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禁暴诛乱(禁暴诛乱)  拼音:jìn bào zhū luàn
禁除暴行,诛灭乱逆。汉。贾谊〈过秦论〉:「其彊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也作「禁暴静乱」。
《国语辞典》:诛不避贵(诛不避贵)  拼音:zhū bù bì guì
惩罚罪行不避讳显贵的人。指法律之前贵贱平等。《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诛不避贵,赏不遗贱。」
《国语辞典》:诛凶讨逆(诛凶讨逆)  拼音:zhū xiōng tǎo nì
讨伐残暴叛逆的人。明。姚茂良《精忠记》第八出:「身为上将,统领大军,奋武扬威,诛凶讨逆。」也作「诛暴讨逆」、「诛凶殄逆」。
《国语辞典》:诛凶殄逆(诛凶殄逆)  拼音:zhū xiōng tiǎn nì
殄,灭绝。诛凶殄逆指讨伐残暴叛逆的人。唐。陈子昂〈请措刑科〉:「圣人诛凶殄逆,济人宁乱,必资刑杀,以清天下。」也作「诛暴讨逆」、「诛凶讨逆」。
《国语辞典》:诛一警百(诛一警百)  拼音:zhū yī jǐng bǎi
惩罚或杀掉一人以警戒众人。宋。苏轼〈论河北京东盗贼状〉:「其间凶残之党,乐祸不悛,则须敕法以峻刑,诛一以警百。」
《韵府拾遗 虞韵》:佐诛(佐诛)
旧唐书李晟传吐蕃请以兵佐诛泚上欲亲总六师移幸咸阳以促诸军进讨
《漢語大詞典》:罪不胜诛(罪不勝誅)
犹言罪不容诛。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词林·鼎甲同为庶常:“以上见各家记述中者,什仅得一二。修史之卤莽,罪不胜诛矣。”
《國語辭典》:罪不容诛(罪不容誅)  拼音:zuì bù róng zhū
判处死刑还抵偿不了所犯罪行。比喻罪大恶极。《文选。庾亮。让中书令表》:「事有不允,罪不容诛。」《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王某上负天子,下负百姓,罪不容诛,九泉之下,何面目见唐子方诸公乎?」
《国语辞典》:比屋而诛(比屋而诛)  拼音:bì wū ér zhū
家家户户皆受诛罚。比喻教化失败,恶人众多。汉。陆贾《新语。无为》:「故曰: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者,教化使然也。」
《国语辞典》:拨乱诛暴(拨乱诛暴)  拼音:bō luàn zhū bào
平定乱世,诛除强暴。《汉书。卷一七。外戚恩泽侯表》:「高帝拨乱诛暴,庶事草创,日不暇给,然犹修祀六国,求聘四皓。」
《国语辞典》:得而诛之(得而诛之)  拼音:dé ér zhū zhī
比喻人恶贯满盈,人人若捉得他皆可杀他。《三国演义》第四回:「汝罪恶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清史稿。卷四○八。列传。李续宜》:「若正彼叛逆之名,人人得而诛之。宽其党羽,使为我用,彼势孤,终成擒耳。」
《漢語大詞典》:缳诛(繯誅)
绞死。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问拟》:“所宜按殴杀小功亲属之律以正繯诛者也。”
《漢語大詞典》:哗诛(譁誅)
不服罪而喧闹。逸周书·史记:“大臣有錮职譁诛者危。” 朱右曾 校释:“譁诛,不服罪也。”
《國語辭典》:不教而诛(不教而誅)  拼音:bù jiào ér zhū
平时不透过教育来防范罪行,遇有犯错立即加以处罚或判死刑。《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中之下》:「佞人依刑,兹谓私贼,其霜在草根土隙间。不教而诛兹谓虐,其霜反在草下。」《官场现形记》第二○回:「大人限他们三个月叫他们戒烟,宽之以期限,动之以利害,不忍不教而诛。」也作「不教而杀」。
《漢語大詞典》:笔伐口诛(筆伐口誅)
书面和口头宣布罪状,进行声讨。 清 忧患馀生 《〈官场现形记〉序》:“而吾辈不畏强御,不避斧鉞,笔伐口诛,大声疾呼,卒伸大义于天下,使若辈凛乎不敢犯清议。”参见“ 口诛笔伐 ”。
《國語辭典》:口诛笔伐(口誅筆伐)  拼音:kǒu zhū bǐ fā
用言语和文字来揭发、谴责他人的罪状。明。汪廷讷《三祝记》第一四出:「他捐廉弃耻,向权门把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也作「笔诛口伐」、「口伐舌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