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误写(误写)  拼音:wù xiě
书写错误。如:「他因误写住址,以致邮寄的包裹被退回。」
《漢語大詞典》:惑误(惑誤)
(1).使之疑而误之。《楚辞·九章·惜往日》:“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 姜亮夫 校注:“使之疑而误之也。”
(2).谓迷之使误。《汉书·马宫传》:“臣知妾不得体君,卑不得敌尊,而希指雷同,诡经辟説,以惑误上。”
《漢語大詞典》:误文(誤文)
校勘用语。因抄写、排版等疏忽而造成的文字错误。 清 顾炎武 《〈仪礼郑注句读〉序》:“而此经误文最多,或至脱一简一句。”
《漢語大詞典》:误犯(誤犯)
(1).无意中触犯。三国志·吴志·韦曜传:“﹝ 曜 ﹞时有愆过,或误犯 晧 讳,輒见收缚。”
(2).无意中犯罪。晋书·刑法志:“不意误犯谓之过失。”
《漢語大詞典》:误脱(誤脱)
谓文字脱漏讹误。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三:“案‘续经’下当有‘中説’二字,方与上句相对,此偶误脱。”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字以两句相连而误脱例:“周书·程典篇:‘思地慎制,思制慎人,思人慎德,德开开乃无患。’按:德开开三字文不成义,本作‘慎德德开,开乃无患’,与上文皆四字为句,两‘慎德’字相连,误脱其一而义不可通矣。”
《漢語大詞典》:沦误(淪誤)
沉溺于谬误。《文选·鲍照〈拟古〉诗之一》:“南国有儒生,迷方独沦误。” 李善 注:“沉沦谬误也。” 唐 皇甫冉 《题裴二十一新园》诗:“穷年无牵缀,往事惜沦误。”
分類:沉溺谬误
《漢語大詞典》:枉误(枉誤)
错误,差误。《元典章·吏部八·案牍》:“词理不可考视,情实不可悉知,伏虑其间枉误必多。”
分類:错误差误
《高级汉语词典》:误称  拼音:wù chēng
错误地称呼;叫错名字
分类:误称
《漢語大詞典》:误断(誤斷)
错误的判断。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篇第一章第一节:“但这样的数目很容易使人发生一个错误的判断:便是 商 代的社会是一个渔猎时代的宗教迷信的社会。这个误断应该要先加以御防。”
分類:错误判断
《韵府拾遗 纸韵》:误已(误已)
郝经诗政如道傍室。牵制终误已。
《漢語大詞典》:沿误(沿誤)
因袭谬误。 清 叶廷琯 《吹网录·亭林年谱有沿误处》:“就 车 谱所载, 石州 尚间有沿误未为改正者。”
分類:因袭谬误
《漢語大詞典》:语误(語誤)
(1).语音不准。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三:“冠欹感髮秃,语误悲齿堕。”
(2).语言谬误。 鲁迅 《呐喊·狂人日记》:“记中语误,一字不易。”
分類:语音谬误
《國語辭典》:挂误(罣誤)  拼音:guà wù
因事受蒙蔽而犯了过失。《红楼梦》第六一回:「朝廷家原有挂误的,倒也不算委屈了他。」也作「絓误」、「诖误」。
《漢語大詞典》:误惑(誤惑)
(1).误加迷恋。《晋书·列女传·刘聪妻刘氏》:“復何面目仰侍巾櫛,请归死此堂,以塞陛下误惑之过。”
(2).贻误迷惑。 宋 司马光 《起请科场札子》:“不可以此轻改成法,復从弊俗,误惑后生。”
《韵府拾遗 铣韵》:误遣(误遣)
陆游诗:误遣汗青成国史,未妨著白号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