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气劲(氣勁)
(1).气候寒冽。 南朝 宋 颜延之 《阳给事诔》:“凉冬气劲,塞外草衰。”
(2).意气傲岸。 唐 刘禹锡 《送裴处士应制举诗》:“ 裴生 久在风尘里,气劲言高少知己。”
(3).语气坚定严厉。宋史·忠义传七·吴革:“使 粘罕 军见之,庭揖不拜,责其贪利败约,词正气劲。”
《國語辭典》:天天  拼音:tiān tiān
1.上天。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折:「恨天天不与人行方便,好著我难消遣,端的是怎留连!」
2.日日、每天。如:「你搬到附近,我们就可以天天见面了。」
《漢語大詞典》:乎而
(1).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赞叹。《诗·齐风·著》:“俟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2).“乎”和“而”是文言中常用的虚词,因借以指文言。《剪灯馀话·田洙遇薛涛联句记》:“劝酬兼尔汝,讲论杂乎而。”杂乎而,谓口语夹杂文言。
《漢語大詞典》:幸望
(1).犹希望。带祈求语气或表示客气。《水浒传》第六二回:“ 宋江 起身把盏,陪笑道:‘夜来甚是衝撞,幸望宽恕。’”
(2).谓非分之想,侥幸之心。 清 唐甄 潜书·两权:“如是,则人心信服,不为苟免,不为幸望,不约而同,不戒而遵。此法之为固一也。”
《國語辭典》:剌剌  拼音:là là
1.拟声词。形容风声或拍击声。唐。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去程风剌剌,别夜漏丁丁。」
2.语助词。表示加重语气。元。王晔《桃花女》第三折:「倒做这等魇镇事,欺心剌剌的。我不去!我不去!」《红楼梦》第二六回:「薛蟠道:『越发说的人热剌剌的丢不下。』」
《國語辭典》:何干  拼音:hé gān
有什么关系。反问语气,表示没有任何关系。《三国演义》第七回:「韩馥无才,愿让冀州于吾,与尔何干?」《红楼梦》第六九回:「姐姐便不告诉他,他岂有打听不出来的?不过是姐姐说的在先。况且我也要一心进来,方成个体统,与姐姐何干?」
《漢語大詞典》:口谈(口談)
亦作“ 口谭 ”。
(1).口头谈论;口头谈说。庄子·天下:“然 惠施 之口谈,自以为最贤。” 汉 王充 论衡·定贤:“夫人不谓之满,世则不得见口谈之实语。” 何其芳 《画梦录·梦后》:“从前有人隔壁听姑妇二人围棋,精绝,次晨叩之,乃口谭而已。”
(2).口气,语气。《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四:“ 李氏 与 大郊 面质,句句是 杨化 口谈,咬定 大郊 谋死真情。”
(3).方言。口头禅。引申为骗人的话。《海上花列传》第十四回:“‘倌人开宝’是俚哚堂子里口谈啘,陆里有真个嗄!”
《漢語大詞典》:气调(氣調)
(1).气概,风度。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加以风神爽朗,气调清高,流化亲朋,善和纷諍。”《隋书·豆卢勣传》:“ 勣 器识优长,气调英远,总驭藩部,风化已行。” 唐 张鷟 游仙窟:“容貌似舅, 潘安仁 之外甥;气调如兄, 崔季珪 之小妹。” 清 侯方域 《书〈彭西园集〉后》:“少多读书,有气调。”
(2).气韵,才调。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
(3).语气声调。 老舍 《赵子曰》第四:“ 赵子曰 心中痛快多了,说话的气调锋利有趣了。”
《国语辞典》:几次(几次)  拼音:jǐ cì
1.多少次。表疑问的语气。如:「红楼梦你总共看过几次?」
2.好多次。如:「连续几次的打击,使他完全丧失信心!」
《漢語大詞典》:要且
却是。表示转折语气。 唐 白居易 《夜题玉泉》诗:“遇客多言爱山水,逢僧尽道厌嚣尘; 玉泉潭 畔松间宿,要且经年无一人。” 唐 罗邺 《早梅》诗:“满园桃李虽堪赏,要且东风晚始生。” 唐 方干 《送弟子伍秀才赴举》诗:“由来不要文章得,要且文章出众人。”
《國語辭典》:罢了(罷了)  拼音:bà le
1.仅此而已。如:「这不过是停电罢了,不要紧张!」、「只是个门房罢了,就如此嚣张!」
2.算了。表示暂时停止或不勉强、坚持的意思。《红楼梦》第四二回:「如今写个方子在这里,若老人家爱吃呢,便按方煎一剂吃;若懒待吃,也就罢了。」
3.表示失望、忿恨的感叹词。《红楼梦》第二九回:「我白认得了你,罢了!罢了!」
《漢語大詞典》:何算
亦作“ 何筭 ”。 犹何别。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没有区别。仪礼·丧服:“野人曰:‘父母何筭焉?’” 段玉裁 经韵楼集·野人曰父母何算焉:“此谓野人言父与母何别也。何算,犹何别也。” 南朝 宋 颜延年 《陶徵士诔》:“夫实以诔华,名由謚高,苟允德义,贵贱何算焉?”南齐书·周颙传:“无馨无臭,与瓦砾其何算?”
《漢語大詞典》:化化
化其所化。犹言感化外物。文子·守真:“夫生生者不生,化化者不化,不达此道者,虽知统天地,明照日月,辩解连环,辞润金石,犹无益於治天下也。”列子·天瑞:“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 张湛 注:“不生者固生物之宗,不化者固化物之主。”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庭戒诸儿》:“吾有大患者为吾有身,生生者不生,化化者不化,然其清浄可以治人。”
迭音后缀。用来加强语气。 元 石德玉 《曲江池》第三折:“冷化化的那里寻去?” 元 无名氏 《独角牛》第二折:“羞人化化的,怎么叫!”
《漢語大詞典》:鉴止(鑑止)
亦作“鉴止”。 照察。止,语气助词。《宋史·乐志八》:“何以致祥,上天鉴止。”
《漢語大詞典》:斩绝(斬絶)
(1).陡峭貌。 宋 苏洵 《忆山送人》诗:“累累斩絶峯,兀不相属联。”
(2).形容语气锋芒毕露,不留馀地。 宋 苏洵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絶之言而其锋不可犯。”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雍容和缓,而不为斩絶之言。”
(3).界限分明貌。 唐 陆龟蒙 《记锦裾》:“始如不可辩别,及諦视之,条段斩絶分画,一一有去处。”
(4).干脆利落貌。《水浒后传》第十八回:“兄弟你真是好汉子,每事做得斩絶!” 萧军 《八月的乡村》三:“‘同志们--一切要听我的口令。’ 铁鹰 队长说话总是这样斩绝。”
(5).斩断;断绝。 清 李渔 《三与楼》第二回:“他见新的图不到手,旧的又怕回赎,少不得要生毒计,斩絶我的宗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