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83,分93页显示  上一页  20  21  22  23  24  26  27  28  2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和语
语圆
语法
语讹
母语
疏语
只语
正语
谬语
南语
语林
游语
咒语
骚语
俳语
《漢語大詞典》:和语(和語)
日本 语。 梁启超 《论学日本文之益》:“ 支那 之志士,亦当以学和文、和语为第一义。”
分類:和语日本
《分类字锦》:语圆(语圆)
沧浪诗话:下字贵响,造语贵圆。
分类:诗赋
《國語辭典》:语法(語法)  拼音:yǔ fǎ
1.讲求语言构造合宜,音调优美的方法。也称为「话法」。
2.语词、语句形成的规律。有时包括口语和书面语,与「文法」一词相近。
《漢語大詞典》:语讹(語訛)
言语讹误。 唐 韩愈 《落齿》诗:“语讹默固好,嚼废软还美。”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自是后人语讹,相承不改耳。”旧唐书·地理志三:“ 居延海 、 焉支山 在县界。 删丹山 ,即 焉支山 ,语讹也。”
分類:讹误
《國語辭典》:母语(母語)  拼音:mǔ yǔ
1.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都是由一种原始的语言发展出来的,此原始语言犹如这些语言的母亲,因此称为「母语」。如拉丁语是法语、义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等的原始母语。也称为「基础语」、「原始语」。
2.俗称乡土语言。如:「我的母语是客家话。」
《漢語大詞典》:疏语(疏語)
(1).平庸的言语。 唐 孟郊 《立德新居》诗之二:“厚韵属疏语,薄名谢嚣闻。”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下:“‘一将功成万骨枯’,是疏语;‘可怜 无定河 边骨’,是词语。”
(2).指空疏的言词。 明 李贽 《王骥》:“此则稍有识见,非復彼时训导诸人疏语。”
《漢語大詞典》:只语(隻語)
一句话。 明 王世贞 《与余德甫书》之三:“所刻《芙蓉社吟稿声应録》,即吾二三弟兄隻语无遗失者,足下诚一片有心人也。” 清 周亮工 《七月十九夜同田无间王望如吴庭发赋》诗:“辛勤儿女信,隻语几回量。” 刘师培 《〈文说〉序》:“若夫辨论文法,书各不同,或品评全篇,或偶举隻语。”
分類:一句话
《国语辞典》:正语(正语)  拼音:zhèng yǔ
佛教用语。八正道的第三支。不作一切非理的言谈,即说真实语,不撒谎、不搬弄是非、不口出恶言及说好听而无意义的话。《杂阿含经》卷二八:「有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漢語大詞典》:谬语(謬語)
(1).妄言。 汉 陆贾 新语·明诫:“谬语出於口,则乱及万里之外。”新五代史·刘贇传:“ 道 既行,谓人曰:‘吾平生不为谬语人,今谬语矣!’” 元 关汉卿 《谢天香》第三折:“我又不曾吃酒,岂有谬语?”
(2).隐语。左传·宣公十二年“有麦麴乎” 晋 杜预 注:“军中不敢正言,故谬语。”
分類:妄言隐语
《骈字类编》:南语(南语)
元 黄镇成 从军行 北方健儿长南土,学得南语相嚘咿。
《韵府拾遗 语韵》:黄镇成从军行北方健儿长南土学得南语相嚘咿
分类:南语
《漢語大詞典》:语林(語林)
东晋 裴启 有古小说集语林(原书已佚),后遂用作笔记小说的代称。 明 锺惺 《谭友夏》:“奇俊辨博,自是文之一种,以施之书牘题跋,语林説部,当是本色。”
分類:笔记小说
《漢語大詞典》:游语(遊語)
戏谑的言辞;挑逗的言辞。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双灯:“ 魏 细瞻女郎,楚楚若仙,心甚悦之。然惭怍不能作游语。”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梨花》:“公子待之尤厚,屡欲私之。奈 梨花 防维綦密,虽欲申以游语,亦不可得。”
嬉戏的言语。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某诸生》:“ 吴门 诸生某,醉归自某训导家……相去一矢地外有红衣女子行其前,约略甚美,心仪之:‘盍追及一睹华容?’比追及,果艳絶,试以游语而不愠。”
《國語辭典》:咒语(咒語)  拼音:zhòu yǔ
宗教上称具有特殊力量的语词或语句。《水浒传》第四回:「焚起一炷信香,长老上禅椅盘膝而坐,口诵咒语,入定去了。」《儒林外史》第四回:「念了一遍咒语,烧了一道启请的符,只见那乩渐渐动起来了。」也称为「真言」。
《漢語大詞典》:骚语(騷語)
诗词的语句。泛指诗词作品。 宋 许及之 《贺新郎》词:“独炷炉香薰衣润,对瀟瀟,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
分類:语句作品
《漢語大詞典》:俳语(俳語)
(1).戏笑嘲谑的言辞。新唐书·李实传:“优人 成辅端 为俳语讽帝。”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祝唐二赋:“ 祝 ( 祝允明 )先有《烟花洞天赋》……其后又有《风流遁赋》,则皆俳语也。” 清 赵翼 《戏为俳体遣闲》诗:“閒遣无聊作俳语,丽譙更鼓已三挝。”
(2).讲究对偶的骈体文字。 宋 苏辙 《滕王阁》诗:“豪风相凌荡,俳语终仓猝。”自注:“ 欧阳文忠 尝云:‘ 王勃 记文似俳,而 唐 人贵之如此,何也?’”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 枚 氏《七发》,非必於七也,文涣而成七。后之作者无七,而必於七,然皆俳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