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死译(死譯)
完全拘泥于原文字面的翻译。 茅盾 《复杂而紧张的生活、学习与斗争》:“翻译家们的幼稚,水平不高,经验不足,自不待言,因而译品中有错译、误译、死译等也不足为奇。”
《漢語大詞典》:四译馆(四譯館)
清 代所设掌管接待四方邻国贡使和翻译边疆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 清 龚自珍 《在礼曹日与堂上官论事书》:“原其故,由百务一諉之四译馆监督,而本司无权也。”参阅《清会典·礼部十四·会同四译馆》
《高级汉语词典》:司译  拼音:sī yì
早期希伯来会堂中的神职人员,把希伯来经典译成当地口语
《漢語大詞典》:同声翻译
会场或剧场中用来进行翻译的电声系统。译员们将演讲词或台词同步译成不同语种,通过电声系统传送。席位上听众可自由选择语种进行收听。
《漢語大詞典》:鳀译(鯷譯)
古代的译官。 南朝 齐 谢朓 《元会曲》:“珪贄纷成序,鯷译憬来思。”一本作“鞮驛”。
分類:译官
《漢語大詞典》:选译(選譯)
选择整体中的一部分加以翻译。 郑观应 《与陈次亮部郎书》:“宜开日报馆,设藏书楼并选译东西洋有用之书。” 鲁迅 《书信集·致增田涉》:“多是一些拙劣鄙野之类的东西,但也只好选译一点。”
《漢語大詞典》:象寄译鞮(象寄譯鞮)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后称翻译为“象寄译鞮”。《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外人谋我教育权之可危》:“往者总署之设‘同文舘’也,生徒数百计,虽无奇材异能,足任外交,然以供象寄译鞮之职,则固绰有餘裕。”亦省称“ 象寄 ”、“ 象鞮 ”。 清 黄遵宪 《寄怀左子兴领事》:“头衔南岛蛮夷长,手笔西方象寄书。” 严复 《译〈天演论〉例言》:“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 梁启超 《〈适可斋记言行〉序》:“所见所闻,其象鞮之流,往往学此为衣食计,无通识,无远志。”
分類:翻译
《国语辞典》:机器翻译(机器翻译)  拼音:jī qì fān yì
利用电脑或翻译机,自动将一种表示法转换成另一种表示法,如将文字翻译成另一种文字,称为「机器翻译」。机器翻译多用于科技文献,因为科技方面的文章单词与多义词较少,句子语构简单,词序也较固定,故使用机器翻译比较容易。目前由于电脑的发展迅速,除了研究人员之外,一般电脑的使用者多能使用英翻中的软体,可见机器翻译已日益普及。也称为「自动翻译」。
《国语辞典》:自动翻译机(自动翻译机)  拼音:zì dòng fān yì jī
将语言学融合于电脑技术,按照一定的规则,而能自动进行语言翻译的机器。
《国语辞典》:自动翻译(自动翻译)  拼音:zì dòng fān yì
利用电脑或翻译机,自动将一种表示法翻译成另一种表示法。参见「机器翻译」条。
《国语辞典》:语言翻译程式(语言翻译程式)  拼音:yǔ yán fān yì chéng shì
将高阶语言(如Fortran、C、Java、VB、Basic)翻译成计算机所能接受的机器语言的转换程式。它包含有编译器(compiler)与直译器(interpreter)二种型态。
《国语辞典》:译音符号(译音符号)  拼音:yì yīn fú hào
一种特定的拼音符号。参见「国语罗马字」条。
《国语辞典》:编译器(编译器)  拼音:biān yì qì
一个自动加码的系统,能将程式师所写的指令与库存程式组合起來,转换成机器能接受的语言。
《国语辞典》:传译员(传译员)  拼音:chuán yì yuán
从事转译、翻译的人。如:「此次大会,主办单位备有各国的传译员。」
《国语辞典》:中译(中译)  拼音:zhōng yì
中文翻译。即把别国的语言文字依其音义翻成中文。如:「外文的中译应力求信、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