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51,分71页显示  上一页  48  49  50  51  52  54  55  56  5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偏赏题诗
十七字诗
十四行诗
诗家怜菊
诗家三昧
诗家物色
诗窖子
诗酒风流
诗酒琴书
诗绢
诗牢
诗礼传家
诗礼人家
诗礼之家
诗礼之训
《分类字锦》:偏赏题诗(偏赏题诗)
司空曙 下第日书情寄上叔父诗 雪里题诗偏见赏,林间饮酒独令随。
分类:从子
《漢語大詞典》:十七字诗(十七字詩)
诽谐诗体。全诗共三句十七言,以前三句五言,末一句二言组成。末句二字点明诗的主题,多含讥讽之意。相传始於 宋 代 山东 张山人 寿 ,流行于 元祐 绍圣 间。 宋 王直方 《王直方诗话·饶次守十七字诗》:“ 龟父 先归,作一絶题于余书室…… 次守 既醒,作十七字和云:‘当时为举首,满意望龙飞。而今已报罢,且归。’盖 龟父 是年自 洪州 首荐,自今上初即位,无建试也。”参阅 宋 王闢 之渑水燕谈录卷十、 宋 洪迈 《夷坚乙志·张山人诗》
《国语辞典》:十四行诗(十四行诗)  拼音:shí sì háng shī
诗体名。一种西洋诗的诗体。全诗分十四行,故称为「十四行诗」。依结构可分为两种类型:一为义大利式,每首分前八行、后六行两段,前段叙述一件事情或提出一个问题,后段做总结或回答问题。一为英国式,每首分四段,最后两行通常就前三段的内容加以评论或总结。也称为「商籁体」。
《分类字锦》:诗家怜菊(诗家怜菊)
司空曙 九日诗 诗家此日怜芳菊。
分类:重阳
《漢語大詞典》:诗家三昧(詩家三昧)
作诗的诀窍。 宋 陆游 《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诗家三昧忽见前, 屈 贾 在眼元歷歷。” 钱仲联 校注:“三昧,大智度论:‘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又:‘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此用以指诗家悟入之境地。”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六:“余尝观 荆 浩 论山水,而悟诗家三昧,曰远人无目,远水无波,远山无皴。”
分類:作诗诀窍
《分类字锦》:诗家物色(诗家物色)
雍陶 咏双白鹭诗 林塘得尔须增价,况是诗家物色宜。
分类:鸥鹭
《漢語大詞典》:诗窖子(詩窖子)
五代 王仁裕 的别名。 清 吴任臣 十国春秋·王仁裕传:“生平作诗满万首, 蜀 人呼曰诗窖子。”亦省称“ 诗窖 ”。 清 陆凤藻 《小知录·文学·诗世界》:“诗窖, 王仁裕 也。”
《漢語大詞典》:诗酒风流(詩酒風流)
作诗饮酒。古人以此为风流韵事,故称。 金 元好问 《鹧鸪天》词:“身外虚名一羽轻,封侯何必胜躬耕。田园活计浑闲在,诗酒风流属老成。”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本末》:“盖主人乃 高阳 相公之文孙,诗酒风流,今时 王 谢 也。”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我两个便‘退避三舍’,搬到那三间南倒座去同住,尽着你在这屋里嘲风弄月,诗酒风流,我两个絶不敢来过问。”
《分类字锦》:诗酒琴书(诗酒琴书)
旧唐书裴度传充东都留守视事之隙与诗人白居易刘禹锡酣饮终日高歌放言以诗酒琴书白乐
分类:偶字
《漢語大詞典》:诗绢(詩絹)
题上诗的丝织品。《花月痕》第三回:“便从那柳条诗绢上七絶四首瞧起。”
分類:丝织品
《漢語大詞典》:诗牢(詩牢)
喻指窘迫苦涩好像牢狱一样的诗境。 许地山 《缀网劳蛛·无法投递之邮件》:“不如把笔摔掉,到那只许你心儿领会的诗牢去更妙。”
《國語辭典》:诗礼传家(詩禮傳家)  拼音:shī lǐ chuán jiā
以读诗习礼代代相传。明。朱权《荆钗记》第二出:「诗礼传家忝儒裔,先君不幸早倾逝。」
《國語辭典》:诗礼人家(詩禮人家)  拼音:shī lǐ rén jiā
世代读诗习礼的人家。《儒林外史》第四七回:「那余、虞两家到底是诗礼人家,也还厚道。」《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一回:「好个叶太太,到底是诗礼人家出身,知道规矩礼法。」也作「诗礼之家」。
《國語辭典》:诗礼之家(詩禮之家)  拼音:shī lǐ zhī jiā
世代读诗习礼的人家。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一六。荒亲》:「因仍苟且,多为惜财之小而忘大义,奈何诗礼之家亦如是耶!」《红楼梦》第二回:「这样诗礼之家,岂有不善教育之理?」也作「诗礼人家」。
《國語辭典》:诗礼人家(詩禮人家)  拼音:shī lǐ rén jiā
世代读诗习礼的人家。《儒林外史》第四七回:「那余、虞两家到底是诗礼人家,也还厚道。」《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一回:「好个叶太太,到底是诗礼人家出身,知道规矩礼法。」也作「诗礼之家」。
《漢語大詞典》:诗礼之训(詩禮之訓)
论语·季氏:“尝独立, 鲤 趋而过庭。曰:‘学乎?’对曰‘未也。’‘不学,无以言。’ 鲤 退而学。他日,又独立, 鲤 趋而过庭。曰:‘学乎?’对曰:‘未也。’‘不学,无以立。’ 鲤 退而学。”后以“诗礼之训”谓子承父教。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父母》:“子承父教,云诗礼之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