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诏谕(詔諭)
皇帝命令;皇帝颁布文书以告喻天下。新五代史·后蜀世家·孟知祥:“ 知祥 皆厚给其衣食,因请送其家属, 明宗 詔諭不许。” 宋 陆游 《贺蒋尚书出知婺州启》:“詔諭靡从,藩条初布。上倚承宣之绩,士高廉退之风。”元史·世祖纪二:“ 王文统 坐与 李璮 同谋伏诛,仍詔諭中外。”
《漢語大詞典》:天语(天語)
(1).上天之告语。 唐 李白 《明堂赋》:“听天语之察察,拟帝居之将将。” 宋 李清照 《渔家傲》词:“彷彿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明 唐顺之 《冬至南郊》诗:“神光人共见,天语帝亲闻。”
(2).谓天子诏谕;皇帝所语。 唐 刘禹锡 《送源中丞充新罗册立使》诗:“身带霜威辞凤闕,口传天语到 鷄林 。” 宋 苏轼 《用王巩韵赠其侄震》诗:“朝廷贵二 陆 ,屡闻天语温。”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 茅元仪 武备志成,曾经 神宗 乙夜之览,天语称其该博。”
《國語辭典》:王命  拼音:wáng mìng
天子的命令。《左传。隐公元年》:「未王命,故不书爵。」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國語辭典》:视草(視草)  拼音:shì cǎo
1.查视诏令的文稿。《汉书。卷四四。淮南厉王刘长传》:「每为报书及赐,常召司马相如等视草乃遣。」《新唐书。卷一二五。张说传》:「帝好文辞,有所为必使视草。」
2.起草诏书。《明史。卷二八八。文苑传四。焦竑传》:「仁锡当视草,持不可,其党以威劫之,毅然曰:『世自有视草者,何必我!』」
《国语辞典》:降旨  拼音:jiàng zhǐ
帝王下诏谕。《初刻拍案惊奇》卷七:「惟有法善密奏到:『此是凶函,宣令番使自开。』玄宗依奏降旨。」《红楼梦》第一六回:「忽有门吏忙忙进来,至席前报说,有六宫都太监夏老爷来降旨。」
《漢語大詞典》:宝训(寶訓)
(1).皇帝的言论诏谕。 宋 苏辙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尝侍上读祖宗宝训,因及时事。公歷言今赏罚不明,善恶无所劝沮。” 元 袁桷 《装马曲》:“须臾玉巵黄帕覆,宝训传宣争頫首。”
(2).引申为宝贵的格言。 鲁迅 《华盖集·论辩的魂灵》:“二十年前到黑市,买得一张符,名叫‘鬼画符’。虽然不过一团糟,但帖在壁上看起来,却随时显出各样的文字,是处世的宝训,立身的金箴。”
《國語辭典》:中旨  拼音:zhōng zhǐ
1.皇帝的谕旨。唐。罗隐 使者诗:「使者衔中旨,崎岖万里行。」《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乃诏陪侍,奉述中旨;末臣庸蔽,敢同献赋。」也称为「中诏」。
2.唐、宋以后,不经中书门下而由内廷直接发出的敕谕。《宣和遗事。前集》:「贯由此恃功,稍专军政,选置将吏,皆取中旨,不复关朝廷矣。」《明史。卷一七九。邹智传》:「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漢語大詞典》:温旨
温和恳切的诏谕。对帝王诏谕的敬称。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 李穆 昔师之,逮为学士荐於朝,温旨召至便殿。”明史·奸臣传·周延儒:“帝犹降温旨,言‘卿报国尽忱,终始勿替。’” 清 恽敬 《衷白先生家传》:“帝遣内侍劳,且问方畧,先生疏陈利害,得温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侍御伏謁尽礼,传命赐坐簷下,金椀进茗。主畧致温旨,侍御肃而退。”
《漢語大詞典》:视草台(視草臺)
古代学士院起草或修正诏谕的地方。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学士院玉堂……堂中设视草臺,每草制,则具衣冠据臺而坐,今不復如此,但存空臺而已。” 元 吴师道 《次韵张仲举助教上京即事》之四:“紬书共启缄金匱,持笔行登视草臺。”
《漢語大詞典》:九云诰(九雲誥)
道教语。天帝诏谕。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一:“ 杜子美 见 鹅冠童子 告曰:‘汝本文星天吏……九云誥已降,可於豆壠下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