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2,分14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刘禹锡(字 梦得 世称 刘宾客、前度刘郎 行第 二十八 )
柳宗元(字 子厚 世称 柳柳州、柳仪曹、柳河东、颂者 行第 八 )
独孤申叔(字 子重 )
杨汝士(字 慕巢 行第 六 )
柳公权(字 诚悬 河东郡公 )
裴次元( 成 )
崔词
杨嗣复(字 继之、庆门 孝穆 行第 三 弘农伯、宏农县伯 )
庾敬休(字 顺之 )
张又新(字 孔昭 世称 张三头 )
杨虞卿(字 师皋 号 党魁 行第 八 )
林慎思(字 虔中 )
蔡词立
翁承赞(字 文尧、文饶 号 狎鸥翁 行第 十九 琅琊王、闽王 )
其它辞典(续上)
杜元颖(行第 十四 建安男、建安县男 )刘禹锡(字 梦得 世称 刘宾客、前度刘郎 行第 二十八 )
柳宗元(字 子厚 世称 柳柳州、柳仪曹、柳河东、颂者 行第 八 )
独孤申叔(字 子重 )
杨汝士(字 慕巢 行第 六 )
柳公权(字 诚悬 河东郡公 )
裴次元( 成 )
崔词
杨嗣复(字 继之、庆门 孝穆 行第 三 弘农伯、宏农县伯 )
庾敬休(字 顺之 )
张又新(字 孔昭 世称 张三头 )
杨虞卿(字 师皋 号 党魁 行第 八 )
林慎思(字 虔中 )
蔡词立
翁承赞(字 文尧、文饶 号 狎鸥翁 行第 十九 琅琊王、闽王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9—832 【介绍】: 唐京兆杜陵人。杜如晦五世孙。德宗贞元十六年进士。历迁左拾遗、翰林学士。敏文辞,宪宗称之。穆宗立,累擢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长庆三年,带平章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敛取苛重,戎备不修。文宗大和三年,南诏乘虚袭戎、巂等州,陷成都,元颖计迫,将挺身走,会救至乃止,贬循州司马。卒。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9—832 排行十四。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宪宗元和元年(806)登博学宏词科。十一年复登茂才异等科。由左拾遗迁太常博士、翰林学士。十五年加承旨,迁户部侍郎知制诰。穆宗长庆元年(821)以本官拜平章事,封建安男。三年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文宗大和三年(829)南诏入侵,坐御敌无方,贬循州司马,卒。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长于律诗,白居易称其为“诗家律手”(《昨以拙诗十首寄西川杜相公相公亦以新作十首惠然报示》)。《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文·卷七百二十四
元颖。宰相如晦裔孙。贞元末进士。又擢宏词。元和中累迁司勋员外郎知制诰。穆宗立。超拜中书舍人户部侍郎承旨。长庆元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上柱国。封建安县男。罢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再贬循州司马。卒年六十四。赠湖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2—842 【介绍】: 唐洛阳人,自言系出中山,字梦得。德宗贞元进士,又登博学宏辞科。官监察御史,以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裴度荐为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友善,并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唱和,并称“刘白”。工诗,曾仿民歌体作《竹枝词》、《柳枝词》、《插田歌》等组诗。又著有《天论》等。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2—842 字梦得,排行二十八。匈奴族后裔,北魏孝文帝时改汉姓,占籍洛阳(今属河南)。唐安史之乱时,全家避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自称“余少为江南客”(《金陵五题》引)。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宏词科。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开始进入仕途。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弊政,刘禹锡时任屯田员外郎,为革新之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叔文、伾)刘柳(宗元)”。顺宗被迫让位与宪宗,革新失败,刘禹锡贬为朗州司马。元和十年(815)召回,又出为连州刺史,历夔、和二州。文宗初,为主客、礼部郎中,兼集贤殿学士。不久,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开成元年(836),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武宗初,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生平见其临终前所撰《子刘子自传》,新、旧《唐书》本传,及今人卞孝萱所著《刘禹锡年谱》、《刘禹锡丛考》、《刘禹锡评传》。刘禹锡以诗文称,哲理亦佳。“早与柳宗元为文章之友,称‘刘柳’,晚与居易为诗友,号‘刘白’”(《郡斋读书志》卷四上)。存诗约800余首,名篇甚多。评者谓其“无体不备,蔚为大家”(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序例》)。“乐府小章,优于大篇”(宋黄庭坚《跋刘梦得〈三阁辞〉》)。“七言尤工”(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绝句尤工”(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一)。又谓其“始以议论入诗,下开杜紫微一派”。“《竹枝》始于刘梦得,……后人仿为之者,总无能掩出其上也”(《读雪山房唐诗钞序例》)。刘禹锡“为诗用僻事,须有来处”(《刘宾客嘉话录》)之主张,为宋代江西诗派所信服(参阅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八),所撰之若干作品,已开江西诗派风气(参阅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一〇、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四八)。其诗文合集,以《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较通行,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刘禹锡集》较完备。注本有近人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證》。《全唐诗》编为12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6首,断句5句。唐诗汇评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登进士第,又登吏部取士科,授大子校书。为淮南节度使杜佑幕从事,调渭南主薄。入为监察御史。永贞元年,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王叔文革新活动。宪宗主,贬连州刺史,再贬朗州司马。元和十年奉诏还京,因作诗语涉讥刺,复贬授播州刺史,改连州。长庆、宝历中,历夔、和二州刺史。大和初,入朝为主客、礼部郎中,充集贤直学士,复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开成元年,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改秘书监分司,加检校礼部尚书。卒,世称刘宾客。禹锡诗造精绝,白居易称之为“诗豪”。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有《刘禹锡集》四十卷,宋初佚其十卷。今有《刘梦得文集》(一名《刘宾客文集》)四十卷行世,其中《外集》十卷乃北宋宋敏求所辑。《全唐诗》编诗十二卷。词学图录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人。晚迁太子宾客,终于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有《刘宾客文集》,词存40余首。黄鹤楼志·人物篇
刘禹锡(772—842)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自称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故又称中山人。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博学宏词二科,历官监察御史、郎州司马、连州刺史、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为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并称“刘白”。有《刘宾客集》。游览黄鹤楼时曾写下《武昌老人说笛歌》《出鄂州界怀表臣》及《梦黄鹤楼》等诗。全唐文·卷五百九十九
禹锡字梦得。彭城人。贞元九年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顺宗朝擢屯田员外郎。宪宗立。贬连州刺史。开成中官至太子宾客分司。会昌二年卒。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作品评论
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诗人主客图
瑰奇美丽主:武元衡。上入室一人:刘禹锡。新唐书
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以诗自名者,尝推为“诗豪”。《蔡百衲诗评》
刘梦得诗,典则既高,滋味亦厚。但正若巧匠矜能,不见少拙。《童蒙诗训》
苏子由晚年多令人学刘禹锡诗,以为用意深远,有曲折处。岁寒堂诗话
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三人,笔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诗而不工古诗,七言尤工,五言微弱,虽有佳句,然不能如韦、柳、王、孟之高致也,义山多奇趣,梦得有高韵,牧之专事华藻,此其优劣耳。沧浪诗话
大历后,刘梦得之绝句,张籍、王建之乐府,我所深取耳。困学纪闻
刘梦得文不及诗。竹庄诗话
山谷云:大概刘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诗优于他文耳。杜工部草堂诗话
上自齐梁诸公,下至刘梦得、温飞卿辈,往往以绮丽风花累其正气,其过在于理不胜而词有馀也。《臞翁诗评》
刘梦得如镂冰雕琼,流光自照。瀛奎律髓
刘梦得诗格高,在元、白之上,长庆以后诗人皆不能及。且是句句分晓,不吃气力,别无暗昧关锁。《吟谱》
刘禹锡诗以意为主,有气骨。升庵诗话
元和以后,诗人之全集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宛有六朝风致,尤可喜也。诗薮
唐七言律……梦得骨力豪劲,在中、晚间自为一格,又一变也。诗镜总论
刘梦得七言绝,柳子厚五言古,俱深于哀怨,谓骚之馀派可。刘婉多风,柳直损致,世称韦柳,则以本色见长耳。唐音癸签
禹锡有诗豪之目。其诗气该今古,词总平实,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其才情之最豪者。司空图尝言:禹锡及杨巨源诗各有胜会,两人格律精切欲同;然刘得之易,杨却得之难,入处迥异尔。《诗源辨体》
刘虽与内齐名,而其集变体实少。五七言古及五言律俱未为工,七言律……两三篇声有类盛唐,……七言绝气格甚胜。《载酒园诗话又编》
刘梦得五言古诗,多学南北朝。如《观舞柘枝》曰:“曲尽回身处,层波犹注人。”宫体中佳语也。唯近体中间杂古调,终有乌孙学汉之讥,不若唐音自佳。《载酒园诗话又编》
梦得佳诗,多在朗、连、夔、和时作,主客以后,始事疏纵,其与白傅倡和者,尤多老人衰飒之音。长律虽有美言,亦多语工而调熟。《五七言今体诗钞》
东坡天才,有不可思议处,其七律只用梦得、香山格调。《初白庵诗评》
陆放翁七律全学刘宾客,细味乃得之。说诗晬语
大历十子后,刘梦得骨干气魄,似又高于随州。人与乐天并称,缘刘、白有《倡和集》耳。白之浅易,未可同日语也。《唐诗别裁》
大历后诗,梦得高广文房。与白傅唱和,故称“刘白”。实刘以风格胜,白以近情胜,各自成家,不相肖也。剑溪说诗
新城公曰:“刘史部公他云:‘七律较五律多二字耳,其难什倍,譬开硬弩,只到七分,若到十分满,古今亦罕矣。……求其十分满者,惟杜甫、李颀、李商隐、陆游,及明之空同、沧溟二李数家耳。’”愚谓王维、刘禹锡亦有十分满者,岂反作故翁、沧溟下耶?石洲诗话
刘宾客之能事,全在《竹枝同》,至于铺陈排比,辄有怆俗之气。山谷云:“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昔子瞻尝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义云:“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极为确论。《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刘宾客长篇,虽不逮韩之奇横,而健举略足相当。七古刘之敌韩,犹五古郊之匹愈也。即梦得五言,亦自质雅可诵。世乃谓其不工古诗,何其武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至刘、柳出,乃复见诗人本色,观听为之一变,子厚骨耸,梦得气雄,元和之二豪也。《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刘宾客无体不备,蔚为大家,绝句中之山海也。始以议论入诗,下开杜紫微一派。《静居绪言》
梦得古诗边幅较文房为大,律诗不及。其酷嗜杜陵“年去年来洞庭上,白蘋愁杀白头人”,及张籍“药酒欲开期好客,朝衣暂脱见闹身”,又爱吟右丞“兴阑啼鸟缓,坐久落花多,”亦可知其用意处。《退馀丛话》
大抵七律最忌率易成章。今人多著意颔联,能讲究起句及结句者甚少。又五、六一联,每患气弱,或不能开宕。刘梦得于此处倍研练,能操笔,最可法。养一斋诗话
乐天称梦得为诗豪,又谓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予读其集,唯律绝过人,古诗三卷,风格平弱,雅不足称作者。昭昧詹言
大约梦得才人,一直说去,不见艰难吃力,是其胜于诸家处,然少顿枰沉郁,又无自己在诗内,所以不及杜公。先君云:七律中以文言叙俗情入妙者,刘宾客也。次则义山。义山资之以藻饰。《艺概》
刘梦得诗稍近径露,大抵骨胜于白,而韵逊于柳。要其名隽独得之句,柳亦不能掩也。《唐诗五七言近体五七言绝句选评》
中唐七律,梦得呵继随州。后人与乐天并称,因刘、白有唱和集耳,神彩骨干,恶可同日语?《桐城吴先生评点唐诗鼓吹》
昔人论刘梦得为豪放,其体为东坡七律所自出,固不得而轻议之也。《诗法萃编》
唐人擅长七律者,老杜外……中唐作者,刘梦得、刘文房皆巨擘。《老生常谈》
七律与以工部为宗,附以刘梦得、李义山两家。《东目馆诗见》
梦得歌行,咏古皆爽脆,饶别致。五作极精深,惟五古多涩雅处。《东目馆诗见》
梦得主怨刺,故胜《主客阁》列之“瑰奇美丽”,尚未觉其典则高而滋味厚也。谓乐府小章优于大篇,山谷实具只服。三唐诗品
五言体杂不一。有如“深春风日净”、“昔听东武吟”等篇,宛转徘徊,取涂乐府;“秋江早望”、“谪居悼往”,则结休允晖。若“水禽残月”,模休文之韵思;“楚望苍然”,结韩卿之茂体。馀或放言理,失于音调,未求刻意,累在才多也。《女儿》作楚挽之哀词,《泰娘》谱新声之凄奏,七言此其选矣。《聚蚊》、《百舌》托意深微,亦得乐府遗意。律体独多,莹瑕间采。《诗学渊源》
其诗极似王维,清新流丽,格调自高。长篇间入魏晋,元和诗人自当首屈一指。韩、刘、元、白虽属异曲,未见同工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3—819 【介绍】: 唐河东解人,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镇子。德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调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里行。与王叔文友善。及叔文主政,擢礼部员外郎,参与革新政治。叔文败,宗元贬永州司马。宪宗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与韩愈并称“韩柳”,共倡古文运动,其文峭拔矫健。又工诗,风格清峭。有《柳河东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3—819 字子厚,排行八,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后人称“柳河东”。晚年贬官柳州(今属广西),并卒于此,后人又称“柳柳州”。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十二年任秘书省校书郎。十四年第博学宏词科,任集贤殿书院正字。三年后调蓝田尉。十九年闰十月,擢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同官。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实行政治革新,柳宗元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与刘禹锡同为王叔文集团核心人物。同年八月,顺宗内禅,宪宗即位,“二王”被贬。九月,柳宗元贬为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宪宗元和十年(815)正月奉诏回长安,三月又贬为柳州刺史。十四年十月五日卒于柳州。生平详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及新、旧《唐书》本传。年谱多种,以宋文安礼《柳先生年谱》为较早而完备。柳宗元为唐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均有卓越贡献。其诗今存163首,多为贬官后所作,各体皆有造诣。内容较为广泛,风格丰富多彩;反映农民疾苦之作如《田家三首》,采用白描手法,平易浅近;讥刺时政之作如《行路难》、《笼鹰词》等,则用寓言笔调,含蓄犀利;伤悼友人之作如《哭吕衡州》、《哭连州凌员外司马》等,情意深挚,慷慨悲健;歌颂唐初反侵扰之作如《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形象瑰伟,造语奇警。而诗中为数较多者,则为抒写离乡去国后哀怨情怀之作,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等,寓愤激之情于景物之中,风格明净简峭,清峻沉郁。柳诗中最为后人称颂者,则为描写贬谪生活而较为闲适之作,如《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渔翁》、《夏昼偶作》等,明朗圆润,韵致悠扬。苏轼称柳诗“温丽清深”,“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当即指此。柳集通行者,有今人吴文治等校点本《柳宗元集》,诗文合编。诗注本有王国安《柳宗元诗笺释》。研究资料有吴文治《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柳宗元卷》。《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唐诗汇评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居长安(今陕西西安)。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正字,调蓝田尉。十九年,入为监察御史里行。永贞元年,擢礼部员外郎,参与王叔文等革新。宪宗即位,贬邵州刺史,再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召还,复出为柳州刺史。十四年卒于柳州。世称柳柳州,又称柳河东。与刘禹锡交厚,且出处进退略同,世称“刘柳”。又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世称“韩柳”。宗元少以功业自期,及受挫,久贬南荒,心情郁结,发之为诗,多忧愤之词。有《柳宗元集》三十卷。今有《柳河东集》三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九
宗元字子厚。河东人。贞元九年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顺宗朝擢礼部员外郎。坐党王叔文贬邵州刺史。再贬永州司马。移柳州刺史。元和十四年卒。年四十七。
作品评论
《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序》
今于华下,方得柳诗,味其搜研之致,亦深远矣。俚其穷而克寿,抗精极思,则固非琐琐者轻可拟议其优劣。旧唐书本传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灿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东坡云: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占,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苏轼《评韩柳诗》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苦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扪虱新话
晏同叔云:若其祖述坟典,宪章骚雅,上铄三古,下继百世,横行阔视于缀述之场,子厚一人而已。《蔡宽夫诗话》
子厚之贬,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者,特为酸楚。闵己伤志,固君子所不免,然亦何至是,卒以愤死,未为达理也。《蔡百衲诗评》
柳柳州诗,若捕龙蛇,搏虎豹,急与之角而力不敢睱,非轻荡也。《蔡百衲诗评》
柳子厚诗雄深简淡、迥拔流俗,致味自高,直揖陶、谢,然似入武库,但觉森严。《休斋诗话》
柳子厚小诗幻眇清妍,与元、刘并驰而争先,而长句大篇,便觉窘迫,不若韩之雍容。岁寒堂诗话
柳柳州诗,字字如珠玉,精则精矣,然不若退之之变态百出也。使退之收敛而为子厚则易,使子厚开拓而为退之则难。意味可学,而才气则不可强也。竹庄诗话
韩子苍云:渊明诗,惟韦苏州得其清闲,尚不得其枯淡。柳州独得之,但恨其少遒尔。柳诗不多,体亦备众家,惟效陶诗,是其性所好,独不可及也。《臞翁诗评》
柳子后如高秋独眺,霁晚孤吹。后村诗话
子厚永、柳以后诗,高者逼陶、阮,然身老迁谪,思含凄怆。后村诗话
柳子厚才高,他文惟韩可对垒,古律诗精妙,韩不及也。当举世为元和体,韩犹未免谐俗,面子厚独能为一家之言,岂非豪杰之土乎?昔何文缜尝语老汉老云:“如柳子厚诗,人生岂可不学他做数百首!”汉老退而叹曰:“得一二首似之,足矣!”后村诗话
韩、柳齐名,然柳乃本色诗人。自渊明没,雅道儿熄、当一世竞作唐诗之时,独为古体以矫之,未尝学陶和陶,集中五言凡十数篇,杂之陶集,有未易辨者。其幽微者可玩而味,其感慨者可悲而泣也。其七言五十六字尤工。沧浪诗话
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骚学,退之、李观皆所不及。沧浪诗话
若柳子厚五言古诗,尚在韦苏州之上,岂元、白同时诸公所可望耶?诗人玉屑
五言古诗,句雅淡而味深长者,陶渊明、柳子厚也。瀛奎律髓
柳柳州诗精绝工致,古体尤高。世言韦、柳,韦诗淡而缓,柳诗峭而劲。此五律诗,比老杜尤工矣,杜诗哀而壮烈,柳诗哀而酸楚,亦同而异也。唐诗品汇
刘辰翁曰:子厚古诗短调,纡郁清美,闲胜长篇,点缀精丽,乐府托兴飞动,退之故当远出其下,并言韩、柳亦不偶然。《唐诗品》
柳州古诗,得于谢灵运,而自得之趣鲜可俦匹,此其所短。然在当时,作者凌出其上多矣。《平淮雅诗》足称高等,《铙歌鼓吹曲》其在唐人鲜可追躅,而词饰促急,不称雅乐,七德九功之象,殆可如此!《艺苑卮言》
柳州刻削虽工,去之稍远,近体卑凡,尤不足逍。《艺苑卮言》
子厚于《风》、《雅》、《骚》、赋,似得一斑。诗镜总论
诗贵真,诗之真趣,又在意似之间,认真则又死矣。柳子厚过于真,所以多直面寡委也。《诗源辨体》
子厚七言古,气格虽胜,然锻炼深刻,已近于变。《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人皆学陶矣,学陶之弊流于枯深,故子厚从精深入也。诗筏
严沧浪谓:“柳子厚五言古诗在韦苏州之上。”然余观子厚诗,似得摩诘之洁,而颇近孤峭。其山水诗,类其《钴鉧潭》诸记,虽边幅不广,而意境已足。如武陵一隙,自有日月,与韦苏州诗未易优劣。惟《田家》诗,直与储光羲争席,果胜苏州一筹耳。《载酒园诗话又编》
大历以还,诗多崇尚自然。柳子厚始一振历,篇琢句锤,起颓靡而荡秽浊,出入《骚》、《雅》,无一字轻率。其初多务溪刻,故神峻而味冽,既亦渐近温醇。柳五言诗犹能强自排遣,七言则满纸涕泪。《韩柳诗选》
柳州诸律诗,格律娴雅,最为可玩。《唐诗成法》
柳柳州诗属对工稳典切,情景悲凉,声调亦高,刻苦之作,法最森严,但首首一律,全无跳踯之致耳。说诗晬语
柳子厚哀怨有节,律中《骚》体,与梦得故是敌手。《茧斋诗谈》
柳柳州气质悍戾,其诗精英出色,俱带矫矫凌人意。文词虽掩饰些,毕竟不和平,使柳州得志,也了不得。柳文让韩,诗则独胜。剑溪说诗
柳州歌行甚古,遒劲处非元、白、张、王所及。剑溪说诗
八司马之才,无过刘、柳者,柳之胜刘,又不但诗文。其谪居自多怨艾意,而刘则无之。《瀛奎律髓汇评》
陆贻典:子厚诗律细于昌黎,至柳州诸咏,尤极神妙,宣城、参军之匹。无名氏:柳州推激风骚,兼能精炼。《雨村诗话》
柳子厚文配韩,其诗亦可配韩,在王摩诘、孟浩然、韦苏州之上,根柢厚,取精多,用物宏也。《读雪山房唐诗钞》
十子而降,多成一幅面目,未免屡见不鲜,至刘、柳出,乃复见诗人本色,观听为之一变,子厚骨耸,梦得气雄,元和之二豪也。昭昧詹言
柳子厚才又大于梦得,然境地得失,与梦得相似。《唐七律隽》
昌黎文独步千古,而同时柳州与之抗衡,韩文雄而肆,柳文雅而健,然有伯仲之分也。至其诗则不然,韩诗雄而刻,柳诗雅而洁,柳州当弟视盛昌黎矣。柳州五言上追彭泽、下匹左司,昌黎惟琴操最为高古,余诗则多芜音累句,张籍、王建一流入耳。虽甚奡兀刻划,实开宋人蹊径,近世俱尊宋诗而并尊宋诗之祖,位置杜陵之上矣。而柳州诗则无人齿及,因录之。《岘佣说诗》
柳子厚幽怨有得骚旨而不甚似陶公,盖怡旷气少,沉至语少也。《南涧》…作,气清神敛,宜为坡公所激赏。《唐七律诗钞》
七律至大历间,开、宝浑厚之风鲜矣。……自是而降,作手寥寥,刘、柳起而精神为之一振。三唐诗品
五言整饰,其源盖出任彦升,至其弛骋之作,则前尤所阻,宋元诗派此滥觞焉。七言造怀自喻,饶费苦吟,俊逸生新,神伤刻露,要外之储,韦以降,无愧一家之言。《淮雅》《贞符》,纯为文体,无复和音,虽精意求章,而丽则衰矣、《铙歌鼓吹》,犹存魏晋之遗。《石遗室诗话》
柳州五言,大有不安唐古之意。胡应麟只举《南涧》一篇,以为六朝妙诣,不知其诸篇固酷摹大谢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6—802 【介绍】: 唐河南洛阳人,字子重。独孤问俗孙。工诗文,善讹语影带,长于赋颂。德宗贞元十二年,撰《义阳子歌》,咏义阳公主与驸马王士平事,传诵一时。次年,登进士第。十五年,复登博学宏辞科,授校书郎。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6—802 字子重,洛阳(今属河南)人。德宗贞元十二年(796)撰《义阳子》歌,咏义阳公主与驸马王士平不协遭斥而离旷事传诵一时。十三年登进士第,十五年中博学宏词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十八年卒。生平见柳宗元《亡友故秘书省校书郎独孤君墓碣》、韩愈《祭独孤申叔文》。工诗文,善讹语影带,长于赋颂。与柳宗元、韩愈、刘禹锡等交善。《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文·卷六百十七
申叔字子重。德宗时博学宏词中第。为校书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虢州弘农人,字慕巢。杨虞卿弟。宪宗元和四年进士擢第,又登博学宏词科,累辟使府。穆宗长庆元年为右补阙,再迁职方郎中。文宗大和中,以本官知制诰。时李宗闵、牛僧孺辅政,待汝士厚,拜中书舍人,改工部侍郎,又迁户部。开成元年,转兵部,后转吏部。终刑部尚书。族人嗣复尝大宴,汝士与元稹、白居易均在座,赋诗,汝士后成而最佳,归语人曰:“今日压倒元白。”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8—? 字慕巢,排行六,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宪宗元和四年(809)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累辟使府。穆宗长庆元年(821)由监察御史迁右补阙,累官至中书舍人。文宗大和七年(833)迁工部侍郎。出为同州刺史。九年入为户部侍郎。开成元年(836)转兵部侍郎。同年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官至刑部尚书,卒。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杨汝士以才气自负,尝自诩其《宴杨仆射新昌里第》诗“压倒元、白”(《唐诗纪事》卷四六)。《全唐诗》存诗7首。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三
汝士字慕巢。元和四年进士。又登宏词科。长庆中累擢工部侍郎。出为同州刺史。开成时由兵部侍郎为东川节度使。入为吏部侍郎。进刑部尚书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8—865 【介绍】: 唐京兆华原人,字诚悬。柳公绰弟。宪宗元和进士。穆宗时拜侍书学士,再迁司封员外郎。文宗时为中书舍人。武宗时累封河东郡公,官至太子少师。工书,正楷尤知名。初学王羲之,遍阅近代笔法,得力于欧阳询、颜真卿,骨力遒健,结构劲紧,自成面目,与颜真卿并称颜柳。有《玄秘塔碑》等。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8—865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宪宗元和三年(808)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释褐秘书省校书郎。累迁至右补阙、翰林学士。穆宗爱其书法,问用笔之法,柳公权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官至国子祭酒、工部尚书,封河东郡公,卒赠太子太师。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应制诗《贺边军支春衣》诗脱口而成,婉丽深切,文宗叹曰:“子建七步,尔乃三焉。”联句诗亦为文宗所赏,以为“辞清意足,不可多得”。《全唐诗》存诗5首,《全唐诗外编》存诗1首。唐诗汇评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东南)人。元和三年(808),以状元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辟夏州节度掌书记。长庆中,官右拾遗、右补阙。大和中,为司封员外郎,充翰林学士。后累迁中书舍人、谏议大夫、工部侍郎,均兼内职。武宗立,罢为右散骑常侍,左授太子詹事,改宾客。后累进至太子少师。咸通初,以太子太保致仕,卒。公权博贯经术,通音律,工诗文,其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极为时重,与颜真卿并称“颜柳”。《全唐诗》存诗五首。全唐文·卷七百十三
公权字诚悬。兵部尚书公绰弟。元和初进士。累迁司封员外郎。历穆敬文三朝。皆侍书禁中。文宗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迁学士承旨。武宗朝罢内职。授右散骑常侍集贤院学士。迁金紫光禄大夫。封河东郡公。历工部尚书。咸通初以太子太保致仕。卒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文宗夏日与学士联句。帝曰:“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公权续曰:“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时丁、袁五学士皆属继,帝独讽公权两句,曰:“词清意足,不可多得。”唐诗纪事
文宗时,(公权)充翰林学士,从幸永安宫,苑中驻骅,谓公权曰:“我有一喜事,边上衣赐,久不及时,今年二月给春衣讫。”公权前奉贺。上曰:“可贺我以诗。”宫人迫其口进,公权应声曰:“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上悦,激赏之。䂬溪诗话
唐文宗夏日联句,东坡谓宋玉对楚王雄风,讥其知己不知人也;公权小子,有美而无规。为续之曰:“一为居所移,苦乐永相忘。愿言均所施,清阴及四方。”或谓:“五弦之薰风,解愠阜财。”已有陈善责难意。愚谓不然。凡规谏之辞,须切直分明,乃可以感悟人主。故盗言孔甘,良药苦口。若以“薰风自南”为陈善闭邪,但恐后世导谀侧媚、说持两可者,皆得以冒敢谏之名矣。滹南诗话
柳公权“殿阁生微凉”之句,东坡罪其有美而无箴,乃为续成之。其意固佳,然责人亦已甚矣。……规讽虽臣之美事,然燕闲无事,从容谈笑之暂,容得顺适于一时,何必尽以此而绳之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0 【介绍】: 唐河东闻喜人。德宗贞元四年,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时制策、宏词,同日敕下,并为敕头,时人荣之。累迁吏部员外郎、司封郎中。宪宗元和六年,自太府卿,出为福建观察使。八年,迁河南尹。旋充东都副留守。官至江西观察使。卒谥成。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20 郡望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德宗贞元四年(788)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官吏部员外郎,京兆尹。宪宗元和中,历官太府卿福建观察使、河南尹、江西观察使。元和十五年(820)卒。生平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上》、《旧唐书》之《宪宗纪》、《穆宗纪》,《唐会要》卷六七,《唐方镇年表》卷五、卷六,《登科记考》卷一二、卷二七、《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四、卷五。《全唐诗》存诗3首,断句1联,其中《律中应钟》又作裴元诗,《亚夫碎玉斗》又作裴夷直诗,《南至日隔仗望含元殿香炉》又作郭遵诗。《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全唐文·卷六百十一
次元。贞元中进士。官吏部员外郎。元和中为福州刺史河南尹。终江西观察使。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3—848 【介绍】: 唐虢州弘农人,字继之。杨于陵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进士。宪宗时,累官兵部郎中。穆宗长庆元年,拜中书舍人。与牛僧孺、李宗闵情义相得,同进退取舍。僧孺为相,乃令嗣复权知礼部侍郎。文宗即位,拜户部侍郎。太和四年,丁父忧免。开成初,入为户部侍郎,领诸道盐铁转运使,与李珏同以本官同平章事。寻进加门下侍郎。武宗立,李德裕辅政,出为湖南观察使,再贬潮州刺史。宣宗立,征拜户部尚书。至岳州病卒,赠左仆射,谥孝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3—848 字继之,又字庆门,排行三。郡望弘农(今河南灵宝),出生于扬州(今属江苏)。德宗贞元十八年(802)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释褐秘书省校书郎。累迁至中书舍人。敬宗宝历元年(825)权知礼部侍郎,连典两年贡举,得士68人。文宗开成三年(838)为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封弘农伯。与牛僧孺、李宗闵朋党相结。武宗会昌元年(841)贬潮州刺史。卒于岳州,谥孝穆。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杨嗣复与白居易、刘禹锡相唱和。白居易称其“诗韵清铿玉不如”(《继之尚书自余病来寄遗非一……今以此篇用伸酬谢》)。《全唐诗》存诗5首。全唐文·卷六百十一
嗣复字继之。仆射于陵子。第进士博学宏词。长庆初累拜中书舍人。文宗立。迁户部侍郎。开成三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封宏农县伯。进门下侍郎。武宗朝出为湖南观察使。宣宗立。拜吏部尚书。大中二年卒。年六十六。赠尚书左仆射。谥孝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 【介绍】: 唐邓州新野人,字顺之。庾何子。擢进士第,又中宏辞,辟宣州幕府。入拜右补阙、起居舍人。召为翰林学士。迁工部侍郎,权知吏部选事,转吏部侍郎。文宗将立鲁王为太子,慎选师傅,敬休以户部侍郎兼鲁王傅。敬休姿容温雅,不饮酒茹荤,不近声色。官终尚书左丞。有《谕善录》。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5 字顺之,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宪宗元和元年(806)登进士第,又中宏词科,授秘书省校书郎,辟为宣州从事。累迁右补阙、起居舍人。十三年,为礼部员外郎,入为翰林学士。后迁礼部郎中,改兵部郎中、知制诰。历工部、吏部侍郎。文宗大和六年(832),以户部侍郎兼鲁王傅,迁尚书左丞。九年卒,赠吏部尚书。生平散见《唐会要》卷二五、卷三九、卷五六及卷六七,新、旧《唐书》本传,《广卓异记》卷一三。敬休姿容温雅,襟怀旷达冲淡,能诗善文。《新唐书·艺文志三》著录其《谕善录》7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二
敬休字顺之。南阳新野人。举进士。以宏词登科。累官工部侍郎。徙吏部兼鲁王傅。再为尚书左丞。大和九年卒。赠吏部尚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深州陆泽人,字孔昭。张荐子。宪宗元和中举进士,状元及第,后应宏辞科第一,又为京兆解头,时号为“张三头”。历左右补阙。谄事宰相李逢吉,为之鹰犬,与李续之等有“八关十六子”之称。坐事贬汀州刺史,官终左司郎中。工诗。嗜茶,有《煎茶水记》。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孔昭,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西)人,工部侍郎张荐子。初为京兆解头,宪宗元和九年(814)进士及第为状头,十二年举博学宏词科为敕头,时号“张三头”。穆宗长庆中以凶险敢言为宰相李逢吉所重用,合谋排挤朝士之不附李逢吉者,构陷李绅,遂使贬端州司马。敬宗宝历二年(826)迁祠部员外郎,与李续之等号“八关十六子”。文宗大和元年(827)贬汀州刺史。武宗会昌二年(842)为江州刺史。事迹详见新、旧《唐书》本传及《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诗17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6首,断句3,序1首。唐诗汇评
张又新,生半年不详,字孔昭,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西)人。元和九年(814)状元及第,十二年登博学宏词科。应辟为广陵从事,历补阙,迁祠部灵外郎。大和元年,贬汀州刺史。后回朝任刑部郎中,转中州刺史。会昌年间曾任江州刺史。有《煎茶水记》一卷及诗文行世。《全唐诗》存诗十七首。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一
又新字孔昭。工部侍郎荐子。元和中进士。历左右补阙。李逢吉用事。又新与李续刘栖楚附之。有八关十六子之目。逢吉罢相。领山南东道节度。表为行军司马。坐田伾犯赃●命。贬汀州刺史。李训用事。复召为刑部郎中。训死复贬。终左司郎中。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虢州弘农人,字师皋。宪宗元和五年进士。元和末,官至监察御史。穆宗初即位,不修政道,虞卿上疏极谏。文宗时李宗闵、牛僧孺辅政,用为谏议大夫,转给事中。李德裕为相,出为常州刺史。性柔佞,附权幸以为奸利。与宗闵朋比唱和,时号为党魁。宗闵复入相,召为工部侍郎,寻拜京兆尹。御史大夫李固言劾其朋党,乃令收虞卿下狱,贬虔州司户参军,卒于贬所。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5 字师皋,排行八,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宪宗元和五年(810)登进士第,又中博学宏词科,授校书郎。元和末,累官至监察御史。穆宗长庆初,迁侍御史,再转为礼部员外郎、史馆修撰。与牛僧孺、李宗闵朋比唱和,与兄弟汝士,汉公操纵举场选士,时号党魁。文宗大和九年(835)拜京兆尹。为郑注、李训所构,贬虔州司马,再贬虔州司户参军,卒。事迹详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1首,佚句“河势昆仑远,山形菡萏秋”,实为杨茂卿之作。全唐文·卷七百十七
虞卿字师皋。虢州宏农人。元和五年进士。又举博学宏词科。累拜谏议大夫宏文馆学士。转给事中。出为常州刺史。入拜工部侍郎。授京兆尹。贬虔州司户卒。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五代时莆田人,字文尧,一作福清人,字文饶,号狎鸥翁。唐昭宗乾宁三年进士,又擢弘词科。初为京兆府参军。天祐中以右拾遗受诏册王审知为闽王。后梁太祖开平中复为闽王册礼副使。寻擢福建盐铁使,就加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后依审知,遂为闽相,卒。工诗,有《昼锦》、《弘词》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文尧,排行十九,自号狎鸥翁,福唐(今福建福清)人。昭宗乾宁三年(896)登进士第。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任京兆府参军。光化三年(900),授右拾遗。天祐元年(904)为册礼使,封王审知为琅琊王,后拜谏议大夫。后梁开平三年(909),封王审知为闽王,承赞复为册礼副使。寻擢右谏议大夫、福建盐铁副使,就加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留相闽。生平见《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六三、《淳熙三山志》卷二六、《唐才子传》卷一〇、《十国春秋》卷九五。承赞工诗,尤以《题槐》、《访建阳马驿僧亚齐》诗著名。辛文房称其诗“高妙”(《唐才子传》卷一〇)。《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翁承赞诗》1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卷,又1首。《全唐诗续拾》补6首。唐诗汇评
翁承赞,生卒年不详,字文尧,晚年自号狎鸥翁,福唐(今福建福清)人。乾宁三年(896)登进士第,又擢宏词科,任京先府参军。天祐元年,昭宗册福州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为琅琊郡王,承赞以右拾遗为册礼使。返命,迁户部员外郎、谏议大夫。后梁开平三年,梁太祖册封王审知为闽王,以承赞为册礼副使。寻官守谏议大夫、福建盐铁副使,就加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遂依王审知,审知以为相。卒。能诗,与黄滔友善。有《翁承赞诗》一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唐才子传
承赞工诗,体貌甚伟,且诙谐,名动公侯……尝奉使来福州,见友僧亚齐,赠诗云:“萧萧风雨建阳溪,溪畔维舟见亚齐。一轴新诗剑潭北,十年旧识华山西。吟魂惜向江村老,空性元知世路迷。应笑乘轺青琐客,此时无暇听猿啼。”他诗高妙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