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贡译(貢譯)
贡品和使者。 南朝 宋 何承天 《上安边疏表文》:“陛下临御以来,羈縻遵养,十餘年中,贡译不絶。”
分類:贡品使者
《漢語大詞典》:诠译(詮譯)
解释疏通。《宋书·刘景素传》:“ 虞玩 、 殷焕 实为詮译,诚心殷勤,备留圣听。”
分類:解释疏通
《漢語大詞典》:口译(口譯)
口头翻译。相对“笔译”而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六回:“这个容易,只要添上一个人名字,説某人口译,你自己充了笔述,不就完了么。” 丁玲 《韦护》第三章:“ 韦护 又常常为她口译点诗。”
分類:口头翻译
《國語辭典》:意译(意譯)  拼音:yì yì
1.翻译外国文字,只译出原文大体的意义,而不逐字逐句地翻译。相对于直译而言。
2.根据某种语言词语的意义译成另一语言的词语。相对于音译而言。
《漢語大詞典》:译着(譯著)
1.翻译、著述。 鲁迅 《书信集·致夏传经》:“我所译著的书,别纸录上,凡编译的,惟《引玉集》《小约翰》《死魂灵》三种尚佳,别的皆较旧。” 瞿秋白 《致胡适书》:“我以一个青年浅学,又是病体,要担任学术的译著和‘上大’教务两种重任。”
2.翻译的作品。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读了会‘落个爽快’的东西,自有新月社的人们的译著在。”
《漢語大詞典》:译载(譯載)
翻译并刊载。 鲁迅 《三闲集·在钟楼上》:“他那一篇《无家可归的艺术家》译载在一种期刊上时,曾经使我发生过暂时的思索。”
分類:翻译刊载
《漢語大詞典》:译语官(譯語官)
古代从事翻译的官员。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三:“本朝有译经院,凡得西域书,令晓蕃语、通文义人充译语官。” 宋 洪皓 松漠纪闻卷上“ 金国 之法,夷人官 汉 地者,皆置通事,上下重轻,皆出其手,得以舞文招贿,三二年皆致富”自注:“﹝通事﹞即译语官也,或以有官人为之。”
《國語辭典》:译意风(譯意風)  拼音:yì yì fēng
一种近似无线电的翻译装置。为英语earphone的音译。在听到一种语言时,使用者只要戴上耳机,打开选择开关,即可听到译员由操作室所译出的他种语言。一般多用于国际性会议上。也译作「译耳风」。
《漢語大詞典》:译胥(譯胥)
译官。 南朝 宋 颜延之 《重释何衡阳》:“将译胥牵俗,还説国情,苟未照尽,请復具伸。”参见“ 象胥 ”。
分類:译官
《漢語大詞典》:象胥
古代接待四方使者的官员。亦用以指翻译人员。周礼·秋官·象胥:“掌 蛮 、 夷 、 闽 、 貉 、 戎 、 狄 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諭説焉,以和亲之。”旧唐书·玄宗纪论:“ 象郡 、 炎州 之玩, 鸡林 、 鯷海 之珍,莫不结辙於象胥,駢罗於典属。” 明 唐顺之 《喜峰口观三卫贡马》诗:“槃舞呈鞮革,侏言译象胥。” 清 徐果亭 《圣武功成诗》:“正朔通鱼海,舆图拓象胥。” 刘师培 《〈文章学史〉序》:“象胥之官,掌传王言於夷使,使之諭説和亲,入宾之岁,则协礼以传词,此文之施於通译者也。”
《漢語大詞典》:译形借声(譯形借聲)
汉字演变过程中的现象。谓改易字形,同声假借。 清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三》:“ 汉 之徒隶写官,译形借声,皆起而与圣者并有权。”
《漢語大詞典》:译校(譯校)
翻译并校勘。《书林》1986年第2期:“另一方面对采用的作品进行译校。”
分類:翻译校勘
《漢語大詞典》:译述(譯述)
翻译述说。 鲁迅 《二心集·〈进化和退化〉小引》:“进化学说之于 中国 ,输入是颇早的,远在 严复 的译述 赫胥黎 天演论。”《读书》1986年第2期:“这回读了三联书店重版的译本,才从书末的《中译本后记》里了解到原来一九二九年我们就早经有过此书的译述。”
分類:翻译述说
《漢語大詞典》:译诗(譯詩)
经过翻译的诗歌。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但抄两首译诗算是在示众,是不对的。”
分類:翻译诗歌
《漢語大詞典》:译审(譯審)
寻绎细察,弄明白。译,通“ 绎 ”。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译审来寇之端,敕彼国王,令其查治恶逆,歛戢属夷,使不敢再犯。”
分類:寻绎明白
《高级汉语词典》:译谱  拼音:yì pǔ
根据数字,低音写出或在键盘乐器上视奏出它的带有复杂装饰或不带复杂装饰的全部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