語大詞典》:多辟
亦作“ 多僻 ”。多邪僻。《诗·大雅·板》:“民之多辟,无自立辟。” 郑玄 笺:“民之行多为邪僻者,乃女君臣之过;无自谓所建为法也。”《诗·大雅·荡》:“疾威上帝,其命多辟。” 郑玄 笺:“‘疾,病人’者,重赋敛也;‘威,罪人’者,峻刑法也。其政教又多邪辟,不由旧章。辟,匹亦反。本又作僻。”晏子春秋·问上七:“无以多辟伤百姓。”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民之多僻,政不由己。” 晋 干宝 《晋纪总论》:“察 庾纯 、 贾充 之事,而见 师尹 之多僻。”
众诸侯。《诗·商颂·殷武》:“天命多辟,设都于 禹 之绩。” 郑玄 笺:“天命乃令天下众君诸侯立都於 禹 所治之功。”
《漢語大詞典》:三宥
(1).指古代对犯罪者可从轻处理的三种情况。周礼·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壹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孔子家语·刑政》:“ 孔子 曰:‘成狱成於吏,吏以狱成告於正,正既听之,乃告大司寇。听之,乃奉於王。王命三公、卿士参听棘木之下,然后乃以狱之成疑於王。王三宥之以听命而制刑焉。’” 王肃 注:“君王尚宽宥,罪虽以定,犹三宥之。”隋书·刑法志:“ 周 王立三刺以不滥,弘三宥以开物。” 清 沈育 《皋陶祠》诗:“主德宽三宥,臣心慎五章。”
(2).古代王、公家族之人犯法,有宽恕三次之制。礼记·文王世子:“公族无宫刑,狱成,有司讞于公,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辟。’其刑罪,则曰:‘某之罪在小辟。’公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公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及三宥,不对,走出,致刑于甸人。”《后汉书·张酺传》:“臣闻王政骨肉之刑,有三宥之义,过厚不过薄。”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赵高李斯:“古者公族有罪,三宥然后制刑。”
(3).古代天子、诸侯劝食的礼仪。宥,同“ 侑 ”。周礼·春官·大司乐:“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鐘鼓。” 郑玄 注:“宥,犹劝也。” 南朝 梁 萧子云 《雍雅》诗之二:“百礼斯洽,三宥已行。”按,天子、诸侯于每月初一、十五日加牲进食,称大食。
《國語辭典》:二伯  拼音:èr bà
春秋时齐桓公和晋文公二位霸主。《谷梁传。隐公八年》:「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二伯。」《汉书。卷二三。刑法志》:「二伯之后,寖以陵夷。」
《國語辭典》:二伯  拼音:èr bó
1.周初分别主管东方和西方诸侯的两位大臣周公和召公。《礼记。王制》:「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
2.称谓。称父亲的第二个哥哥。
3.称谓。称丈夫的第二个哥哥。
《國語辭典》:纳贡(納貢)  拼音:nà gòng
1.进贡。指诸侯或藩属向天子进献物品。《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
2.明代由生员捐纳钱财、米粟入国子监。《明史。卷六九。选举志》:「纳贡视例监稍优,其实相仿也。」《聊斋志异。卷七。胡四娘》:「东海李兰台见而器之,收诸幕中,资以膏火,为之纳贡,使应顺天举。」
《國語辭典》:妾媵  拼音:qiè yìng
1.古代诸侯嫁女时,充作陪嫁的侄娣。
2.泛指侍妾、小老婆。《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今妾媵嬖人阉尹之徒,共专国朝,欺罔日月。」《旧唐书。卷一一七。崔宁传》:「旰家在汉州,英乂迁之成都,通其妾媵。」
《漢語大詞典》:事书(事書)
古代诸侯给天子的奏事之书。周礼·春官·内史:“凡四方之事书,内史读之。” 贾公彦 疏:“诸侯凡事有书奏白於王,内史读示王。”
《國語辭典》:复国(復國)  拼音:fù guó
恢复衰亡的国家。如:「亡国的少康,不断的惕励自己,最后终于雪耻复国,复兴了夏朝。」
《漢語大詞典》:东诸侯(東諸侯)
东方的诸侯。左传·成公十六年:“且为公族大夫以主东诸侯。”左传·襄公元年:“於是东诸侯之师次於 鄫 ,以待 晋 师。” 唐 时用为对封疆大员的誉称。 唐 刘禹锡 《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序:“贫道雅闻东诸侯之工为诗者莫若 武陵 ,今幸承其话言如得法印,寳山之下,宜有所持。” 唐 李商隐 《柳枝》诗序:“雪中, 让 山 至,且曰:‘为东诸侯取去矣!’”
《漢語大詞典》:国邑(國邑)
(1).国都。管子·八观:“入国邑,视宫室,观车马衣服,而侈俭之国可知也。”
(2).城邑。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官一》:“绕山林以曲次,袭国邑以水则,辩夜退以明简。”
(3). 汉 代诸侯的封地。汉书·马宫传:“伏自惟念,入称四辅,出备三公,爵为列侯,诚无颜復望闕廷,无心復居官府,无宜復食国邑。”后汉书·刘盆子传:“ 崇 等既未有国邑,而留众稍有离叛,乃遂亡归其营。”
《漢語大詞典》:九伯
(1).上古九州的方伯。方伯,诸侯之长。《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 周 室。” 杜预 注:“五等诸侯九州之伯,皆得征讨其罪。”
(2).泛指地方长官。 唐 王维 《魏郡太守河北采访处置使上党苗公德政碑》:“公当九伯之官,兼八使之任。” 宋 王安石 《谢知州启》:“ 谢 守论功,当为九伯之冠。”
(3).见“ 九百 ”。
《國語辭典》:九百  拼音:jiǔ bǎi
1.数量。《文选。张衡。西京赋》:「匪唯玩好,乃有秘书,小说九百,本自虞初。」《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地方不过千里,而囿居九百。」
2.宋、元时讥人痴呆傻气,相当于现在的二百五。宋。陈师道《后山诗话》:「世以痴为九百,谓其精神不足也。」《董西厢》卷三:「九百孩儿,休把人厮啈,你甚胡来我怎信?」也作「九伯」、「九陌」。
3.计较琐细事的人。《通俗编数目》引《爱日斋丛抄》:「九百,或取喻细琐之为者。」
4.复姓。如汉有九百里。
《國語辭典》:明器  拼音:míng qì
1.古代陪葬的物品。古代有陪葬的习惯,每以器皿用具葬于墓室,以为死者来生之用。《仪礼。既夕礼》:「陈明器于乘车之西。」汉。郑玄。注:「明器,藏器也。」《列子。杨朱》:「相捐之道,非唯不相哀也,不含珠玉,不服文锦,不陈牺牲,不设明器也。」
2.明德之器、神明之器。《左传。昭公十五年》:「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以镇抚其社稷,故能荐彝器于王。」
《漢語大詞典》:视朔(視朔)
古代天子、诸侯每月朔日祭告祖庙后,在太庙听政,称“视朔”。《左传·僖公五年》:“公既视朔,遂登观臺以望,而书,礼也。” 孔颖达 疏:“视朔者,公既告庙受朔,即听视此朔之政,是其亲告朔也。”
《漢語大詞典》:公庙(公廟)
指诸侯国君之庙。礼记·郊特牲:“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而公庙之设於私家,非礼也。由三 桓 始也。”《孔子家语·庙制》:“ 卫 将军 文子 将立三军之庙於其家,使 子羔 访於 孔子 。 子 曰:‘公庙设於私家,非古礼所及,吾弗知。’”
《漢語大詞典》:新国(新國)
新建立的诸侯国;新国家。周礼·秋官·大司寇:“刑新国,用轻典。” 郑玄 注:“新国者,新辟地立君之国。”礼记·曲礼下:“去国三世,爵禄无列於朝,出入无詔於国,唯兴之日,从新国之法。”如:新国肇建。
《漢語大詞典》:公徒
(1).诸侯的步兵。《诗·鲁颂·閟宫》:“公徒三万,贝胄朱綅。” 高亨 注:“徒,步兵。每辆兵车随有徒兵约三十人,兵车千辆有徒兵三万。”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遂逐之。 孟氏 使登西北隅,以望 季氏 。见 叔孙氏 之旌,以告。 孟氏 执 郈昭伯 ,杀之于南门之西,遂伐公徒。”
(2).指乡勇。 陈璞 《三元里忆辛丑乡勇杀虏事》诗:“异类人心愤,乡愚胆战麤。国殤今共礼,贝胄愧公徒。”
(3).指刑罚。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二折:“孩儿每万千死罪犯公徒,那廝每情理难容。” 元 郑光祖 《周公摄政》第二折:“便教臣身居冢宰为阿保,这一遍公徒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