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5,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唯识开蒙
唯识心要
唯识俗诠
唯识心定
唯识三世
唯识中道
唯识法师
唯识圆教
唯识所变
唯识述记
唯识枢要
唯识演秘
唯识导论
唯识无境
佛类词典(续上)
唯识观唯识开蒙
唯识心要
唯识俗诠
唯识心定
唯识三世
唯识中道
唯识法师
唯识圆教
唯识所变
唯识述记
唯识枢要
唯识演秘
唯识导论
唯识无境
唯识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具名唯识三性观。三性者何?一曰遍计所执性。执在心外之我法性是也。二曰依他起性。种子所生之因缘法是也。三曰圆成实性。依他起性所依之实体,真如是也。分别此三性,则以遍计所执性,系心外之法,非有而遮遣,依他圆成,系心内之法,非空而观照,是名唯识三性观。唯者简持之义,简去遍计,而持取依圆之二性,识之言者,显所持取之依圆二性也。修此唯识三性观,自浅至深,有五重,称为五重唯识:一曰遣虚存实识。以心外诸境,为遍计所执之虚妄,体用非有而遮遣。心内诸法,为依他与圆成,体用非无而存留。此为虚实相对之观法。二曰舍滥留纯识。识有八种,分别识相则各有相分、见分、自證分、證自證分之四分,此中相分为所缘之境,后三分为能缘之心。而所缘之相分,滥于心外之妄境,故舍彼而不取,唯存留后三分之纯识。此乃心境相对之观法。三曰摄末归本识。相分系识内所取之境,见分系识内能取之作用,此二者从识之自体分而起,自体分为本,见相二分为末,故离识之自体分,无见相之末,摄末而归于本。此乃体用相对之观法。四曰隐劣显胜识。八识之自体分,各有心王与心所。心王者,胜如王,心所者,劣如臣,故隐劣法之心所,以显胜法之心王。此乃心心所相对之观法。五曰遣相證性识。留于第四重之八识心王之自体分,是依他起性之事相,此事相之实性,为二空所遣之圆成实性,即以依他之事相为空而舍遣,證得圆成实性也。此为事理相对,唯识观之至极。五重之中,前四重,为舍遣遍计所执性而使归于依他起性之观法,故曰相唯识。后一重为舍遣依他起性而證得圆成实性之观法,故曰唯识观。菩萨观此唯识无境,以相违识相智等之四智。
【佛学常见辞汇】
唯识三性观的简称,三性者,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三藏法数】
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知惟自心,于念念间,悉以三观观察所起之心,是名唯识观。(三观者,空观、假观、中观也。)
【三藏法数】
识即心识也。谓别、圆二教大乘菩萨,皆了世间一切外尘诸法,自性清净,本来无实,此理深妙,唯意缘知,故名唯识观。
(术语)具名唯识三性观。三性者何?一曰遍计所执性。执在心外之我法性是也。二曰依他起性。种子所生之因缘法是也。三曰圆成实性。依他起性所依之实体,真如是也。分别此三性,则以遍计所执性,系心外之法,非有而遮遣,依他圆成,系心内之法,非空而观照,是名唯识三性观。唯者简持之义,简去遍计,而持取依圆之二性,识之言者,显所持取之依圆二性也。修此唯识三性观,自浅至深,有五重,称为五重唯识:一曰遣虚存实识。以心外诸境,为遍计所执之虚妄,体用非有而遮遣。心内诸法,为依他与圆成,体用非无而存留。此为虚实相对之观法。二曰舍滥留纯识。识有八种,分别识相则各有相分、见分、自證分、證自證分之四分,此中相分为所缘之境,后三分为能缘之心。而所缘之相分,滥于心外之妄境,故舍彼而不取,唯存留后三分之纯识。此乃心境相对之观法。三曰摄末归本识。相分系识内所取之境,见分系识内能取之作用,此二者从识之自体分而起,自体分为本,见相二分为末,故离识之自体分,无见相之末,摄末而归于本。此乃体用相对之观法。四曰隐劣显胜识。八识之自体分,各有心王与心所。心王者,胜如王,心所者,劣如臣,故隐劣法之心所,以显胜法之心王。此乃心心所相对之观法。五曰遣相證性识。留于第四重之八识心王之自体分,是依他起性之事相,此事相之实性,为二空所遣之圆成实性,即以依他之事相为空而舍遣,證得圆成实性也。此为事理相对,唯识观之至极。五重之中,前四重,为舍遣遍计所执性而使归于依他起性之观法,故曰相唯识。后一重为舍遣依他起性而證得圆成实性之观法,故曰唯识观。菩萨观此唯识无境,以相违识相智等之四智。
【佛学常见辞汇】
唯识三性观的简称,三性者,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三藏法数】
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知惟自心,于念念间,悉以三观观察所起之心,是名唯识观。(三观者,空观、假观、中观也。)
【三藏法数】
识即心识也。谓别、圆二教大乘菩萨,皆了世间一切外尘诸法,自性清净,本来无实,此理深妙,唯意缘知,故名唯识观。
唯识开蒙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卷,元释云峰集。是书不列正文,仅将论文中紧要之处撮为标题一百五十,设为问答:以畅其旨,故云开蒙也。
(书名)二卷,元释云峰集。是书不列正文,仅将论文中紧要之处撮为标题一百五十,设为问答:以畅其旨,故云开蒙也。
唯识心要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卷,明藕益大师随讲随录以成之。凡遇论文中蹇涩之处,则旁书数字以充畅其义。故阅者较易领会。
(书名)十卷,明藕益大师随讲随录以成之。凡遇论文中蹇涩之处,则旁书数字以充畅其义。故阅者较易领会。
唯识俗诠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卷,明释明昱应王肯堂之请,因将成唯识论随讲随录而集成之。顾起元曾为之序云:师以宇泰先生(即王肯堂)之请,诠释此论。批却导窾。曲畅旁通。开卷粲然,了无疑滞。云云。
(书名)十卷,明释明昱应王肯堂之请,因将成唯识论随讲随录而集成之。顾起元曾为之序云:师以宇泰先生(即王肯堂)之请,诠释此论。批却导窾。曲畅旁通。开卷粲然,了无疑滞。云云。
唯识心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唯识观也。楞严经五曰:「我修习唯识心定,入三摩地。」
(术语)唯识观也。楞严经五曰:「我修习唯识心定,入三摩地。」
唯识三世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三世之一。(参见:三世)
(术语)三种三世之一。(参见:三世)
三世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也。世者迁流之义。有为之事物,一刹那之间,亦不止,生了直灭。因之谓来生为未来世,生了为现在世,灭了为过去世。此于事物迁流上,假立三种之世。离事物别无世之实体也。又三世有就时就法二种,若为时之经过之三世,则过去为前,未来为后,其次第为过现未。即十二缘起之次第也。若为法之生起之三世,则未来为前,过去为后。是为未现过之次第。以事物之生起有未生(未)、已生(现)、后灭(过)之次第也。犹如未至名为前路,已往名为后路。生住异灭之四相是也。宝积经九十四曰:「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
【佛学常见辞汇】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
【佛学次第统编】
世界之世,向久远推之,如云三世。三世者,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谓三世。
【三藏法数】
(亦名三际,出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世即迁流之义,亦隔别之义也。
〔一、过去世〕,谓善恶诸行,已起、已生、已转、已聚集、已出现,落谢变灭,过去所摄,是名过去世。
〔二、未来世〕,谓善恶诸行,未起、未生、未聚集、未出现,未来所摄,是名未来世。
〔三、现在世〕,谓善恶诸行,现起、现生、现聚集、现出现,未转、未谢、未灭,现在所摄,是名现在世。
(术语)又云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也。世者迁流之义。有为之事物,一刹那之间,亦不止,生了直灭。因之谓来生为未来世,生了为现在世,灭了为过去世。此于事物迁流上,假立三种之世。离事物别无世之实体也。又三世有就时就法二种,若为时之经过之三世,则过去为前,未来为后,其次第为过现未。即十二缘起之次第也。若为法之生起之三世,则未来为前,过去为后。是为未现过之次第。以事物之生起有未生(未)、已生(现)、后灭(过)之次第也。犹如未至名为前路,已往名为后路。生住异灭之四相是也。宝积经九十四曰:「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
【佛学常见辞汇】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
【佛学次第统编】
世界之世,向久远推之,如云三世。三世者,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谓三世。
【三藏法数】
(亦名三际,出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世即迁流之义,亦隔别之义也。
〔一、过去世〕,谓善恶诸行,已起、已生、已转、已聚集、已出现,落谢变灭,过去所摄,是名过去世。
〔二、未来世〕,谓善恶诸行,未起、未生、未聚集、未出现,未来所摄,是名未来世。
〔三、现在世〕,谓善恶诸行,现起、现生、现聚集、现出现,未转、未谢、未灭,现在所摄,是名现在世。
唯识中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所立。一切万有,唯识所变,而非有非空之中道也。遍计所执者,以情有故为非空,以理无故为非有,依他起性者,以非有故为空,以似有故为有,圆成实性者,以真空故为非有,以妙有故为非空。就此一法上而论,非有非空之二义并存,是称一法中道。今三性对望而论,现于虚妄认识上之一切万法(即遍计所执之法)悉为虚妄之影像,而非实有之法,情有理无也。然自实之种子变现之依他起诸法,假令非常住实在而不可谓为无,如幻假有也。圆成实性之真如,真空妙有,其体空寂,真实圆满之实在也。一切诸法皆具此三性,故空有不可不断,是非有非空之中道也。此为三性对望之中道。
(术语)法相宗所立。一切万有,唯识所变,而非有非空之中道也。遍计所执者,以情有故为非空,以理无故为非有,依他起性者,以非有故为空,以似有故为有,圆成实性者,以真空故为非有,以妙有故为非空。就此一法上而论,非有非空之二义并存,是称一法中道。今三性对望而论,现于虚妄认识上之一切万法(即遍计所执之法)悉为虚妄之影像,而非实有之法,情有理无也。然自实之种子变现之依他起诸法,假令非常住实在而不可谓为无,如幻假有也。圆成实性之真如,真空妙有,其体空寂,真实圆满之实在也。一切诸法皆具此三性,故空有不可不断,是非有非空之中道也。此为三性对望之中道。
唯识法师
【佛学大辞典】
(人名)慈恩大师虽造百部章疏而以成唯识论为宗,故号唯识法师。
(人名)慈恩大师虽造百部章疏而以成唯识论为宗,故号唯识法师。
唯识圆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南山所立三教之一。大乘之深教也。(参见:三教)
(术语)南山所立三教之一。大乘之深教也。(参见:三教)
三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儒教佛教道教。翻译名义集曰:吴主问三教,尚书令阚泽对曰: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之设教,诸天奉行。是三教之名,起于三国之时。【又】佛家以一代之教判而为三也。
【佛学常见辞汇】
1。佛教、道教、儒教。2。指南山三教,即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说诸法性空无我的道理的,名性空教,此摄一切小乘教;说诸法本相是空,惟众生妄见为有的,名相空教,此摄一切大乘浅教;说诸法外尘本无,实际上唯有识的,名唯识圆教,此摄一切大乘深教。以上三教,是律宗所判的教相。3。指天台三教,即顿教、渐教、不定教。(参见:天台三教)4。三时教的简称。(参见:三时教)
(名数)谓儒教佛教道教。翻译名义集曰:吴主问三教,尚书令阚泽对曰: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之设教,诸天奉行。是三教之名,起于三国之时。【又】佛家以一代之教判而为三也。
【佛学常见辞汇】
1。佛教、道教、儒教。2。指南山三教,即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说诸法性空无我的道理的,名性空教,此摄一切小乘教;说诸法本相是空,惟众生妄见为有的,名相空教,此摄一切大乘浅教;说诸法外尘本无,实际上唯有识的,名唯识圆教,此摄一切大乘深教。以上三教,是律宗所判的教相。3。指天台三教,即顿教、渐教、不定教。(参见:天台三教)4。三时教的简称。(参见:三时教)
唯识所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万有总由阿赖耶识所变出之意。(参见:赖耶缘起)
【佛学常见辞汇】
宇宙一切万有都是由阿赖耶识所变现。
(术语)万有总由阿赖耶识所变出之意。(参见:赖耶缘起)
【佛学常见辞汇】
宇宙一切万有都是由阿赖耶识所变现。
唯识述记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具名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唐慈恩大师著。解成唯识论。
(书名)具名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唐慈恩大师著。解成唯识论。
唯识枢要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具名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唯识三个疏之一。四卷,唐慈恩作,解成唯识论中之要义。
(书名)具名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唯识三个疏之一。四卷,唐慈恩作,解成唯识论中之要义。
唯识演秘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具名成唯识论演秘,唯识三个疏之一。七卷,唐朴杨大师智周作。释唯识述记。
(书名)具名成唯识论演秘,唯识三个疏之一。七卷,唐朴杨大师智周作。释唯识述记。
唯识导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护法菩萨释世亲之唯识二十论,称曰唯识导论。二十述记上曰:「西域注释数十馀家。根本即有世亲弟子瞿波论师。末后乃有护法菩萨。护法所造释名唯识导论。」法相之学匠单称导论者,成唯识论也。
(书名)护法菩萨释世亲之唯识二十论,称曰唯识导论。二十述记上曰:「西域注释数十馀家。根本即有世亲弟子瞿波论师。末后乃有护法菩萨。护法所造释名唯识导论。」法相之学匠单称导论者,成唯识论也。
唯识无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唯有内心,心外无境也。楞伽经唯识论曰:「唯识无境界,以无尘妄见。」秘藏宝钥上曰:「幻影观心,唯识遮境。」
【佛学常见辞汇】
谓唯有心识,心识之外无一切物质现象,即今所谓之唯心论。
(术语)言唯有内心,心外无境也。楞伽经唯识论曰:「唯识无境界,以无尘妄见。」秘藏宝钥上曰:「幻影观心,唯识遮境。」
【佛学常见辞汇】
谓唯有心识,心识之外无一切物质现象,即今所谓之唯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