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1019
典故
47
词典
601
佛典
315
其它
56
共601,分4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
(续上)
识道
善知识
强识
识知
意识
含识
绝识
识察
浅识
识事
真识
性识
通识
亲识
业识
《漢語大詞典》:
识道(識道)
(1).识知圣道。 汉
扬雄
《法言·吾子》
:“委大圣而好乎诸子者,恶覩其识道也。” 晋
陆机
《叹逝赋》
:“感秋华於衰木,瘁零露於丰草,在殷忧而弗违,夫何云乎识道。”
(2).识途。
《
文选·马融〈长笛赋〉
》
:“山鸡晨羣,壄雉晁雊,求偶鸣子,悲号长啸。由衍识道,噍噍讙譟。” 吕向 注:“鸟兽行识其道。”
分類:
识知
圣道
《國語辭典》:
善知识(善知識)
拼音:
shàn zhī shì
佛教用语。佛教称能引发他人向上、增善去恶乃至證悟成佛的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六:「是故善男子应求善知识,亲近、恭敬、一心供养而无厌足。」《儒林外史》第三八回:「我这里有个海月禅林,那和尚是个善知识,送先生到那里去住罢。」
分類:
佛教语
梵语
语意
意译
闻名
见形
善友
伴侣
《漢語大詞典》:
强识(强識)
亦作“彊识”。 强于记忆。
《礼记·曲礼上》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
吕氏春秋·君守
》
:“故博闻之人、彊识之士闕矣。”
《
三国志·吴志·朱桓传
》
:“兼以彊识,与人一面,数十年不忘。” 清
姚鼐
《赠钱献之序》
:“ 嘉定 钱君 献之 强识而精思,为今士之魁杰。”
分類:
记忆
《漢語大詞典》:
识知(識知)
(1).知道;识察。
《
庄子·缮性
》
:“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 陈鼓应 今注:“ 俞樾 説:‘识、知二字连文。
《诗》
曰:“不识不知。”是识、知同义,故连言之曰“识知”也。’” 宋
欧阳修
《代曾参答弟子书》
:“吾以谓夫子之道, 江 汉 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吾与诸足下岂所识知。” 清
朱之瑜
《答魏九使书》
:“识知其为人者,其是先定,而后得徐议亲翁之去就。”
(2).见识;知识。
《
汉书·晁错传
》
:“臣 错 屮茅臣,亡识知,昧死上愚对。” 北齐
颜之推
《
颜氏家训·教子
》
:“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奬,应訶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分類:
识知
知道
见识
知识
同义
《國語辭典》:
意识(意識)
拼音:
yì shì
1.泛指一切精神活动。如知觉、记忆、想像等皆属之。
2.觉察、警悟。如:「他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3.佛教用语。对一切现象能产生分别作用的心。《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意识相应散慧,名为计度分别。」
分類:
意识
佛教语
识见
佛教
觉察
自觉
头脑
感觉
客观
物质
世界
反映
《漢語大詞典》:
含识(含識)
佛教语。谓有意识、有感情的生物,即众生。 南朝 梁简文帝
《马宝颂》
:“愍含识,资惠命,引苍生,归法性。” 隋炀帝
《宝台经藏愿文》
:“开发含识,济渡羣生。”
《
南史·梁纪上·高祖武帝
》
:“於是祈告天地宗庙,以去杀之理,欲被之含识。”
分類:
佛教语
有意识
有感
感情
生物
众生
《漢語大詞典》:
绝识(絶識)
卓越的见识。 宋
叶适
《上孝宗皇帝札子》
:“以陛下之圣、之武、之勤、之明,博学远览,絶识独睿, 汉 之 宣帝 、 光武 , 唐 之 太宗 ,皆不及也。” 宋
邵博
《
闻见后录
》
卷十:“予得 申屠蟠 事,实贤其絶识先物,保身明哲,故表出之。” 明
李东阳
《〈桃溪杂稿〉序》
:“先生蚤负絶识,虽古人诗鲜或意满,而自视亦严甚。”
分類:
卓越
见识
《漢語大詞典》:
识察(識察)
识知察觉。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唐
刘禹锡
《代裴相公让官第三表》
:“葵藿微诚,已蒙识察。” 清
唐孙华
《种树》
诗:“君自不识察,虽悔那可追。”
分類:
识知
察觉
《漢語大詞典》:
浅识(淺識)
(1).识见肤浅。 汉
徐干
《
中论·核辩
》
:“不论是非之性,不识曲直之理,期於不穷,务於必胜,以故浅识而好奇者,见其如此也。”
《北史·阳固传》
:“ 梁丘 寡智, 王鮒 浅识。” 邹鲁
《中国同盟会》
:“浅识之徒,或热血过甚,忧国过深,亦有因利乘便,图变掌权者。”
(2).粗略地认识。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向着二十一世纪》
:“外国客人可以访问我国的一些城市,看看市容、名胜和古迹,访问厂矿公社,可以赏心悦目,浅识 中华 。”
分類:
识见
粗略
略地
肤浅
认识
《漢語大詞典》:
识事(識事)
了解事实;懂得事理。 唐
刘知几
《
史通·杂说中
》
:“夫识事未精,而轻为著述,此其不知量也。” 宋
邵雍
《观物吟》
之三:“识事事非易,知人人所艰。”
分類:
识事
了解
解事
事实
懂得
得事
事理
《漢語大詞典》:
真识(真識)
犹言真知灼见。 宋
叶绍翁
《
四朝闻见录·仇远题保母帖诗
》
:“世人千金求墨迹,眼前至宝同瓦砾,子能赏之乃真识。” 清
黄景仁
《清明后七日雨中宿浮槎寺》
诗:“解留光艳照我辈,真识远胜千夫兼。”
分類:
真知灼见
《漢語大詞典》:
性识(性識)
(1).天分,悟性。 南朝 梁
沈约
《神不灭论》
:“其愚者则不辨菽麦,其悖者不知爱敬,自斯以上,性识渐弘。” 唐
无名氏
《冥音录》
:“长女适邑人 丁玄夫 ,性识不甚聪慧。” 马其昶
《〈古文辞类纂标注〉序》
:“夫文字之见,随所触感,各肖其性识才学以出,其浅深高下不同之致,奚啻九级之臺乎?”
(2).佛教称众生的根性心识。
《
隋书·经籍志四
》
:“初, 释迦 説法,以人之性识根业各差,故有大乘小乘之説。” 清
纪昀
《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
》
:“盖怨毒之念,根於性识。”
分類:
佛教
天分
众生
悟性
根性
性心
心识
《國語辭典》:
通识(通識)
拼音:
tōng shì
一种要求识见博通的教育理念。旨在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所需的各门知识,以拓宽视野、开放心灵、扩充知识领域,并能全面观照当代文化方向,了解自身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如:「通识课程」。
分類:
学识
学识渊博
广博
渊博
知识
《漢語大詞典》:
亲识(親識)
(1).亲信赏识。
《
东观汉记·冯勤传
》
:“ 魏郡 太守 范横 上疏荐 勤 为郎中、给事尚书,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遂见亲识。”
(2).犹亲友。 南朝 宋 谢惠连
《顺东西门行》
:“酌酪华堂集亲识,舒情尽欢遣悽惻。” 宋
叶梦得
《
石林燕语
》
卷十:“ 杜祁公 罢相,居 南京 ,无宅,假驛舍居之数年……閭里吉凶庆吊,与亲识之道 南京 者,相与燕劳,问遗之,礼未尝废。”
(3).亲近熟识。 清
吴伟业
《送何省斋》
诗:“旁有亲识人,通都走声利,厚意解羈愁,盛言推名位。”
分類:
亲近
亲信
亲友
赏识
熟识
《漢語大詞典》:
业识(業識)
佛教语。谓十二因缘中的行缘识。指人投胎时心动的一念。
《起信论》
:“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 明 陈玉阳
《义犬》
第一出:“如今世上人,痴的痴,乖的也痴,苦的苦,乐的也苦,机关簸弄,一塲胜似一塲,业识缠绵,一世捱到百世。” 清
谭嗣同
《仁学》
十:“智慧者, 孔 谓之道心;业识者, 孔 谓之人心。人心外无道心,即无业识,亦无由转成智慧。”
分類:
佛教语
投胎
心动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