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01,分41页显示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37  38  39  4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东不识
搭识
强识博闻
前六识
潜意识
旗识
诠识
圈识
亲识颜色
牛识字
脑识
曩识
姘识
屏风识名
似曾相识
《漢語大詞典》:东不识(東不識)
亦作“ 东不訾 ”。 传说为 舜 友之一。尸子卷下:“ 舜 得友五人,曰 雄陶 、 续耳 、 柏杨 、 东不识 、 秦不空 ,皆一国之贤人也。”汉书·古今人表作“ 东不訾 ”。按, 舜 友或作六人,或作七人,姓名用字也各有异。参阅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 清 孙星衍 《尸子校集》
分類:六人
《國語辭典》:搭识(搭識)  拼音:dā shì
勾搭结识。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一折:「你那里是我搭识的表子,只当是我的娘。」《醒世恒言。卷三六。蔡瑞虹忍辱报仇》:「见吴金老婆像个爱吃枣儿汤的,岂不正中下怀,一路行奸卖俏搭识上了。」
分類:结识结交
《漢語大詞典》:强识博闻(强識博聞)
同“强记博闻”。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寿序:“生平无他嗜好,以著述为性命,强识博闻,达於国家掌故。”
《漢語大詞典》:前六识(前六識)
见“ 六识 ”。
《國語辭典》:六识(六識)  拼音:liù shì
佛教上指感官接触环境时,所产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心理活动)的分别作用。
《國語辭典》:潜意识(潛意識)  拼音:qián yì shì
心理学上指潜在意识之下不为个人所觉知的心理状态。也称为「下意识」。
分類:下意识
《漢語大詞典》:旗识(旗識)
同“ 旗帜 ”。 章炳麟 《别录》:“夫如是,则改正朔、易服色、异官号、变旗识,足以尽革命之能事矣。”参见“ 旗帜 ”。
《國語辭典》:旗帜(旗幟)  拼音:qí zhì
旗可作为标帜,故泛称旌旗为「旗帜」。《三国演义》第五回:「次日筑台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钺,兵符将印,请诏登坛。」《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喊声大震,把那几百个番子,犹如砍瓜切菜,尽数都砍死了,旗帜器械,得了无数。」也作「旗志」。
《漢語大詞典》:诠识(詮識)
了解,理解。 清 陈维嵩 《妇人集》:“ 虞山 吴永汝 母……十岁工染翰,乐府诗歌,一见即能詮识。”
分類:了解理解
《漢語大詞典》:圈识(圈識)
画圈作标识。 清 魏源 《〈皇朝经世文编〉五例》:“句读以省瀏览,圈识以明章段。”
分類:画圈标识
《分类字锦》:亲识颜色(亲识颜色)
独断巡狩校猎还公卿以下陈洛阳都亭前街上乘舆到公卿下拜天子下车公卿亲识颜色然后还宫古语曰在车则下惟此时施行
分类:省方
《漢語大詞典》:牛识字(牛識字)
讥人不识字。 清 翟灏 通俗编·兽畜:“ 白居易 诗:‘ 郑 牛识字吾常叹。’自註:‘谚云: 郑玄 家牛触墙成八字。’按:俗訾不识字人往往举此。”
分類:不识识字
《漢語大詞典》:脑识(腦識)
脑中的识见。 梁启超 《中国史叙论》第八节:“通如《通鑑》,号称通史。然其区分时代,以 周 纪、 秦 纪、 汉 纪等名,是由 中国 前辈之脑识,只见有君主,不见有国民也。” 郭沫若 《我怎样写五幕史剧〈屈原〉》:“实在也奇怪,自己的脑识就像水池开了闸一样,只是不断地涌出,涌到平静为止。”
分類:识见
《韵府拾遗 职韵》:曩识(曩识)
法苑珠林若乃涉迷津于曩识微尘之数易穷返觉路于初心僧祗之期难满
《国语辞典》:姘识(姘识)  拼音:pīn shì
非夫妻男女发生不正常的关系。如:「姘识容易造成社会问题。」
《分类字锦》:屏风识名(屏风识名)
宋史吕夷简传权知开封府治严辨有声帝识姓名于屏风将大用之
分类:京尹
《國語辭典》:似曾相识(似曾相識)  拼音:sì céng xiāng shì
好像曾经看过,对所见的人、事、物感觉熟悉。如:「虽是第一次见面,却有种似曾相识之感。」宋。晏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