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95,分47页显示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19  20  21  2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来觐
大封
朝聘
射牛
秬鬯
路车
六服
馈食
霸国
元妃
狸首
六礼
茅社
王舍
侍子
《漢語大詞典》:来觐(來覲)
本指古代诸侯在秋天前来朝见帝王。周礼·春官·大宗伯“秋见曰覲” 唐 贾公彦 疏:“秋,西方六服,当覲之岁,尽来覲。”后亦泛指臣子朝见国君。 唐 元稹 《沂国公魏博德政碑》:“至 承宗 为 卢从史 、 李师道 所詿误,先皇帝征而赦之者再,忧思蹙恧,不克来覲。”
《漢語大詞典》:大封
(1).古军礼之一。指诸侯疆界有侵越,则以兵征定之。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封之礼合众也。” 郑玄 注:“正封疆沟涂之固,所以合聚其民。” 贾公彦 疏:“知大封为正封疆者,谓若诸侯相侵境界,民则随地迁移者,其民庶不得合聚,今以兵而正之,则其民合聚,故云大封之礼合众也。”
(2).指封赐众多的土地、田宅。左传·昭公三十年:“二公子奔 楚 。 楚子 大封,而定其徙。” 杜预 注:“大封,与土田,定其所徙之居。”后汉书·东海恭王彊传:“帝以 彊 废不以过,去就有礼,故优以大封,兼食 鲁郡 ,合二十九县。”
(3). 黄帝 时人名。管子·五行:“昔者 黄帝 得 蚩尤 而明於天道……得 大封 而辩於西方。”
《國語辭典》:朝聘  拼音:cháo pìn
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间互相访问的礼节。《礼记。中庸》:「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漢語大詞典》:射牛
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天地、宗庙、必自射牛以示隆重。国语·楚语下:“天子禘郊之事,必自射其牲,王后必自舂其粢;诸侯宗庙之事,必自射牛、刲羊、击豕,夫人必自舂其盛。” 韦昭 注:“牲,牛也。”史记·封禅书:“自得寳鼎,上( 武帝 )与公卿诸生议封禪。封禪用希旷絶,莫知其仪礼,而羣儒采封禪尚书《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上於是乃令诸儒习射牛,草封禪仪。” 宋 秦观 《进南郊庆成诗》:“路寝前斋玉,清宫復射牛。”
《國語辭典》:秬鬯  拼音:jù chàng
祭祀时用来降神的酒。以香草与黑黍酿制而成,色黄而芳香。《书经。洛诰》:「予以秬鬯二卣,曰明禋,拜手稽首,休享。」《诗经。大雅。江汉》:「釐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
《漢語大詞典》:路车(路車)
辂车。古代天子或诸侯贵族所乘的车。《诗·大雅·韩奕》:“其赠维何?乘马路车。” 郑玄 笺:“人君之车曰‘路车’。” 高亨 注:“贵族所乘的一种车。”汉书·郊祀志上:“詔有司增 雍 五畤 路车各一乘。”周书·苏亮传:“朝廷以其作牧本州,特给路车、鼓吹。”《左传·桓公二年》“大路越席” 唐 孔颖达 疏:“路,训大也。君之所在以大为号,门曰‘路门’,寝曰‘路寝’,车曰‘路车’;故人君之车,通以路为名也。”
《漢語大詞典》:六服
(1). 周 王畿以外的诸侯邦国曰服,其等次有六: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书·周官:“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周礼·秋官·大行人:“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岁壹见,其贡祀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二岁壹见,其贡嬪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男服,三岁壹见,其贡器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采服,四岁壹见,其贡服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卫服,五岁壹见,其贡材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要服,六岁壹见,其贡货物。” 孔颖达 疏:“要服,蛮服也者,《职方》云‘蛮服’,要、蛮义一也。” 王莽 曾仿行六服之制。汉书·王莽传中:“公作甸侯,是为惟城;诸在侯服,是为惟寧;在采、任诸侯,是为惟翰;在宾服,是为惟屏;在揆文教,奋武衞,是为惟垣;在九州之外,是为惟藩;各以其方为称,总为万国焉。”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总六服以收贤,掩七戎而得骏。” 宋 曾巩 《李良辅知庐州张竚陕州崔度蔡州王说徐州制》:“朕董正治官,自朝廷始,至於六服群吏,莫不考循其名,以督课其实。”惟城、惟宁、惟翰、惟屏、惟垣、惟藩,皆取自诗·大雅·板。后用以指全国各地。周礼·春官·司服:“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饗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羣小祀则玄冕。” 郑玄 注:“ 郑司农 曰:‘大裘,羔裘也。衮,卷龙衣也。鷩,襌衣也。毳,罽衣也。’……希读为絺,或作黹,字之误也。”晋书·舆服志:“六服之冕,五时之路,王者之常制,各有等差。”
(2).指 周 天子的六种冕服。即:大裘、衮衣、禅衣、罽衣、絺衣、玄衣。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褘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缘衣,素沙。” 贾公彦 疏:“此素沙与上六服为里,使之张显。”
(3).指 周 代王后的六种服色。
《國語辭典》:馈食(饋食)  拼音:kuì shí
古代祭祀时进献熟食。《仪礼。特牲馈食礼》:「特牲馈食之礼,不诹日。」
《漢語大詞典》:霸国(霸國)
(1).在诸侯国中处于盟主地位的国家。管子·度地:“故百家为里,里十为术,术十为州,州十为都,都十为霸国。不如霸国者,国也。” 尹知章 注:“不成於霸国者,诸侯之国也。”史记·乐毅列传:“夫 齐 ,霸国之餘业,而最胜之遗事也。” 唐 戴叔伦 《京口怀古》诗:“三方归 汉 鼎,一水限 吴州 。霸国今何在,清泉长自流。” 宋 陆游 《驿舍见故屏风画海棠有感》诗:“ 燕宫 最盛号花海,霸国雄豪有遗跡。”
(2).使国家强盛。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受书 黄石 ,意在王者之图;挥剑白猿,心存霸国之用。”
《國語辭典》:元妃  拼音:yuán fēi
国君或诸侯的嫡夫人。《左传。隐公元年》:「嘉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晋书。卷三一。后妃传。序》:「爰自夐古,是谓元妃;降及中年,乃称王后。」
《漢語大詞典》:狸首(貍首)
逸诗篇名。上古行射礼时,诸侯歌《狸首》为发矢的节度。韩非子·八说:“《狸首》射侯,不当强弩趋发。” 陈奇猷 集释引 太田方 曰:“《狸首》射侯,古之射礼也。”《孔子家语·辩乐》:“然后天下知 武王 之不復用兵也,散军而修郊射。左射以《狸首》,右射以《騶虞》,而贯革之射息也。” 王肃 注:“《狸首》《騶虞》,所为节也。”参见“ 貍首 ”。
貍首:1.狸的头。礼记·檀弓下:“ 孔子 之故人曰 原壤 ,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 原壤 登木曰:‘久矣,予之不託於音也。’歌曰:‘貍首之班然,执女手之卷然。’” 孔颖达 疏:“言斲椁材文采似貍之首。”后因以“貍首”指 原壤 之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蚕蟹鄙谚,貍首淫哇,苟可箴戒,载於礼典。”
(2).借指棺柩。 明 徐渭《哀骆怀远公验词》:“何时卧貍首,闻之使心惊。” 清 王紫绶 《哭师》诗:“生死亲营一亩宫,瓣香谁解为 南丰 ;敢云貍首斑为美,常恐牛眠卜未工。”
(3).古代逸诗篇名。共二章。诸侯行射礼时歌《貍首》以为发矢之芦度。仪礼·大射:“上射揖,司射退,反位。乐正命太师曰:‘奏《貍首》,閒若一。’” 郑玄 注:“《貍首》,逸诗《曾孙》也。貍之言不来也。其诗有‘射诸侯首不朝者’之言,因以名篇。”礼记·射义:“其节,天子以《騶虞》为节,诸侯以《貍首》为节。” 陆德明 释文:“貍之言不来也。首,先也。此逸诗也。”
(4).指 三国 魏 管辂 。 辂 精天文,善卜筮,相传其能占知人“疾病死亡贫富丧衰”而无所差错。据三国志·魏志本传载:“﹝ 輅 ﹞初应州召,与弟 季儒 共载至 武城 西,自卦吉凶,语 儒 云:‘当在故城中见三貍,尔者乃显。’前到 河 西故城角,正见三貍共踞城侧,兄弟并喜。” 辂 别有弟名 辰 ,而 辂 年居长,后因以“貍首”称之。 唐 杨炯 《浑天赋》:“假 苏秦 之不死,既莫能知其説;儻 貍首 之重生,亦不能成其算也。”
(5).瓜名。 晋 傅玄《瓜赋》:“虽貍首之甘美兮,未若东门之奇伟。” 晋 陆机 《瓜赋》:“夫其种族类数,则有栝楼、定桃、……貍首、虎蹯。”参见“ 貍头 ”。
《國語辭典》:六礼(六禮)  拼音:liù lǐ
1.古代在确立婚姻过程中的六种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明。孟称舜《桃花人面》第五出:「小生与姐姐,虽无六礼之期,偶有半面之雅。」
2.古代冠、婚、丧、祭、乡、相见等士礼。《礼记。王制》:「司徒脩六礼,以节民性。」
3.古享祭宗庙之礼,指肆献、馈食、祠、礿、尝、烝。见《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唐。贾公彦。疏。
4.古代朝见之礼,指朝、宗、觐、遇、会、同。见《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
《國語辭典》:茅社  拼音:máo shè
古代帝王社祭时用的坛,以五色土建成,分封诸侯时,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坛土,以茅包之,给予受封诸侯,使立于国中社内,故称为「茅社」。《书经。禹贡》:「厥贡惟土五色。」唐。孔颖达。正义:「蔡邕独断云:『天子大社,以五色土为坛,皇子封为王者,授之大社之土,以所封之方色,苴以白茅,使之归国以立社,谓之茅社。』」
《國語辭典》:茅土  拼音:máo tǔ
古代天子以五色土为社祭的祭坛,分封诸侯时,按封地所在方向取坛上一色土,包以白茅,覆以黄土,给受封者在封国内立社,称为「茅土」。《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成王广封周公庶子六人,皆有茅土。」汉。李陵答苏武书〉:「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
《漢語大詞典》:王舍
天子或诸侯的行宫。周礼·夏官·土方氏:“王巡守,则树王舍。”左传·哀公八年:“ 微虎 欲宵攻王舍。”
《國語辭典》:侍子  拼音:shì zǐ
1.诸侯或属国的国君遣子入朝陪侍天子,称为「侍子」。《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下》:「鄯善王、车师王等十六国皆遣子入侍奉献,愿请都护。帝以中国初定,未遑外事,乃还其侍子,厚加赏赐。」
2.侍奉双亲的儿子。唐。于鹄 送迁客诗二首之一:「白头无侍子,多病向天涯。」唐。张籍 寄衣曲:「高堂姑老无侍子,不得自到边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