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讥诮(譏誚)  拼音:jī qiào
以讥讽的话责问他人。《宋史。卷二五三。孙行友传》:「全照深刻,常虑人以严察议己,今授此州,似涉讥诮。」《儒林外史》第八回:「王太守并不知这话是讥诮他,正容答道:『而今你我替朝廷办事,只怕也不得不如此认真。』」
《漢語大詞典》:相诮(相誚)
相互嘲讽。 明 唐顺之 《〈江阴县新志〉序》:“窃闻国朝集诸儒臣修《一统志》时,两人相誚。其一人欲载科目之数,则曰:‘此非《进士録》也。’其一人欲载户口田赋之数,则曰:‘此非黄白册也。’”
分類:相互嘲讽
《漢語大詞典》:嘲诮(嘲誚)
嘲弄讥诮。南史·何敬容传:“﹝ 何敬容 ﹞又多漏禁中语,故嘲誚日至。” 宋 陈师道 《答魏衍黄预勉余作》诗:“平生不自解嘲誚,祸来亦復非周防。” 清 捧花生 《画舫馀谭》卷一:“皆傖父四五辈手握长篙,裸体围尺布,相率唱淫褻山歌……大半皆嘲誚诸姬,并及河中游客。” 鲁迅 《朝花夕拾·琐记》:“﹝中西学堂﹞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了;熟读圣贤书的秀才们,还集了《四书》的句子,做一篇八股来嘲诮它。”
分類:嘲弄讥诮
《漢語大詞典》:贻诮(貽誚)
见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此 扬子 所以追悔於雕虫,貽誚於雾縠者也。” 明 祁彪佳 《周公鼎年兄自粤西归过访偕游寓山》诗:“为言猿鹤休貽誚,把臂林间有故人。” 清 金埴 《不下带编》卷一:“比之村教督诲蒙伎俩,貽誚高明。”
分類:见笑
《漢語大詞典》:取诮(取誚)
招致讥讽。 明 唐顺之 《与胡梅林总督》十一:“僕虽以此取誚于流俗,亦竟以此见谅於豪杰。” 清 金农 《重游王屋》诗:“学道苦云晚,取誚古逋客。”
分類:招致讥讽
《國語辭典》:诮让(誚讓)  拼音:qiào ràng
谴责。《史记。卷九一。黥布传》:「项王由此怨布,数使使者诮让召布。」《三国志。卷六一。吴书。潘浚传》:「权引咎责躬,因诮让大臣,语在权传。」
分類:责问
《韵府拾遗 啸韵》:或诮(或诮)
韩非子或诮或怨者皆挟相为而不周于为己也
《漢語大詞典》:嗤诮(嗤誚)
讥笑责备。 唐 元结 《与何员外书》:“ 次山 自衣带巾裘,虽不为时人大恶,亦尝辱其嗤誚。” 唐 寒山 《诗》之一四一:“下愚读我诗,不解却嗤誚。”旧唐书·李齐运传:“末以妾 衞氏 为正室,身为礼部尚书,冕服以行其礼,人士嗤誚。”
分類:讥笑责备
《國語辭典》:诋诮(詆誚)  拼音:dǐ qiào
侮辱、责骂。明。宋濂〈李疑传〉:「然月责钱数千,否必诋诮致讼。」
《漢語大詞典》:竦诮(竦誚)
争相讥笑。 南朝 齐 孔稚圭 《北山移文》:“南岳献嘲,北垄腾笑;列壑争讥,攒峯竦誚。”
分類:相讥讥笑
《漢語大詞典》:诮责(誚責)
责备。 刘义庆 世说新语·轻诋“ 王丞相 轻 蔡公 ” 刘孝标 注引 南朝 梁 虞通之 《妒记》:“时有妍妙,皆加誚责。” 唐 柳宗元 答问:“今客又推当世贤智以深致誚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纤:“父兄輒相誚责。”
分類:责备
《漢語大詞典》:责诮(責誚)
责备。南史·荀伯玉传:“ 高帝 谓 伯玉 :‘卿比看 景秀 不?’答曰:‘数往候之,备加责誚。’”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崔书生》:“俄而召 崔生 入,责誚再三,词辨清婉。”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三》:“味夫子才不才之言,吾不徒行之语,其责誚於路者可见矣!”
分類:责备
《漢語大詞典》:笑诮(笑誚)
讥笑;嘲讽。 唐 白居易 《和微之诗》序:“ 微之 又以近作二十三首寄来命僕继和……所谓‘天下英雄,唯使君与 操 耳’,戏及此者,亦欲三千里外一破愁颜,勿示他人,以取笑誚。”
分類:讥笑嘲讽
《漢語大詞典》:诮讥(誚譏)
讽刺讥笑。 明 金寔 《方竹轩赋》:“顷闻誚讥,顾不敢当。”
分類:讽刺讥笑
《漢語大詞典》:谤诮(謗誚)
指责讥诮。 三国 魏 曹羲 《为兄爽表司马懿为太傅大司马》:“臣以为宜以 懿 为太傅、大司马,上昭陛下进贤之明,中显 懿 身文武之实,下使愚臣免於谤誚。”
分類:讥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