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3,分24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邪命说法
直说
夜叉说半偈
果中说因
果分不可说
金刚萨埵说频那夜迦天成就仪轨
金刚顶超胜三界经说文殊师利菩萨秘密心真言
法身说法
法华经说三昧耶
法说周
阿修罗说五念处三十八品
阿说示
阿说他
阿说旨
佛类词典(续上)
妙说邪命说法
直说
夜叉说半偈
果中说因
果分不可说
金刚萨埵说频那夜迦天成就仪轨
金刚顶超胜三界经说文殊师利菩萨秘密心真言
法身说法
法华经说三昧耶
法说周
阿修罗说五念处三十八品
阿说示
阿说他
阿说旨
妙说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微妙之说法。慈恩传五曰:「耳承妙说,目击金容。」
(术语)微妙之说法。慈恩传五曰:「耳承妙说,目击金容。」
邪命说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求衣食之料而说法,曰邪命说法。
【佛学常见辞汇】
指为求衣食而说法。
(术语)为求衣食之料而说法,曰邪命说法。
【佛学常见辞汇】
指为求衣食而说法。
直说
【佛学大辞典】
(术语)直说法义之长行经文也。十二部经中修多罗之说相也。又不借馀人,本人自说曰直说。成实论一曰:「修多罗者,直说语言。」大乘义章二曰:「长行直说,斯皆是其修多罗摄。」
(术语)直说法义之长行经文也。十二部经中修多罗之说相也。又不借馀人,本人自说曰直说。成实论一曰:「修多罗者,直说语言。」大乘义章二曰:「长行直说,斯皆是其修多罗摄。」
夜叉说半偈
【佛学大辞典】
(传说)涅槃经十四,记释帝桓因身变为罗刹,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之半偈,与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之半偈。(参见:半偈)
(传说)涅槃经十四,记释帝桓因身变为罗刹,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之半偈,与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之半偈。(参见:半偈)
半偈
【佛学大辞典】
(本生)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之后半偈也。涅槃经十四谓释迦如来往昔入雪山修菩萨行时,从罗刹闻前半偈,欢喜而更欲求后半。罗刹不听。乃约舍身与彼。欲得闻之。故谓为雪山之半偈,亦曰雪山之八字。心地观经一曰:「时佛往昔在凡夫,入于雪山求佛道摄心勇猛勤精进,为求半偈舍全身。」涅槃经十四曰:「为求八字故,弃所爱身。」
(本生)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之后半偈也。涅槃经十四谓释迦如来往昔入雪山修菩萨行时,从罗刹闻前半偈,欢喜而更欲求后半。罗刹不听。乃约舍身与彼。欲得闻之。故谓为雪山之半偈,亦曰雪山之八字。心地观经一曰:「时佛往昔在凡夫,入于雪山求佛道摄心勇猛勤精进,为求半偈舍全身。」涅槃经十四曰:「为求八字故,弃所爱身。」
果中说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因中说果)
(术语)(参见:因中说果)
果分不可说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之语。如来果地之分际,为法性之妙理,非有言说之限也。(参见:因中说果)。并(参见:果分)
(术语)华严宗之语。如来果地之分际,为法性之妙理,非有言说之限也。(参见:因中说果)。并(参见:果分)
果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因分而言。果之分齐之意。即超绝因人言说思虑之不可思议境界也。具云性海果分,亦称果分不可说。冠注五教章上之一所谓「性海果分者,是当不可说之义,即十佛自境界,」是也。依华严探玄记十,有说所诠之义为果分,有说地上之證智为果分,有说十地之圆满为果分,有说亡诠證入十地之正行离诸言教所安立之相为果分,无不皆应于理义,自出两重之释,一就实之十地,唯佛之所知佛智之所行,名为果分,二约于妙智,證正智如境故离言离相,名为果分。然清凉之华严略策谓「果者亡修离言名。」唯约于契證绝言而释之,盖此师以行门为本故也。
【佛学常见辞汇】
对因分而言,因分是尚在修因之位,果分是已达到果德不可思议的境界。
(术语)对于因分而言。果之分齐之意。即超绝因人言说思虑之不可思议境界也。具云性海果分,亦称果分不可说。冠注五教章上之一所谓「性海果分者,是当不可说之义,即十佛自境界,」是也。依华严探玄记十,有说所诠之义为果分,有说地上之證智为果分,有说十地之圆满为果分,有说亡诠證入十地之正行离诸言教所安立之相为果分,无不皆应于理义,自出两重之释,一就实之十地,唯佛之所知佛智之所行,名为果分,二约于妙智,證正智如境故离言离相,名为果分。然清凉之华严略策谓「果者亡修离言名。」唯约于契證绝言而释之,盖此师以行门为本故也。
【佛学常见辞汇】
对因分而言,因分是尚在修因之位,果分是已达到果德不可思议的境界。
金刚萨埵说频那夜迦天成就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卷,宋法贤译。说念频那夜迦天得种种悉地那法。频那夜迦Vina%yaka者,猪头象头之二使者,欢喜天也。
(经名)四卷,宋法贤译。说念频那夜迦天得种种悉地那法。频那夜迦Vina%yaka者,猪头象头之二使者,欢喜天也。
金刚顶超胜三界经说文殊师利菩萨秘密心真言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五字文殊之法。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五字文殊之法。
法身说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身说法者,密教之常谈也。在于显教,以法身无说,报化有说为通途,唯台家之圆教,独云法身有说。言法身如来具一切之德,何使无说法之义?净名疏曰:「法身无缘冥资,一切无说而说,即是法身说法。」四明教行录四曰:「当知刹刹尘尘,俱说俱听。说听同时,妙哉此境,不可以言想求,不可以凡情测。是大总相法门,寂而常照,法身冥资之境也。」是常寂光土究竟法身之说法也。金刚般若论上曰:「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是即言法身说法,而应化为非说法者。但祖释中往往有云:「法定不说,报通二义,应化定说。」者,乃三身分别一往之释也。知圆教之三身,元为一体,则分别之,譬之一往,了然矣(此论旨与寂光有相同)。又,密教以法身说法为一宗之眉目,因之而显密分教,佛有三身,法身为佛之真身,报应二身为为他现身,显教为应众生机缘之随他意法,故为他现之报应二身说之,密教为诸佛内證之法,故法身自说之。显教以法身为真如法性之理体。谓为寂灭无相,固不应有说法之义,而密宗之极意,具六大四曼三密之诸法,性相常尔,人法不二(台家圆教之性具也),则何妨法身自说。但此有自證说法与加持说法之两说。其自證说之义,谓密教非投于他机之随他意教门,故自性身自说,盖自性身之前,不见迷悟之差异,十界悉为住于自性之位,胎藏四重之曼荼罗,即显十界之自性者也,此时谁为能化,谁为所化,只以各演自内證之法门为说法。故以疏主大日经教主成就之句,为本地法身。又宗家处处之释,或释为法身,或判为自性身,又经说各说三密,说自受法乐说,皆示非授他之教门也。若加持身说法,则是授于加持世界众生之义,为随他意之一分,夫法身说法之特色。但经疏中有加持说法之文者,皆为加持世界之加持身说法,非言自證会之加持身也。其加持说者,谓疏之一部始终之大旨于自證之位无说法,视为加持身出而说法,大日如来若住自證位时,众生不蒙益,故住于加持三昧而说今经,神变加持经之题号可以显此义。且疏一释本经大日法身之住处,设譬曰:「譬如国王,若有政令,必先出居外朝制断刑赏。」是正显出于加持门之义也。若为自證极位之说法,则可以翠张之君譬之,何必谓出于外朝乎?又不可以此文而谓为加持世界,盖以是正为本经所说住处之释也。又疏二十曰:「次即入中恶字是方便也,此是毗卢遮那佛本地之身花台之体,超八叶绝方处,非有心之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为念本誓开示大悲藏,普列众生入佛慧故。复以加持神力普现身口意,遍满生死中,当知此即是方便也。若离方便,如来本地尚不可说,何况示人乎?不可为诸上首等菩萨说,何况流入生死中乎?」抑自性身之上,有自證化他之二分,以化他之边,名为加持身,住于加持三昧而说今经,自證会无因人实行之机勿论,只为使住于法性之大悲之用,被于未来之机,故住于自證会中加持身,为利他之说也。但有利他随宜之说,则密教之法身说法,对于显教之化应说法将无差异,以内證与随宜为显密之差异者,是约于所说之法而言,非约于能说之言,显之法门,一向为机情而设,更非佛之内證,故云随宜,密教全说自内證之法门授于机,故云内證。虽指其教主谓为本地法身,而其加持身不改自性,故以加持身谓为本地法身,是亦显密对辨之意也。显之神变应用,为随染业幻之所作,故改自性,今之加持身,非机情之所变,直为自性本身上加持之用,不改自性,故谓为本地法身等也。以上两说,为真言一家之大问题,新古二义之别,即在于此。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法身)附录。
(术语)法身说法者,密教之常谈也。在于显教,以法身无说,报化有说为通途,唯台家之圆教,独云法身有说。言法身如来具一切之德,何使无说法之义?净名疏曰:「法身无缘冥资,一切无说而说,即是法身说法。」四明教行录四曰:「当知刹刹尘尘,俱说俱听。说听同时,妙哉此境,不可以言想求,不可以凡情测。是大总相法门,寂而常照,法身冥资之境也。」是常寂光土究竟法身之说法也。金刚般若论上曰:「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是即言法身说法,而应化为非说法者。但祖释中往往有云:「法定不说,报通二义,应化定说。」者,乃三身分别一往之释也。知圆教之三身,元为一体,则分别之,譬之一往,了然矣(此论旨与寂光有相同)。又,密教以法身说法为一宗之眉目,因之而显密分教,佛有三身,法身为佛之真身,报应二身为为他现身,显教为应众生机缘之随他意法,故为他现之报应二身说之,密教为诸佛内證之法,故法身自说之。显教以法身为真如法性之理体。谓为寂灭无相,固不应有说法之义,而密宗之极意,具六大四曼三密之诸法,性相常尔,人法不二(台家圆教之性具也),则何妨法身自说。但此有自證说法与加持说法之两说。其自證说之义,谓密教非投于他机之随他意教门,故自性身自说,盖自性身之前,不见迷悟之差异,十界悉为住于自性之位,胎藏四重之曼荼罗,即显十界之自性者也,此时谁为能化,谁为所化,只以各演自内證之法门为说法。故以疏主大日经教主成就之句,为本地法身。又宗家处处之释,或释为法身,或判为自性身,又经说各说三密,说自受法乐说,皆示非授他之教门也。若加持身说法,则是授于加持世界众生之义,为随他意之一分,夫法身说法之特色。但经疏中有加持说法之文者,皆为加持世界之加持身说法,非言自證会之加持身也。其加持说者,谓疏之一部始终之大旨于自證之位无说法,视为加持身出而说法,大日如来若住自證位时,众生不蒙益,故住于加持三昧而说今经,神变加持经之题号可以显此义。且疏一释本经大日法身之住处,设譬曰:「譬如国王,若有政令,必先出居外朝制断刑赏。」是正显出于加持门之义也。若为自證极位之说法,则可以翠张之君譬之,何必谓出于外朝乎?又不可以此文而谓为加持世界,盖以是正为本经所说住处之释也。又疏二十曰:「次即入中恶字是方便也,此是毗卢遮那佛本地之身花台之体,超八叶绝方处,非有心之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为念本誓开示大悲藏,普列众生入佛慧故。复以加持神力普现身口意,遍满生死中,当知此即是方便也。若离方便,如来本地尚不可说,何况示人乎?不可为诸上首等菩萨说,何况流入生死中乎?」抑自性身之上,有自證化他之二分,以化他之边,名为加持身,住于加持三昧而说今经,自證会无因人实行之机勿论,只为使住于法性之大悲之用,被于未来之机,故住于自證会中加持身,为利他之说也。但有利他随宜之说,则密教之法身说法,对于显教之化应说法将无差异,以内證与随宜为显密之差异者,是约于所说之法而言,非约于能说之言,显之法门,一向为机情而设,更非佛之内證,故云随宜,密教全说自内證之法门授于机,故云内證。虽指其教主谓为本地法身,而其加持身不改自性,故以加持身谓为本地法身,是亦显密对辨之意也。显之神变应用,为随染业幻之所作,故改自性,今之加持身,非机情之所变,直为自性本身上加持之用,不改自性,故谓为本地法身等也。以上两说,为真言一家之大问题,新古二义之别,即在于此。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法身)附录。
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法华经说三昧耶
【佛学大辞典】
(术语)经中说三种之三昧耶,自三部三身之三昧耶也,莲华即莲华部口业之应身三昧耶,宝塔为佛部身业之法身三昧耶,宝珠为金刚部意业之报身三昧耶。案宝塔为佛部,一地为金刚部,宝珠为宝部,莲华为莲华部,长者为羯磨部。
(术语)经中说三种之三昧耶,自三部三身之三昧耶也,莲华即莲华部口业之应身三昧耶,宝塔为佛部身业之法身三昧耶,宝珠为金刚部意业之报身三昧耶。案宝塔为佛部,一地为金刚部,宝珠为宝部,莲华为莲华部,长者为羯磨部。
法说周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三周说法之一。(参见:三周)
【三藏法数】
法说周者,佛为上根之人,作三乘一乘说;开三乘之权,显一乘之实。即方便品中所谈是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术语)法华三周说法之一。(参见:三周)
【三藏法数】
法说周者,佛为上根之人,作三乘一乘说;开三乘之权,显一乘之实。即方便品中所谈是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三周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说法华经于其迹门度声闻人,分正说,领解,述成,授记四段,以之为一周。而于其声闻人以上中下之三根有为前后三周。是曰三周说法:一、法说周,当舍利弗一人之上根直说妙法之实理,使之悟入一乘者。涉于方便品与譬喻品。二、譬喻周,当大迦叶等四人之中根。说三车之譬喻,使之悟入一乘者。涉于譬喻品,信解品,药草喻品,授记品之四品。三、因缘周,当其他一切声闻人之下根,说过去大通智胜佛时之因缘,使之悟入一乘者。化城喻品,五百授记品,人记品是也。如此三段次第度上中下根周足。而迹门法华之正宗分毕于此矣。法华玄义十曰:「如法华三周说法断奠声闻,咸归一实。」
(术语)佛说法华经于其迹门度声闻人,分正说,领解,述成,授记四段,以之为一周。而于其声闻人以上中下之三根有为前后三周。是曰三周说法:一、法说周,当舍利弗一人之上根直说妙法之实理,使之悟入一乘者。涉于方便品与譬喻品。二、譬喻周,当大迦叶等四人之中根。说三车之譬喻,使之悟入一乘者。涉于譬喻品,信解品,药草喻品,授记品之四品。三、因缘周,当其他一切声闻人之下根,说过去大通智胜佛时之因缘,使之悟入一乘者。化城喻品,五百授记品,人记品是也。如此三段次第度上中下根周足。而迹门法华之正宗分毕于此矣。法华玄义十曰:「如法华三周说法断奠声闻,咸归一实。」
阿修罗说五念处三十八品
【佛学大辞典】
(传说)世界初成时,住须弥顶亦有宫殿,后光音天下,如是展转至第五天,修罗瞋,便避之,无所住,遂下生于地,又嫉佛之说法,佛为诸天说四念处,修罗则说五念,佛说三十七品,则说三十八品,常为曲心所覆。见止观二之二。
(传说)世界初成时,住须弥顶亦有宫殿,后光音天下,如是展转至第五天,修罗瞋,便避之,无所住,遂下生于地,又嫉佛之说法,佛为诸天说四念处,修罗则说五念,佛说三十七品,则说三十八品,常为曲心所覆。见止观二之二。
阿说示
【佛学大辞典】
(人名)(参见:马胜)
(人名)(参见:马胜)
阿说他
【佛学大辞典】
(植物)As/vattha,木名。探玄记二十曰:「阿说他树,此云无罪树。谓绕三匝,能灭罪障,此是菩提树。」百一羯磨五曰:「阿说他子,菩提树子是也。」
(植物)As/vattha,木名。探玄记二十曰:「阿说他树,此云无罪树。谓绕三匝,能灭罪障,此是菩提树。」百一羯磨五曰:「阿说他子,菩提树子是也。」
阿说旨
【佛学大辞典】
(人名)(参见:马胜)
(人名)(参见:马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