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汉威仪
 
识汉衣冠
 
汉仪再睹

相关人物
刘秀(汉光武帝)


《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上》
更始将北都洛阳,以光武行司隶校尉,使前整修宫府。于是置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一如旧章。时三辅吏士东迎更始,见诸将过,皆冠帻,而服妇人衣,诸于绣镼,莫不笑之,或有畏而走者。及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由是识者皆属心焉。

例句

独逢尧典日,再睹汉官时。 严武 酬别杜二

庶同昆阳举,再睹汉仪新。 李白 赠张相镐二首之一(时逃难在宿松山作。萧士赟云,此下八首非白作。)

太宗社稷一朝正,汉宫威仪重昭洗。 杜甫 狄明府(博济。一作寄狄明府。)

不图汉官仪,今日忽再睹。 独孤及 季冬自嵩山赴洛道中作(第二十五句缺一字。二十六句缺三字)

已传尧雨露,更说汉威仪。 皇甫曾 送汤中丞和蕃

典故
黄鹂久住如相识


《全唐诗》卷二百七十〈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好去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欲别频啼三五声】。
典故
嵇康寡识

相关人物
孙登
 
嵇康

参考典故
愧孙登


《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王粲传》附《嵇康传》
「时又有谯郡嵇康,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至景元中,坐事诛。」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初,康采药于汲郡共北山中,见隐者孙登。康欲与之言,登默然不对。踰时将去,康曰:『先生竟无言乎?』登乃曰:『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

例句

嵇康殊寡识,张翰独知终。 王昌龄 赵十四兄见访

典故
劫火烧
 
昆明劫
    
昆池灰
  
劫沙
 
胡僧识
  
劫未成灰
 
劫灰池
 
寒灰劫尽
 
昆池劫墨
 
灰劫昆明
   
昆明事
 
劫石成灰
 
辨沈灰
 
昆明出劫
 
池辨烧灰
   
黑土成灰

相关人物
刘彻(汉武帝)


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一《汉洛阳白马寺竺法兰》
「昔汉武穿昆明池底得黑灰。以问东方朔,朔云不委,可问西域人。后法兰既至,众人追以问之,兰云:『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
《搜神记》卷十三~98~
汉武帝凿昆明池,极深,悉是灰墨,无复土。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曰:「试问西域人。」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至后汉明帝时,西域道人入来洛阳,时有忆方朔言者,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道人云:「经云:『天地大劫将尽,则劫烧。』此劫烧之馀也。」乃知朔言有旨。

简释

劫灰:喻灾难后的遗迹。唐韩偓《寄禅师》:“劫灰聚散铁辎墨,日御奔驰茧栗红。”


例句

下辇登三袭,褰旒望九垓。林披馆陶榜,水浸昆明灰。 刘宪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

劫灰难问理,岛树偶知名。 朱庆馀 省试晦日与同志昆明池泛舟

劫尽灰犹识,年移石故留。 李乂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留欢若可尽,劫石乃成灰。 李白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

自有归期在,劳君示劫灰。 李端 得山中道友书寄苗钱二员外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李贺 秦王饮酒

别访栖禅侣,相期语劫沙。 李频 书怀

是法从生有,修持历劫尘。 李频 题栖云寺立上人院

凤纪编生日,龙池堑劫灰。 杜甫 千秋节有感二首之一

移栽北辰不可得,时有西域胡僧识。 杜甫 海棕行

世尘徒委积,劫火定焚烧。 卢纶 题念济寺晕上人院

旧苑经寒露,残池问劫灰。 郑愔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

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韩偓 乱后春日途经野塘

劫灰聚散铢锱黑,日御奔驰茧栗红。 韩偓 寄禅师

典故
识韩荆州
 
瞻韩愿
 
荆州韩
 
相关人物
韩朝宗


《全唐文》卷三百四十八〈李白二·与韩荆州书〉~353~2~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
典故
梦境迷
 
相寻梦
 
梦中识路
 
沈郎诗
 
梦魂相觅
 
君魂寻我


《昭明文选》卷二十〈诗甲·祖饯·别范安成诗〉~983~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唐·李善注引《韩非子》曰:「六国时,张敏与高惠二人为友,每相思不能得见,敏便于梦中往寻,但行至半道,即迷不知路,遂回,如此者三。」
典故
张华识
 
名自张华显

相关人物
张华


《晋书》卷三十六《张华传》
华性好人物,诱进不倦,至于穷贱候门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嗟称咏,为之延誉。

例句

自知终有张华识,不向沧洲理钓丝。 温庭筠 题西明寺僧院

名自张华显,词因葛亮吟。 韦庄 和薛先辈见寄初秋寓怀即事之作二十韵

典故
一钱不直
  
灌夫骂
 
灌夫醉
 
人欺程不识

相关人物
灌夫
 
程不识


《汉书》卷五十二〈窦田灌韩传·灌夫〉~2387~
夏,鼢取燕王女为夫人,太后诏召列侯宗室皆往贺。婴过夫,欲与俱。夫谢曰:「夫数以酒失过丞相,丞相今者又与夫有隙。」婴曰:「事已解。」彊与俱。酒酣,鼢起为寿,坐皆避席伏。已婴为寿,独故人避席,馀半膝席。夫行酒,至鼢,鼢膝席曰:「不能满觞。」夫怒,因嘻笑曰:「将军贵人也,毕之!」时鼢不肯。行酒次至临汝侯灌贤,贤方与程不识耳语,又不避席。夫无所发怒,乃骂贤曰:「平生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曹儿呫嗫耳语!」鼢谓夫曰:「程、李俱东西宫卫尉,今众辱程将军,仲孺独不为李将军地乎?」夫曰:「今日斩头穴匈,何知程、李!」坐乃起更衣,稍稍去。婴去,戏夫。夫出,鼢遂怒曰:「此吾骄灌夫罪也。」乃令骑留夫,夫不得出。藉福起为谢,案夫项令谢。夫愈怒,不肯顺。鼢乃戏骑缚夫置传舍,召长史曰:「今日召宗室,有诏。」劾灌夫骂坐不敬,系居室。遂其前事,遣吏分曹逐捕诸灌氏支属,皆得弃韨罪。婴愧,为资使宾客请,莫能解。鼢吏皆为耳目,诸灌氏皆亡匿,夫系,遂不得告言鼢阴事。

简释

一钱不直:喻对人或事物的蔑视。宋黄庭坚《次韵任道食荔支有感三首》之一:“一钱不直程卫尉,万事称好司马公。”

灌夫骂:喻为人刚直,或指漫骂同座之人。清王以慜《复答冬丈聊广其意》:“有耳休矜巢父洗,有口休从灌夫骂。”

典故
如旧识

相关人物
吴季札
 
郑子产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公子季礼)聘于郑,见子产,如旧识。」

例句

同宿李翱家,一言如旧识。 白居易 伤唐衢二首之一

典故 
三生石上
 
石上三生
 
三生路
 
三生曾识
 
三生溪桥话别

相关人物
李源


《太平广记》卷三百八十七〈悟前生一·圆观〉~3089~
圆观者,大历末,洛阳惠林寺僧。能事田园,富有粟帛。梵学之外,音律贯通。时人以富僧为名,而莫知所自也。李谏议源,公卿之子,当天宝之际,以游宴歌酒为务。父●居守,陷于贼中,乃脱粟布衣,止于惠林寺,悉将家业为寺公财。寺人日给一器食一杯饮而已。不置仆使,绝其知闻。唯与圆观为忘言交,促膝静话,自旦及昏。时人以清浊不伦,颇招讥诮。如此三十年。二公一旦约游蜀州,抵青城峨嵋,同访道求药。圆观欲游长安,出斜谷;李公欲上荆州,出(「出」字原缺,据明抄本补。)三峡。争此两途,半年未诀。李公曰:「吾已绝世事,岂取途两京?」圆观曰:「行固不由人,请出从三峡而去。」遂自荆江上峡。行次南洎,维舟山下。见妇女数人,鞗达锦铛,负瓮(「瓮」原作「人」,据明抄本改)而汲。圆观望而泣下曰:「某不欲至此,恐见其妇人也。」李公惊问曰:「自此峡来,此徒不少,何独泣此数人?」圆观曰:「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逾三载,尚未娩怀,以某未来之故也。今既见矣,即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环也。」谓公曰:「请假以符咒,遣某速生。少驻行舟,葬某山下。浴儿三日,亦访临。若相顾一笑,即其认公也。更后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与公相见(「公相见」原作「相见公」,据明抄本改。)之期也。」李公遂悔此行,为之一恸。遂召妇人,告以方书。其妇人喜跃还家,顷之,亲族毕至。以枯鱼酒献于水滨,李公往为授朱字,圆观具汤沐,新其衣装。是夕,圆观亡而孕妇产矣。李公三日往观新儿,襁褓就明,果致一笑。李公泣下,具告于王。王乃多出家财,厚葬圆观。明日,李公回棹,言归惠林。询间观家,方知已有理命。后十二年秋八月,直诣余杭,赴其所约。时天竺寺,山雨初晴,月色满川,无处寻访。忽闻葛洪川畔,有牧竖歌竹枝词者,乘牛叩(「叩」原作「叱」,据明抄本改。)角,双髻短衣,俄至寺前,乃圆观也。李公就谒曰:「观公健否?」却问李公曰:「真信士矣。与公殊途,慎勿相近。俗缘未尽,但愿勤修,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公以无由叙话,望之潸然。圆观又唱竹枝,步步前去。山长水远,尚闻歌声,词切韵高,莫知所谓。初到寺前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溪山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后三年,李公拜谏仪大夫,二年亡。
典故
少卿应识子卿心

相关人物
李陵
 
苏武

参考典故
李陵


《昭明文选》卷四十一汉·李少卿(陵)《答苏武书》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例句

流落天涯谁见问,少卿应识子卿心。 韦庄 钟陵夜阑作

典故
识吕蒙

相关人物
孙权
 
吕蒙


《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吴主传》
遣都尉赵咨使魏。魏帝问曰:「吴王何等主也?」咨对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帝问其状,咨曰:「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

例句

军事留孙楚,行间识吕蒙。 杜甫 投赠哥舒开府二十韵

典故
识齐鼎

相关人物
李少君


《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
(李)少君见上,上有故铜器,问少君。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一宫尽骇,以少君为神,数百岁人也。

例句

遥识齐侯鼎,新过王母庐。 王维 赠东岳焦炼师

典故
天际识归舟
 
云中江树


《昭明文选》卷二十七〈诗戊·行旅下·之宣城出新林浦向版桥〉~259~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典故
向子识损益


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中
「向长字子平,河内朝歌人也。隐居不仕,性尚中和,好通老、易。贫无资食,好事者更馈焉,受之取足而反其馀。王莽大司空王邑辟之,连年乃至,欲荐之于莽,固辞乃止。潜隐于家。读易至损、益卦,喟然叹曰:『吾已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但未知死何如生耳。』」

《漢語大詞典》:劫尘(劫塵)
亦作“刧尘”。亦作“刼尘”。
(1).凡尘,人世。 清 黄宗羲 《陈定生先生墓志铭》:“贞元朝士无多,劫尘冷落。” 清 洪升 《长生殿·闻乐》:“药捣长生离刼尘,清妍面目本来真。” 清 珠泉居士 《续板桥杂记·轶事一》:“觉当时尚有秋水一泓,兹则尽成平陆,亦刧尘之小变也夫。”
(2).谓兵火战乱之馀烬。 元 耶律楚材 《过沁园有感》诗:“垣頽月榭经兵火,草没诗碑覆劫尘。”
《漢語大詞典》:劫后灰(劫後灰)
亦作“刧后灰”。 劫后所剩的灰烬。 苏曼殊 《为调筝人绘像》诗:“湘弦洒遍胭脂泪,香火重生刧后灰。”
《漢語大詞典》:劫火
亦作“刧火”。亦作“刦火”。亦作“刼火”。
(1).佛教语。谓坏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 唐 张乔 《兴善寺贝多树》诗:“永共 终南 在,应随劫火烧。” 宋 李纲 《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刧火洞烧时,自有安身处。”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附录《晋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还随刦火烟。” 清 龚自珍 《忏心》诗:“佛言刼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释子又常谓 东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
(2).借指兵火。 清 顾炎武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 康 昭 二明楼,并遭劫火亡。” 清 纳兰性德 《南歌子·古戍》词:“何年劫火賸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 龙堆 。”
《國語辭典》:劫灰  拼音:jié huī
1.劫火烧剩的灰烬。古印度人认为世界将毁坏时,劫火出现,烧毁一切,世界都成灰烬。唐。李商隐 寄恼韩同年二首时韩住萧洞诗:「年华若到经风雨,便是胡僧话劫灰。」
2.战争烧杀后,残存的东西。
分類:劫火
《漢語大詞典》:昆明劫灰
见“ 昆明灰 ”。
《漢語大詞典》:昆明灰
劫火的馀灰。后以指战乱。 北周 庾信 《奉和阐弘二教应诏》:“无劳问待詔,自识 昆明 灰。” 倪璠 注引三辅黄图:“ 武帝 初,穿 昆明池 ,得黑土。帝问 东方朔 , 朔 曰:‘ 西域 胡人知之。’乃问胡人,胡人曰:‘烧劫之餘灰也。’”亦作“ 昆明劫灰 ”。 元 王士熙 《骊山宫图》:“月中人去青山在,始信 昆明 有劫灰。” 清 钱谦益 《和高中丞平仲乘城记事》之五:“请看 襄 雒 新烽火,还道 昆明 旧劫灰。”
分類:劫火战乱
《漢語大詞典》:昆明灰
劫火的馀灰。后以指战乱。 北周 庾信 《奉和阐弘二教应诏》:“无劳问待詔,自识 昆明 灰。” 倪璠 注引三辅黄图:“ 武帝 初,穿 昆明池 ,得黑土。帝问 东方朔 , 朔 曰:‘ 西域 胡人知之。’乃问胡人,胡人曰:‘烧劫之餘灰也。’”亦作“ 昆明劫灰 ”。 元 王士熙 《骊山宫图》:“月中人去青山在,始信 昆明 有劫灰。” 清 钱谦益 《和高中丞平仲乘城记事》之五:“请看 襄 雒 新烽火,还道 昆明 旧劫灰。”
分類:劫火战乱
《国语辞典》:昆池劫灰  拼音:kūn chí jié huī
传说汉武帝凿昆明池,挖出许多黑土,有西域高僧说这黑土是世界将尽时,劫火灼烧所留下的馀灰。见汉。无名氏《三辅黄图。卷四。汉昆明池》。后用以喻灾难的遗迹。
《漢語大詞典》:池灰
三辅黄图·池沼:“ 武帝 初穿池得黑土。帝问 东方朔 , 东方朔 曰:‘ 西域 胡人知。’乃问胡人,胡人曰:‘劫烧之餘灰也。’”后因以“池灰”指兵火毁坏后的残迹。 唐 章孝标 《次韵和光禄钱卿》之一:“废兴今古事,何必叹池灰。”
分類:兵火毁坏
《漢語大詞典》:灰劫
(1).佛教语。指大三灾中火劫后的余灰。 唐 杜甫 《寄峡州刘伯华使君四十韵》:“药囊亲道士,灰劫问胡僧。” 宋 米芾 《山光寺》诗:“仙来石畔怀灰劫,鹤语池边劝后生。”
(2).指被兵火毁坏后的残迹。 清 叶燮 《集吴天章传清堂感旧限红字》:“忽惊灰劫餘芳砌,重愴 山阳 拭槁桐。”
《國語辭典》:识韩(識韓)  拼音:shì hán
初次见面或见到平生所仰慕的人。参见「识荆」条。如:「识韩之初,礼数不周,望请见谅。」
《國語辭典》:识荆(識荊)  拼音:shì jīng
语本唐。李白 与韩荆州书:「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后以识荆指初次见面或见到平素所仰慕的人。明。朱权《卓文君》第二折:「久闻大德,未遂识荆,辱顾寒居,光辉蓬荜。」《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夜来多蒙小乙官人应付周全,识荆之初,甚是感激不浅。」也作「识韩」。
《國語辭典》:一钱不值(一錢不值)  拼音:yī qián bù zhí
比喻毫无价值。《官场现形记》第四○回:「其中更生出无数谣言,添了无数假话,竟把个瞿耐庵说得一钱不值。」《文明小史》第三○回:「但则我们中国已被外洋看到一钱不值,所以他们犯了我们的法不能办罪,我们百姓要伤了他个猫儿、狗儿,休想活命。」也作「一文不值」。
《國語辭典》:三生石  拼音:sān shēng shí
相传唐代李源与僧圆观友好,圆观临死时与李约定,十二年后在杭州天竺寺相见。李源依期赴约,在天竺寺前遇一牧童唱竹枝词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乃知牧童即圆观。见唐。袁郊《甘泽谣。卷五。圆观》。后比喻因缘前定。唐。贯休 酬张相公见寄诗:「感通未合三生石,骚雅欢擎九转金。」
《國語辭典》:三生  拼音:sān shēng
佛教用语:(1)三辈子。《增壹阿含经》卷二三:「我时我忆宿命之事,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生、千生成败之劫,皆悉分别。」(2)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清。龚自珍〈人月圆〉:「三生慧业,万古才华。」