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误会(誤會)  拼音:wù huì
1.判断错误。如:「对不起,是我误会你了。」
2.错误的了解。如:「这件事情完全是一场误会。如今误会冰释,大家应该要和好如初。」
《韵府拾遗 虞韵》:误吾(误吾)
柳宗元文:虽惊状剧,犹恃神扶。岂知所赖,终以误吾。
《漢語大詞典》:惊误(驚悮)
谓因耽误韶年而惊叹悔恨。 唐 白居易 《曲江感秋》诗之二:“当春不欢乐,临老徒惊悮。”
《漢語大詞典》:豕误(豕誤)
犹豕亥。 清 朱彝尊 《风怀二百韵》:“问年愁豕误,降日叶蛇祥。”
《漢語大詞典》:闪误(閃誤)
方言。闪失;因疏忽而误事。 柳青 《铜墻铁壁》第六章:“快派人把这封信送到 巩家沟 乡政府去。是动员慰劳品的事,可不能闪误!”
《韵府拾遗 卦韵》:误挂(误挂)
孙蕙兰诗:金钗误挂绯桃落,罗袖愁依翠竹寒。
《國語辭典》:误差(誤差)  拼音:wù chā
1.一般用来说明事实和事实真相之间的差距。
2.数学上指近似值与真值之间的差,称为「误差」。
《漢語大詞典》:误本(誤本)
指有错字的版本。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江 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解‘蹲鴟,芋也’,乃为‘羊’字。人馈羊肉,答书云:‘损惠蹲鴟。’举朝惊骇,不解事义。”
分類:错字版本
《漢語大詞典》:诳误(誑誤)
欺骗迷惑。 汉 焦赣 《易林·革之坎》:“华言风语,乱相誑误,终无兇事,安寧如故。”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 渊 遣使南通 孙权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今 魏 家不採録忠善,褒功臣之后,乃令谗譌得行其志,听 幽州 刺史、 东莱 太守誑误之言,猥兴州兵,图害臣郡。”资治通鉴·唐睿宗景云二年:“议者咸称 太平公主 令胡僧 慧范 曲引此曹,誑误陛下。”
《韵府拾遗 肿韵》:误恐(误恐)
崔护水柳诗: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
《高级汉语词典》:口误  拼音:kǒu wù
因疏忽而说错话或念错字
《漢語大詞典》:误缪(誤繆)
见“ 误谬 ”。
《國語辭典》:误谬(誤謬)  拼音:wù miù
错误、失真。《三国志。卷六五。吴书。韦曜传》:「惧有误谬,数数省读。」
分類:谬误差错
《漢語大詞典》:絓误(絓誤)
因受牵连而失官。 宋 文莹 《湘山野录续录》:“公曰:‘其将奈何?’吏曰:‘幸公之算未尽,暂絓误至此尔,但遣之,俾託生可却还。’” 金 元好问 中州集·史御史肃:“ 大中 党狱起,为所絓误,謫 静难军 节度副使。”清史稿·圣祖纪一:“丙申,詔曰:‘逆贼倡乱,仰服天诛,絓误之徒,宜从宽典。’”
分類:牵连失官
《漢語大詞典》:歧误(歧誤)
亦作“ 歧悮 ”。 差错,错误。 清 章学诚 校雠通义·辨嫌名:“此则人名字号之不一,亦开歧悮之端也。” 清 恽敬 《读〈晏子〉一》:“﹝晏子春秋﹞盖由采掇所就,故书中歧误复重多若此。”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行军总要》:“如明早五更起身,今晚即将路程单交与各军总制,熟记在心,以便带兵按程前行,不致歧误。”
分類:差错错误
《韵府拾遗 陌韵》:误惜(误惜)
吴文英词:步帏素袅。想玉人误惜章台春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