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无义语
【佛学大辞典】
(术语)义者义利也,无益之语谓之无义语。晋华严经二十四曰:「无义语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所说言语人不信受,二者所有言说不能明了。」
【佛学常见辞汇】
没有意义的言语。
拣语
【佛学大辞典】
(术语)简择评论古则公案之言语也。五位显诀中所谓「逐位拣曰」、「别时拣曰」、「别拣曰」、「拣曰」等是也。
圣语
【佛学大辞典】
(术语)A^ryabha%s!a,又曰圣言。即梵语所谓三尸克利德婆罗门之经语,为中天竺之正音。俱舍论十一曰:「一切天众皆作圣语,谓彼言词同中印度。」毗婆沙论七十九曰:「世尊有时为四天王,先以圣语说四圣谛。四天王中二能领解,二不领解。世尊怜悯饶益彼故,以南印度边国俗语(旧婆沙作毗陀罗语)说四圣谛。谓瑿泥、迷泥、蹋部达、喋部,二天王中一能领解,一不领解。世尊怜悯饶益彼故,复以一种篾戾车语(旧婆沙作弥离车语)说四圣谛。谓摩奢、睹奢、僧摄、摩萨缚怛毗剌迟,时四天王皆以领解。」然以圣语说四谛,为对于四天王之一时随说,非为佛之常语。佛以当时摩竭陀国之俗语为佛语,此语之经文,今不可得。南方阿利耶语之方言经文,传于锡兰岛,是即今之巴利语也。因而暹罗国之佛徒,指巴利之佛语,称为摩呼。而佛于诸律中呵责用圣语者。四分律五十二曰:「时有比丘,字勇猛,婆罗门出家。往世尊所,白世尊言:大德!此诸比丘,众姓出家,名字亦异。破佛经义,愿世尊,听我等以世间好言论修理佛经。佛言:汝等痴人,此乃是毁损,以外道言论而欲杂糅佛经。佛言:听随国俗言音所解,诵习佛经。」五分律二十六曰:「有婆罗门兄弟二人,诵阐陀Chandas鞞陀书。后于正法出家,闻诸比丘诵经不正,讥呵言:诸大德久出家而不知男女语一语多语,现在过去未来语,长短音轻重音,乃作如此诵读佛经。比丘闻羞耻。二比丘往至佛所,具以白佛。佛言:听随国音读诵,但不得违失佛意。不听以佛语作外书语,犯者偷兰遮。」十诵律三十八曰:「佛在舍卫国,有二婆罗门:一名瞿婆,二名夜婆,于佛法中得信出家。本诵外道四围陀书。出家己,以是音声诵佛经。时一人死,一人独在。所诵佛经忘不通利,更求伴不得,心愁不乐。是事白佛,佛言:从今以外书音声诵佛经者突吉罗。」
著语
【佛学大辞典】
(术语)著于古则公案句下之短评也。
爱语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摄法之一。(参见:四摄法)。无量寿经上曰:「和颜爱语。」
【佛学常见辞汇】
四摄法之一。(参见:四摄法)
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经妙音品所说十六三昧之一。嘉祥法华义疏十二曰:「解一切语言三昧者,得此三昧解众生语而为说法。」
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经妙音品曰:「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同药王品曰:「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陀罗尼者,总持不失之力用也。就体言则为三昧。就用言则为陀罗尼。
绮语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含淫意不正之言词也。旧译绮语。新译杂秽语。十恶之一。后世骚人积习,多喜以美人香草寓言,凡涉于闺阁者,皆谓之绮语。云笈七签曰:「三者无色界天,其中人寿命亿劫岁,若人一生之中,不恶口两舌妄言绮语,当来过往得居此天。」大乘义章七曰:「邪言不正,其犹绮色,从喻立称,故名绮语。」俱舍论十六曰:「一切染心所发诸语,名杂秽语。」成实论曰:「语虽实语,以非时故,即名绮语。」
【佛学常见辞汇】
说无礼义不正经的话,是十恶之一。
【俗语佛源】
佛家所说「十恶」中,属于「口业」的有四种,「绮语」即其中之一。「绮」字的本义是平纹起花的丝织品,引申为华美、艳丽。凡一切邪僻不正或涉及男女私情的话,都称为绮语。如梁武帝《答菩提树颂手敕》:「但所言国美,皆非事实,不无绮语过也。」关于「绮语」的定义,各家所说各有侧重。或谓「染心所发诸语」(《俱舍论》),或谓「以非时(不合时宜)故」(《成实论》),或谓「邪言不正」(《大乘义章》卷七)等。主要是涉及艳情的花言巧语,如后世文人所做的艳词淫曲之类。例如: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五:「近人为词,习绮语者,托言温、韦。」唐末五代的温庭筠和韦庄,是「词为艳科」的鼻祖。又如清·李渔《怜香伴·香咏》:「贫尼少时也学拈毫,摩顶以来,十年不作绮语了。」意思是说,出家人严守口戒,不再去作那些艳词淫曲了。(李明权)
【三藏法数】
绮即文饰也。谓绮饰言语,取悦于人,故名绮语。
【三藏法数】
绮语者,谓乖背真实,巧饰言辞,令人好乐也。
语言音声欲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六欲)
六欲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色欲,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而生贪著也。二形貌欲,见端容美貌而生贪著者。三威仪姿态欲,见行步进止含笑娇态等而生爱染者。四语言音声欲,于巧言美语适意之音声清雅之歌咏等,而生爱著者。五细滑欲,于男女皮肤之细软滑泽等而耽染者。六人相欲,见男女可爱之人相而贪著者。见智度论二十一。而破此六欲须以九想。(参见:九想)。【又】六欲天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色欲,二形貌欲,三威仪姿态欲,四言语音声欲,五细滑欲,六人想欲。此六法能起人之贪欲心,故称欲。见智度论二十一。
【佛学常见辞汇】
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语言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
【佛学次第统编】
六欲者:
一、色欲 谓若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著,是名色欲。
二、形貌欲 谓若见端容美貌,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著,是名形貌欲。
三、威仪恣态欲 谓若见行步轻徐,举止详缓,扬眉顿脸,含笑娇盈,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染,是名威仪恣态欲。
四、言语音声欲 谓若闻巧言美语,称情适意,音声清雅,歌咏赞叹,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著,是名言语音声欲。
五、细滑欲 谓男女身分,软细滑泽等,无智愚人,不知其患,耽染没溺,是名细滑欲。
六、人相欲 谓若男若女,必得所爱之人,互相贪染,是名人相欲。
【三藏法数】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一、色欲〕,谓若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著,是名色欲。
〔二、形貌欲〕,谓若见端容美貌,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著,是名形貌欲。
〔三、威仪姿态欲〕,谓若见行步轻徐,举止详缓,扬眉顿脸,含笑娇盈,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染,是名威仪姿态欲。
〔四、言语音声欲〕,谓若闻巧言美语,称情适意,音声清雅,歌咏赞叹,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著,是名言语音声欲。
〔五、细滑欲〕,谓男女身分,软细滑泽等,无智愚人,不知其患,耽染没溺,是名细滑欲。
〔六、人相欲〕,谓若男若女,必得所爱之人,互相贪染,是名人相欲。
语表业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表业之外,有身表业语表业。人之言语乃以一种意思表示于人之作业,故谓之语表业。俱舍论十三曰:「语表业体谓即言声。」唯识述记二本曰:「语谓语言,此能表了所欲说义,故名为语表。」
语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三密之一。佛之言语为神变不思议者。
【佛学常见辞汇】
如来三密之一。(参见:三密)
【三藏法数】
语密即口密也。谓佛说法之时,或一里外闻佛音声,或十里、或百千万里外闻佛音声。又一会中,或闻说布施,或闻说持戒等,各各随心所闻,皆不可思议,故名语密。
三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身密,语密,意密也。今分为如来自證之三密与众生修行之三密而辨之,如来三密者,身语意之三业,本来平等,身等于语,语等于意,皆遍法界,谓为法佛平等之三密。然则一切之形色为身密,一切之音声为语密,一切之理为意密也。而谓之为密者,非秘隐于人之谓,乃以此等之义为法佛自證之境,无凡人之分,故谓之密,又吾等于一切平等,虽本来具之,然以惑染隐秘之,故谓之密也。显教虽于密迹力士经说佛之三密不可思议,然未显一一之三业所作,尽法性之至理。又,凡夫为印言观想,即与如来之三密同备无尽之德用,又依三密之加持力,自他同有灭罪障,禳灾疫,除病患等无量之不思议,均未说也。密教则颇能说其真实之相。见辨惑指南四。修行三密。吾等既具法佛之三密,然为感染而不能證得之,故以佛之大悲心,使众生行生佛平等之三密。身结印契是身密,口诵真言为语密,意观其种子,或观其三昧耶形,或观其本尊,是为意密。行此三密,则为如来之三密所加持,众生之三业与如来之三密,入我我入,无二无别,谓之三密相应。依三密相应,成就一切之悉地也。菩提心论曰:「凡修习瑜伽观行人,当须具修三密行,證悟五相成身义也。所言三密者:一、身密者,如结契印召请圣众是也。二、语密者,如密诵真言令文句了了分明无谬误也。三、意密者,如住瑜伽相应白净月满观菩提心也。」大日经疏一曰:「入真言门略有三事:一者身密门,二者语密门,三者心密门。(中略)行者以此三方便自净三业,即为如来三密之所加持,乃至能于此生满足地波罗蜜不复经历劫数,备修诸对治行。」又「然毗卢遮那内證之德,以加持故从一一智印各现执金刚神,形色性类皆有表象,各随本缘性欲引摄众生。若诸行人慇勤修习能令三业同于本尊,从此一门,得入法界。」然是为对于劣机之方便。非为至极。以无相之三密为至极也。大日经供养法曰:「甚深无相法,劣慧所不堪。为应彼等故,兼说有相法。」要略念诵经曰:「相无相甚深,少智所不能入。依无相说相,摄彼二种人。」
【佛学常见辞汇】
身密、语密、意密。就佛界言:大日如来,为遍法界之身,故法界体相,为其身密,一切声音,为其语密,周遍之识大,为其意密。就众生言:手结印契为身密,口诵真言为语密,心观本尊之法相为意密。
【佛学次第统编】
三密者,身语意三密也。
一、身密 如手结印契是也。
二、语密 如密诵真言是也。
三、意密 如住瑜伽相应,白净月满,观菩提心是也。
凡夫与大日如来,共以六大为体,四曼为相,本无差别。良由凡夫迷之,如来悟之,致有差别耳。如行持三密,一如大日如来。则大日如来之光,映于持者之心水。持者之心水,亦受持大日如来之光。是谓行者三密三应,而受如来三密加持矣。
今分为如来自證之三密,与众生修行之三密而辨之。如来三密者,身语意之三业,本来平等,身等于语,语等于意,皆遍法界,谓为法佛平等之三密。然则一切之形色为身密,一切之音声为语密,一切之理为意密也。而谓之为密者,非秘隐于人之谓,乃以此等之义,为法佛自證之境,无凡人之分,故谓之密。又吾等于一切平等,虽本来具之,然以惑染隐秘之故,谓之密也。显教虽于密迹力士经说佛之三密,不可思议,然未显一一之三业所作,尽法性之至理。又凡夫为印言观想,即与如来之三密,同备无尽之德用。又依三密之加持力,自他同有灭罪障禳灾疫除病患等无量之不思议,均未说也。密教则颇能说其真实之相。
修行三密吾等既具法佛之三密,然为惑染而不能證得之故,以佛之大悲心,使众生行生佛平等之三密。身结印契为身密,口诵真言为语密,意观其种子,或观其三昧耶形,成观其本尊,是为意密。行此三密,则为如来之三密所加持。众生之三业,与如来之三密,入我我入,无二无别,谓之三密相应,依三密相应,成就一切之悉地也。菩提心论曰:「凡修习瑜伽观行人,当须具修三密行,證悟五相成身义也。」大日经疏曰:「入真言门,略有三事:一者身密门,二者语密门,三者心密门。行者以此三方便,自净三业,即为如来三密之所加持。乃至能于此身,满足地波罗密,不复经历劫数,备修诸对治行。又然毗卢遮那内證之德,以加持故,从一一智印,各现执金刚神形色性类,皆有表象,各随本缘性欲,引摄众生。若诸行人,慇勤修习,能令三业,同于本尊,从此一门,得入法界。然是为对劣机之方便,非为至极,以无相之三密为至极也。」大日经供养法曰:「甚深无相法,劣慧所不堪,为应彼等故,兼说有相法。」要略念诵经曰:「相无相甚深,少智不能入,依无相说相,摄彼二种人。」
「三密瑜伽」 总名真言之行法也,以真言之行法,欲得三密之瑜伽故也。瑜伽者相应之义,身结印口唱咒意观理,此三事相应。又众生之三业,与佛之三密,入我我入,彼此平等,谓之瑜伽。依此瑜伽,成就所求之事。众生身语意之三密,与法身佛之三密,相应融和而无隔历,父母所生之肉身,即为佛身也。
语梵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三密中之语密及梵轮也。梵轮为法轮之异名。梵为清净之义。
语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七善)
【三藏法数】
谓法华一经所说之法,其语巧妙,乃如来金口梵音,会理直说,菩萨之心,无不欢喜,即圆顿一乘妙教之文,是名语善。
七善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所说大小乘之经典,具七善。故曰正法。成实论三善品曰:「佛自赞言:我所说法,初中后善,义善,语善,独法,具足,清净调柔,随顺梵行。」就论解之,一、时善,一部初中后三时之所说,皆甚深也。二、义善,佛法之义,深有利益,得今世后世及出世之道利也。三、语善,随方俗之语而能示正义也。四、独法,但为无馀说之也。五、具足,佛之所说以一经一偈,而诸法具足圆满,不待馀经而成也。六、清净调柔。语清净,故曰清净,义清净故曰调柔。七、梵行,梵者以涅槃槃而名。此道能至涅槃故名梵行。【又】涅槃经名字功德品曰:「佛告迦叶:此经名为大般涅槃,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义味深邃,其文亦善,纯备具足,清净,梵行,金刚宝藏满足无缺。」章安疏解之,一语善,二义善,三文善,四独一善(纯备具足),五行善(清净),六慈善(梵行),七备具善(金刚宝藏满足无缺)。【又】法华经序品曰:「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天台文句解之:一、时节善,序正流通三时皆善也。二、义善,三、语善,四、独一善,言纯一无杂也。五、圆满善,言具足也。六、调柔善,言清白也。以清白之善法,其性调柔故也。七、慈悲善,梵行即具无缘之慈悲也。此七善之义虽通大小乘经,而其法体,则随经而有差别,如小乘经解独一为无馀涅槃,法华经解为圆顿一乘法。
语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等之一。诸佛之言音为同等无二不增不减者。见楞伽经三。
【三藏法数】
语即言语也。经云:谓我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无增无减,无有差别,与诸佛同一音故,是名语等。(六十四种梵音者,一流泽、二柔软、三悦意、四可乐、五清净、六离垢、七明亮、八甘美、九乐闻、十无劣、十一圆具、十二调顺、十三无涩、十四无恶、十五善柔、十六悦耳、十七适身、十八心生勇锐、十九心喜、二十悦乐、二十一无热恼、二十二如教令、二十三善了知、二十四分明、二十五善爱、二十六令生欢喜、二十七使他如教令、二十八令他善了知、二十九如理、三十利益、三十一离重复过失、三十二如师子音、三十三如龙音、三十四如云雷吼、三十五如龙王、三十六如紧那罗妙歌、三十七如迦陵频伽、三十八如梵王、三十九如共命鸟、四十如帝释美妙、四十一如振鼓、四十二不高、四十三不下、四十四随入一切音、四十五无缺减、四十六无破坏、四十七无染污、四十八无希取、四十九具足、五十庄严、五十一显示、五十二圆满一切音、五十三诸根适悦、五十四无讥毁、五十五无轻转、五十六无动摇、五十七随入一切众会、五十八诸相具足、五十九令众生意欢喜、六十说众生心行、六十一入众生心意、六十二随众生信解、六十三闻者无其分量、六十四一切众生不能思惟称量也。)
语菩萨
【佛学大辞典】
(杂名)维摩为西方之语菩萨。以无语即语之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